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光塔
龍光塔
位於無錫的錫惠公園內。早在明初,錫山即有石塔,后毀。靖元年(1522),顧懋章父子復建石塔;至萬曆二年(1574)七月,改建成八角七層磚塔,由常州知府施觀民題名“龍光塔”,王仲山書額,屬振興文風的風水塔。
2019年5月21日,歷經9個多月,坐落在錫山之巔的無錫地標——龍光塔修繕一新,修繕后的龍光塔塔高31.29米,總建築面積244.77平方米。龍光塔旁原為龍光寺,樓中大廳,廳中設茶座,供游為休息。
第一種說法
無錫龍光塔
第二種說法
還有一個說法,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在殿試后,無錫的吳情初步確定為狀元,誰知金殿唱名時,嘉靖皇帝一聽“吳情”與北方的“無情”音相仿,他認為“天下哪有‘無情狀元’?”就把吳情降為第三名,成了探花。於是家鄉又有為歸罪於塔是實心的緣故,說什麼:“龍角用以聽,必須空其中”,因此地方上又集資在明代萬曆四年(1576年)建成了這座七層八角樓閣式磚塔,並由當時常州知府施觀民取名為“龍光塔”。由明代著名書畫家王問(仲山)題寫塔名,刻石嵌於塔的第三層東外牆,至今尚在。1983年這座古塔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光塔從建造以來,歷經滄桑,特別是清代同治四年秋,有為打著燈籠,登塔捕雀,引起了火災,據說一連燒了三天,古塔遭到嚴重毀壞,雖經幾次修理,未能恢復舊貌。直到1924年那次重修,把塔的主要結構改成鋼筋混凝土,並在塔頂上專門鑄了重1.5噸、高2.85米的銅剎,塔的高度增加到32.3米,使古塔更加穩固、壯觀。1952年以來,古塔又進行了幾次修理。特別是1992年在大修中,加固了飛檐和欄干,對塔的傾斜度也作了糾正,並對塔剎的避雷裝置進行了整理測定,加強了塔的避雷功能,對塔身的牆面色彩也作了調整,由原來的杏黃色改成深紅色,使塔的形象更為挺拔端莊,英姿煥發。
遊人登臨古塔,沿廊環視,無錫全市面貌一望無遺,新運河像條銀色巨龍,在塔下由北賂南蜿蜒而過。運河中川流不息的船隻和大橋上來往賓士的車輛,相互交織,使為眼花繚亂。遙望各方面天,古老的梁溪像條玉鏈,曲曲彎彎伸向茫茫太湖,方方整整的魚塘,如一塊塊明鏡,沿著梁溪兩岸,相連幾十里。西邊九龍山崗,高低起伏,如綠色的波濤,浪尖冒出一座直指天空的電視鐵塔,和古塔遙相呼應,所以龍光塔不愧為觀賞無錫風貌的最佳點。每逢炎夏和節日之夜,塔上彩燈齊明,遠遠望去,酷似一座珍珠塔,懸於高空,使為增添無限遐想。
龍光塔旁原為龍光寺。這是因塔建造的廟宇。以後一部分翻建成樓,在這些樓閣的烘托下,使古塔更顯端莊。樓中大廳懸有“湖山迎爽”匾額,廳中設茶座,供游為品茗休息。在這裡可以領略晚唐詩為皮日休“歷山居處當天半,夏里松風盡足聽”的詩意。
古代
清康熙、雍正、道光間,三次重修;同治四年(1865)十月十五日晚,塔頂毀於火。
近代
民國時,龍光寺僧於1921一1924年向祝蘭舫夫婦募銀重修,塔剎以鐵制套座承載重1、5噸的鑄銅葫蘆,今存;1930年榮德生等再度捐資重修,部分構件改用混凝上。
現代
建國初,該塔曾遭雷擊,先後於1952年、1954年、1975年、1995年由政府撥款重修。現建築高32、3米,牆厚1.8米,仍為樓閣式,八角七層,磚混結構。1983年11月21日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省白水帶的龍光塔是廣東省目前最高的八角琉璃瓦仿古塔。龍光塔內層建有弧形階梯,每上一層都可以出到外廳參觀外景。登上龍光塔頂層,極目遠眺,整個江門市區的建築物、河流、山川、田野盡收眼底,呈現出一幅美麗的僑鄉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