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打小孩日

公共節日

“國際不打小孩日”(每年4月30日),由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1998年發起的。

節日通過各種活動,宣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全世界已有上百個國家其民間組織參與此盛事。

設立背景


在美國,尤其是在一些拉美、亞裔移民家庭以及是一些收入比較低,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的黑人家庭,打孩子的現象相對於白人家庭來說還是比較普遍的,甚至存在嚴重的虐待、性侵等情況。正是因為美國的確存在虐待孩子的情況,美國兒童人權組織有效管理中心在發起了反對了體罰兒童的運動。

節日文化


目的

設立這一“節日”的目的是為了宣傳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引起社會的重視。

口號

請來試試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將會發現,今天過後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節日歷史


1998年時,美國一個反體罰組織發起名為國際不打小孩日的活動,將每年的4月30日定為國際不打小孩日(美國稱為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
截止2011年,全世界已有上百個國家其民間組織參與此盛事。
禁止校內體罰的國家有:阿根廷、中國、日本、菲律賓、南非、泰國、愛沙尼亞立陶宛白俄羅斯、俄羅斯、斯洛伐克、英國、愛爾蘭、比利時、義大利、斯洛維尼亞、波黑、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土耳其。
禁止一切體罰(校內體罰+家庭體罰)的國家:奧地利、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哥斯大黎加塞普勒斯丹麥芬蘭、德國、希臘、匈牙利、美國、冰島、以色列、澳大利亞、肯亞拉脫維亞盧森堡摩爾多瓦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瑞典、西班牙、突尼西亞、烏克蘭、烏拉圭委內瑞拉

評論


商丘市心理專家孫萍:“國際不打小孩日”其實是在倡導一種科學教育孩子的理念。但一味採用溫和方式教育孩子未必都好,挫折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適當的體罰就是一種挫折教育。

專家建議


2021年4月,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打屁股不僅僅是體罰,更可能會影響兒童的大腦發育。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兒童發育》上。
建議懲罰孩子也要講技巧
關鍵是掌握好以下幾個技巧。
首先,對於幼兒段的小孩子來說,當他做錯時可以適當地拍拍小屁股,打打小手,告誡他這樣做是錯誤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尊心和認知能力不斷增強,要盡量跟他講道理。
其次,懲罰孩子要注意場合,不可在親戚朋友面前或公眾場所懲罰孩子,當眾不留情面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當眾頂撞,父母也會很沒有面子。
最後,當家長看到孩子犯錯時,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切勿急於打罵孩子,因為一頓暴打不僅會傷害孩子,對家長的身心也會造成傷害。而且不少家長情急之時對孩子的體罰往往會造成難以估計的嚴重後果,所以,懲罰孩子之前一定要三思而後行。
根本原因:溝通過少
這份有關親子溝通的問卷涉及多方面內容,包括孩子與父母的交流時間、交談環境、談話內容、詢問孩子不願提及之事時孩子的反應,孩子講籃球、街舞、上網、動漫等流行事物時父母的態度等等。
問卷在家長會前一周提前發放。家長們覺得這就是一份普通問卷,但在家長會上看到最終的結果分析,心裡卻狠狠地被“震”到了。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近九成的父母,每天和孩子交流的時間不足1小時,大部分集中在10—30分鐘,而且交流的時間基本集中在飯桌上。
“一方面可以說明家長很忙,孩子也很忙,另一方面,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話不想和家長講,吃飯的時候一家人坐一起,孩子覺得沒辦法,得有一個交流。”清河中學的副校長黎敏,在問卷調查后舉行的家長會上分析了調查結果。他發現,不少原來以為很懂孩子的家長,在看了結果分析后“非常驚訝”。
“其實,和孩子交流,在其他環境中更容易進行,比如散步,在放鬆的環境中,孩子更容易說出心事,也更容易讓孩子和家長的心靈聯繫得更緊密。”
有媒體報道,1998年美國反體罰民間組織“有效管教中心”選定每年4月30日為“不打小孩日”,宣傳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這個活動後來得到各國響應,包括美、加、英、紐、澳、肯亞、喀麥隆、印度、斯里蘭卡、香港等,都同時舉辦終止體罰的活動。
設立“國際不打小孩日”,讓家長跟老師從體罰和棍棒教育誤區中走出來,實在太有必要了。教育,真的是一個專業性太強的行為,在教育學、兒童心理學、親子關係發展等理念相對落伍的年代,由於認知有限,曾將棍棒當做“教育神器”。可今天,各種教育成果和理念已得到了開拓性發展,早該對棍棒教育進行全面警醒了。
其一,任何不尊重孩子的“棍棒教育”,都是違法的,《教育法》規定“禁止體罰學生”,《義務教育法》一再強調要尊重和愛護學生。《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學校、幼兒園、託兒所的教職員工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人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家長和教育者所謂的“愛心幌子”再動人,也不能將教育法則,建立在違法亂紀的平台上,只有教育行為合法、合情、合法、合情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
其二,“棍棒教育”會給被打者帶來嚴重創傷。一般人多認為,打幾下,沒事,我們的傳統教育規則就是,“打是親罵是近,不打不罵是遠人”,一味強調打的效果,而忽視了孩子的身心傷害和重創。比如,體罰和暴力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大學研究發現,從來沒有挨過打或極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測驗中的表現,要比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在5歲至9歲年齡組中,常挨打者的平均成績比不挨打的孩子低2.8分。另有研究結果顯示,長期生活在體罰環境中,兒童的情商會受到負面影響。打罵教育的確有“管理速效”,卻抹殺了孩子的遠景發展能力、快樂發展能力,雖然“快”,卻是一種殺雞取卵的教育短視。這種經由心理性、實驗性數據得出的結論,應該得到中國家長的廣泛認同:體罰是“害”,而絕對不是“愛”。不能再繼續下去了。
其三,開明的家長和教育者,更應該站在世界教育的高度,認識教育,將尊重和快樂進行到底。西方國家的教育,早已將尊重落實到了細枝末節,落實到了“不許體罰”的高度。比如美國等國家,對於暴力教子實施了強制報告和救護制度,美國還開設了接聽兒童遭受家庭暴力投訴的熱線電話,由兒童保護部門的專門接線人員負責接聽投訴熱線。以孩子最佳、最大利益為最高原則,受過專門訓練的工作人員接受家庭體罰的舉報,對舉報進行初步評估,判斷舉報是否有效、調查是否必要,警察或社會工作者及時干預家庭體罰,法庭針對體罰者做出判決、針對孩子提供服務,政府提供家庭危機干預及社區干預兩方面的服務。社會已經形成了濃郁的保護和愛護孩子的氛圍,所以,才有了“不打小孩日”之類的節日。
當下,如果我們的教育觀念,仍然停留在傳統階段,不汲取先進經驗,不走出暴力教育等思想誤區,不進行實事求是的“觀念補短”,在這個處處都是開放的年代,難道不是一種固步自封、觀念閉關嗎?
期望各位家長與學校的老師們,多學學“國際不打小孩日”,多給孩子送上尊重、平等、溫馨的“權利陽光”,像對待朋友、同事一樣尊重孩子,多一些平起平坐的交流,讓孩子得到更為自由、快樂、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