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點紋斑竹鯊的結果 展開
- 鬚鯊目天竺鯊科動物
- 點紋狗鯊
點紋斑竹鯊
鬚鯊目天竺鯊科動物
點紋斑竹鯊(學名:Chiloscylliumpunctatum)是鬚鯊科斑、竹鯊屬魚類。體呈圓柱形或稍平扁;體側具一隆脊;頭側不具皮瓣。吻窄圓。眼橢圓形,上側位,無瞬膜。鼻孔下側位,鼻孔緣具短而尖凸之須;具鼻褶;具口鼻溝。噴水孔中大,約等於眼徑。鰓裂小,第四及第五鰓裂重疊,內鰓不具濾器。口裂小,腹位,近於平直。齒具中央齒尖,側邊小齒尖或有或無。背鰭2個,小而上角鈍圓,後端凹入,下角尖突,第一背鰭起點約在腹鰭基底中部后;第二背鰭起點在腹鰭與臀鰭間;胸鰭與腹鰭略小,胸鰭略大;臀鰭小,起點遠於第二背鰭后角之後,基底長短於尾鰭下葉基底長,而與尾鰭下葉之間僅以一窄凹窪分隔,其間距遠短於臀鰭基底長;尾鰭上葉略往上揚,上葉略發達,腹緣明顯;尾鰭下葉低平而延長,但前部不突出,後部具缺刻。體呈灰褐色,除幼魚外,體側不具橫紋或淡色之斑點。
主要棲息於沿海珊瑚礁區,經常棲息於潮間帶,屬中小型底棲性鯊魚。活動緩慢,常蟄伏於礁區附近的海床。離水后可存活約12小時。夜行性。以底棲之魚、蝦、蟹、貝類等為食物。分佈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從日本至澳洲北部海域。在中國分佈於台灣海域、南海。
點紋斑竹鯊最初由Müller&Henle於1838年描述並命名為Chiloscylliumpunctatum。
在觀賞魚貿易中,我們把鬚鯊目中的很多品種稱為貓鯊,因為它們大多體長不超過1m,身上具有花貓一樣的條紋。它們都是底棲性溫順的鯊魚,主要以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為食,很少捕食魚類。許多品種的貓鯊在幼年的時候具有美麗的花紋,但成年後就黯然失色。最佳的欣賞階段是體長15-1000px期間,因此,很多貿易商出售的並不是貓鯊而是它們的卵,這些卵被愛好者拿回家自行孵化,然後從小將幼鯊飼養大。
點紋斑竹鯊最初由Müller & Henle於1838年描述並命名為Chiloscyllium punctatum。屬名Chiloscyllium源自希臘語“cheilos”(意為嘴唇)和“skylla”(被定義為一種鯊魚)。
體長最長約104厘米。體延長細狹。尾細長,比頭和軀幹長1.5倍余。頭長幾乎為全長1/6。背面在兩背鰭之間有1縱行皮嵴。吻中長,寬而圓鈍。眼小,橢圓形,無瞬膜,距第一鰓孔與距吻端約相等。鼻孔近口,具鼻口溝;前鼻瓣前部具一尖長鼻須,伸達上唇,後部廣圓形突出,鼻間隔后緣稍凹入;后鼻瓣前部具一平扁半環形皮褶,後部具一螺旋形皮褶,沿著鼻口溝外側,與上唇褶相連。口寬大,平橫,距眼的前緣垂直線比距吻端近許多;唇褶寬短,位於口側,下唇寬扁,成一連續橫褶,后緣遊離波曲。齒小,齒頭三角形,側齒頭細狹或無,多行在使用。噴水孔小,幾乎全部位於眼的後半部下方。鰓孔狹小,最後1個最寬,最後2個很接近,最後3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
背鰭2個;第一背鰭較大,起點對著腹鰭基底前部,上角圓鈍,后緣凹入,下角尖突,基底長約與背鰭間隔相等或稍短;第二背鰭形狀與第一背鰭相似,基底長比背鰭間隔稍短。尾鰭狹長,尾椎軸平直;上葉較狹,下葉前部不突出,與中部連合呈廣圓形,與後部相隔處有一缺刻,後部圓形,與上葉相隔處也有一缺刻。臀鰭低長,與尾鰭下葉毗連,起點後於第二背鰭後端垂直線有一相當距離,基底長約等於尾鰭下葉缺刻前長的1/2。腹鰭比第一背鰭小,外角和里角圓形,后緣圓凸。胸鰭頗狹小,比腹鰭為大,后緣圓凸,外角鈍圓,里角圓形,鰭端伸達胸鰭起點至腹鰭起點之距離的1/2至3/4。
體淺黃褐色,具棕褐色橫紋11條;頭的前部在眼的前後方1條,頭的後部至胸鰭基底上方1條,第一背鰭和腹鰭前方1條,第一背鰭下方和後方1條,第二背鰭前方1條,第二背鰭下方1條,第二背鰭後方至尾鰭5條。體上和鰭上常具許多暗褐色小斑。
點紋斑竹鯊
海域:分佈於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從日本至澳洲北部海域。在中國分佈於台灣海域、南海。
卵生,卵殼圓形。配對的卵被釋放到底棲環境中。卵盒長11厘米×15厘米,扁平。胚胎完全以卵盒內的蛋黃為食,直到孵化並自由遊動。在圈養中,從雌性被釋放后可能需要長達4個月的時間才能孵化。孵化后,幼鯊總長為13-17厘米。
貓鯊是非常好飼養的鯊魚,以點紋斑竹鯊為例,飼養它們需要一個400L以上的水族箱,雖然一些個體可以生長到1m,但它們並不喜歡在水中游來游去,尤其是白天,它們大半都是在睡覺。當然水族箱越大對於飼養越有利,在1000L以上水族箱中它們成熟后可以自行交配併產下如同荷包一樣的卵。小鯊魚需要1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從卵里被孵化出來了,剛出生時可以餵食蝦肉和墨鬥魚,隨著體長的增長逐漸改為鮁魚肉。
成年的貓鯊觀賞價值並不高,不受到愛好者的青睞。但它們卻是很好的海鮮,南方一些水產養殖場已經能批量繁殖。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ver3.1)——近危(NT)。
保護措施
該物種在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大堡礁海洋公園和摩頓灣海洋公園中受到保護。雖然在公園的大部分區域仍然允許捕魚,但該物種並未成為主要目標魚類,由於其總體堅韌性,很可能在捕撈中倖存下來。
在泰國普吉島,曾經有一次從人工繁殖的水族箱種群(普吉島海洋生物中心)中重新放養野生種群,其中包括在2004年12月2日釋放6-12個月大的99條人工繁殖的點紋斑竹鯊。
巴布亞灣對蝦拖網漁業是根據巴布亞紐幾內亞國家法律和條例管理的,並且有一些季節性關閉措施。
主要以底拖網或沈底刺網捕獲,一般被利用加工為鯊魚腌或製成魚槳、魚丸等,大型水族館偶有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