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騎樓老街
海南省海口市海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
海口騎樓老街,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至今有700多年的歷史。
2009年6月10日,首屆“中國歷史文化名街評選推介”活動在北京揭曉,海口騎樓老街榜上有名。
海口騎樓老街以其唯一性、獨特性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海口騎樓主要分佈於海口得勝路路、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解放路、長堤路等老街區。
騎樓老街覆蓋面積約二平方公里,總長四點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層高的騎樓建築近六百棟。
騎樓大多是上世紀初一批批從南洋回來的華僑借鑒當時的南洋建築風格所建。騎樓大多布滿優雅細緻的雕塑和洋派的裝飾,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
騎樓樓層都不太高,兩三層的居多,有些還保留著早前的商號,和憑欄、門窗等處的精美雕花。
1937年海口騎樓老街
海口的騎樓老街建築群初步形成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距今有600多年歷史。騎樓的歷史與海口早期的對外開放息息相關。晚清時期,海口是當時全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之一,全島對外開放的窗口,在南洋謀生的人開始回家鄉投資建設。1849年,最早的騎樓在水巷口、博愛北路一帶的四牌樓街區建成,整片騎樓街區就是從這裡延伸開來,形成了規模。
海口騎樓老街
街上有間冼太夫人紀念館(俗稱“冼夫人廟”),為紀念在南北朝時期對治理海南有卓越貢獻、為安定團結統一開創大好局面的冼夫人而建。得勝沙是海南最大的服裝批發市場。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風格的“解放電影院”,仍以毛筆楷體寫宣傳板招攬顧客。
中山路是五金燈飾一條街,騎樓與鱗次櫛比的霓虹廣告輝映。
貫穿博愛路的是東、西門市場。東門為海鮮乾貨市場,西門則是古玩一條街,大大小小古玩攤檔沿街而擺。
海口騎樓建築作為一種外廊式的建築藝術源遠流長。海口白色騎樓建築既有濃厚的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特色,又有對西方建築的模仿,還有南洋文化的建築及裝飾風格,並明顯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築文化的影響,這些獨特的建築風格形成了一座騎樓就是一幅風景畫。
由於海南獨特的強曬多雨氣候條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海口“外沙”一帶(即博愛路,得勝沙路)建造市場街時,已出現了能遮雨防晒的長廊式“排店屋”。1930年之後,一股闖南洋風潮在海南刮開,在異鄉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闖南洋的海南人“葉落歸根”,攜帶著畢生血汗錢回鄉建屋,安老終生。祖輩們在帶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時,海南也由此出現不少南洋風格的歐式騎樓建築。那時,幾座或十餘座騎樓參差錯落毗連一起,店屋前連廊連柱的長廊連接起整個街區,即可為往來的行人撐起一片遮擋烈日暴雨的天地,營造出相對涼爽的環境,又可成為商家謀業招徠顧客的開放交流場所。騎樓,成為了當時的商業文化與社會文化的地域特色。
騎樓老街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積澱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歷史人文色彩豐富多樣,歷史上有十三個國家在這裡開設了領事館、教堂、郵局、銀行、商會;中國共產黨瓊崖一大會址、中山紀念堂;西天廟、天后宮、武勝廟和冼太夫人廟,還有當時衣錦還鄉的華僑富商為家鄉建起的家族式連排騎樓,如邱氏祖屋、饒園等。
當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樓——“五層樓”,如今在得勝沙路還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紀三十年代初,由時任越南西貢市匯理銀行董事長的文昌籍鄉親吳乾椿,用從南洋運回來的石料、木材修建起來的。作為當時海口最大最豪華的旅館,它一度是海口的標誌性建築,並經營過大劇院、放電影等。
老街居住的傳統模式里遺留了眾多極為有趣的鄰里空間,如露天戲台和社區活動空間合二為一的宗廟空間;室外隨處可見的土地爺祭拜點,常年有人供奉;較大的室內茶室,多為老年人交談聊天,消磨寂寞時光所用,茶室內人聲鼎沸,俗稱“老爸茶”等等。由於住宅外部的社區活動空間豐富,長年來形成和睦和諧的鄰里關係,逢年過節就家家戶戶都參與社區特色的“點龍燈”活動。
海口騎樓老街靠近人民橋,多路公交車可到。
2009年7月20日“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揭牌儀式在海口騎樓老街舉行。 海口騎樓老街建築保留規模大、保存完好,2009年6月,被國家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