玉九竅塞
玉九竅塞
玉九竅塞,是漢代的一種玉殮具,包含玉眼蓋一對、玉耳塞一對、玉鼻塞一對、白玉蟬唅一個、玉肛塞一個和玉陰塞一個。
玉九竅塞
玉塞:高1.8—5.5cm,大端最寬0.9—1.4cm,小端最寬0.7—1.4cm;
白玉蟬唅:長7.1cm,寬2.8cm,厚0.3cm。
玉質均有不同程度的絮斑、黑斑、綹及沁色。玉塞均作不規則八棱形,一端大,一端略小,表面多有黃褐沁斑,有的已成雞骨白。眼蓋一對,棗核形,表面弧凸,兩端各鑽一孔,背平。玉蟬,玉質瑩白,拋光細膩,線條簡潔、流暢。
在中國,以玉入殮的傳統至少可以追溯到6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死者或以玉琮、玉璧圍繞、覆蓋周身,或於雙眼蓋玉片、手中握玉、口中含玉,但當時口含、手握、眼蓋之玉,其形狀並不固定,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西周中期,玉冥巾已初步成型。所謂玉冥巾或曰玉覆面,即於織物上縫綴玉片覆蓋於死者面部。冥巾上所綴玉片,或據五官之形裁製,或作隨意的幾何形。玉冥巾的使用一直延續到西漢時期。類似本品的眼蓋,在西周時期已經出現,縫綴於冥巾之上。殮玉制度到漢代臻於完備。西漢早期,出現了覆蓋死者周身的玉衣,棗核形玉眼蓋有時即縫綴於玉衣相對於死者眼睛的部位。此外,漢代還在前代殮玉的基礎上,發展形成了形制相對固定的玉九竅塞和玉握,即死者口中含玉蟬,鼻孔、耳朵、肛門、陰道均塞納八稜柱形玉塞,雙手握玉豬各一。玉衣、玉九竅塞、玉豬,以及嵌玉的枕、棺槨,構成一套完整的漢代玉殮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