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現狀

保護現狀

物種的保護狀況是指物種繼續生存的可能性。很多因素都可能影響物種的保護狀況:不僅僅是簡單的生存數量,而是整個種群隨時間的增長或減少,餵養成功率,已知的威脅等等。

世界上最知名的物種保護狀況的名錄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包括生存受到威脅或相信是在公元1500年以後絕滅的物種。此外還存在很多專業性的列表。

詳情


已經消失的古生物化石
已經消失的古生物化石
世界上最知名的物種保護現狀的名錄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中包括生存受到威脅或相信是在公元1500年以後絕滅的物種。此外還存在很多專業性的列表。
下面列出的保護現狀的分類是推薦在維基百科條目中使用的。此分類基於比較寬鬆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分類標準,而非世界保護聯盟官方定義的分類。
* 安全(SE)或馴養:對物種的生存沒有直接的威脅。例如:貓、老鼠、狗。
* 低危(Lower Risk,LR):要注意保護,否則在中長期內可能會因為某些威脅而滅絕。其下又可以分為三個子類:
*

保護依賴


(cd),如果停止當前的保護力度,物種可能會被划入更高危險等級的分類中,例如,美洲野牛
* 近危(near threatened,nt),當一分類單元未達到極危、瀕危或者易危標準,但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脅等級;例如:棕熊、灰狼
* 無危(lc),雖然存在威脅但是目前並不嚴重。例如:加州紅木、豹、台灣藍鵲
* 易危(VU):在中期內可能有比較高的滅絕威脅。例如:環尾狐猴大白鯊、北極熊。
* 瀕危(EN):其野生種群在不久的將來面臨絕滅的機率很高。例如:藍鯨、海牛銀杏
* 極危(CR):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例如:華南虎麋鹿、台灣鮭魚。
* 野外絕滅(EW):只生活在栽培、圈養條件下或者只作為自然化種群(或種群)生活在遠離其過去的棲息地時,即認為該分類單元屬於野外絕滅。例如:單峰駱駝、台灣梅花鹿。
* 絕滅(EX):如果沒有理由懷疑一分類單元的最後一個個體已經死亡,即認為該分類單元已經絕滅。例如:袋狼渡渡鳥台灣雲豹
* 數據缺乏(DD):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料來直接或者間接地根據一分類單元的分佈或種群狀況來評估其絕滅的危險程度時,即認為該分類單元屬於數據缺乏。例如:蘇格蘭交嘴雀(分類學上不確定與鸚交嘴雀的關係),雲南柏(缺少野生種群大小的資料)。
*

史前


:約在絕滅和化石之間:此物種在公元1500年以前就絕滅了。最少還有一個個體未成為化石。此名詞特別被用於人類進化, 比如用分子層面的分析方法把一個樣本分別與史前和現在的樣本比較的時候。例如:猛獁象穴獅
* 化石:物種早已不存在,只有發現的化石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