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人鯊

鼠鯊目鯖鯊科動物

噬人鯊(carcharodoncarcharias)廣泛分佈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洋。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壯。頭一般長。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尾柄具側突。吻較短而尖突。眼中大,圓形,無瞬膜。前鼻瓣細小突出;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弧形,下頜極短,口閉時露齒;頜齒大型,邊緣具鋸齒,前面齒窄長而如鑽子狀,側面齒側扁如刀狀,往後則漸低小,齒無小齒尖。噴水孔微小,有時消失。背鰭2個,第一背鰭稍大,起點與胸鰭後端相對或稍中,后緣凹入,上角略尖圓,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鰭很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后緣微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微尖突;胸鰭寬大型,鐮刀狀,后緣微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尾鰭寬短,尾椎軸稍上揚,上尾叉較長大,由上葉、尾椎軸及下葉中後部組成;下尾叉較短小,由尾鰭下葉前部的突出部分組成。體背側青灰色,或暗褐色,或近黑色;腹側淡色至白色。胸鰭腋上具一黑色斑塊;腹鰭白色,前部具一青灰色斑塊;背鰭、胸鰭和尾鰭後部暗色。噬人鯊生活在溫暖的海洋里,在蘊藏有哺乳動物化石的海洋沉積岩中,它的牙齒最多,而這些哺乳動物很可能就是它的獵物。中國見於廣東沿海。是掠食動物中體型最大者,也是對人類三大危險鯊魚之一,襲人事件一般多發生在淺水沙灘。雖然他們最喜捕食海豹、海獅,偶徠爾也會吃海豚,但除此之外他們也吞食許多其他東西,如海獺、海面上漂浮的死魚等。模式種產地為地中海和大西洋。噬人鯊的數量正在減少,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它都受到保護。

動物學史


噬人鯊並不總是被稱為Carcharodon carcharias。自1758年首次命名為Squalus carcharias以來,已為該物種賦予了多種學名,這些名稱後來被作為同義學名處理,包括Carcharias lamia Rafinesque 1810,Carcharias verus Cloquet 1817,Carcharodon smithii Bonaparte 1838,Carcharodon rondeletii Müller&Henle 1839, Carcharias atwoodi Storer 1848,Carcharias maso Morris 1898,Carcharodon albimors Whitley 1939,Squalus carcharias Linnaeus 1758,Carcharhinus carcharias Linnaeus 1758,Carcharodon capensis Smith 1839,Squalus lamia Blainville 1816,Squalus lamia Blainville 1825。屬名Carcharodon源自希臘語“karcharos”=銳利,“odous”=牙齒。種名carcharias,也從希臘語翻譯過來,意為鯊魚的尖端或種類,因此在澳大利亞俗稱“白色指針”。
噬人鯊與其家族其他屬之間的關係是有爭議的。已經提出了兩種系統排列。一種認為它與鯖鯊(鯖鯊屬)關係更為密切,而另一種則認為它仍然與洋鼠鯊(鼠鯊屬)關係更為密切。最近的研究表明,第一個假設更好。以牙齒化石為基礎的古生物學研究表明,鼠鯊科(鯖鯊屬和鼠鯊屬)的其他屬起源於古新世或始新世早期。化石記錄表明,在白堊紀和古新世晚期,鼠鯊(鼠鯊科種群)數量豐富,種類繁多。噬人鯊的進化也呈現出各種各樣的理論,一種認為它是從巨牙鯊進化而來,另一種認為它是從中新世的灰鯖鯊進化而來。

棲息環境


噬人鯊屬冷溫和暖溫區近海上層大型兇猛鯊,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大陸架及島架水域,但也常遊動於遠離陸地及島嶼之大洋中。活動在表層下至大陸坡水深1280米處。
噬人鯊通常在小的沿海群島巡邏,這些群島上生活著海豹、海獅和海象、近海珊瑚礁、河岸和淺灘以及靠近海岸線的深水落水處的岩石岬角。白鯊通常以一種有目的的方式游弋,要麼就在海底,要麼就在海面附近,但在中深水區的時間相對較少。
噬人鯊
噬人鯊

物種簡介


噬人鯊
噬人鯊
分佈:全世界。噬人鯊亦稱食人鯊。鯖鯊科(Isuridae)白鯊(whiteshark)或真鯊科(Carcharhinidae)尼加拉瓜湖鯊等兩種危險性鯊魚的通稱。噬人鯊是鯊魚已經滅絕的祖先,它的特徵是有結構厚實的牙齒,並長有小鋸齒的嚼咬邊緣。長大約13米,是地球上是最大的食肉動物之一。像刀片般鋒利的齒冠為三角形,其側面或有或無小牙尖,根部厚實,沒有供養凹槽。上顎約有24顆齒,下顎約有20顆齒。噬人鯊mega-lodon是家話中最早、也是最大的,側面沒有小牙尖。

形態特徵


噬人鯊
噬人鯊
出生時的大小在109-165厘米之間。成年一般體長140-600厘米,最大達800厘米。體紡錘形,軀幹粗大,頭、尾漸細小。尾柄平扁,具一側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較短,鈍尖稍突。眼中大,圓形,瞳孔豎直,無瞬膜,位於口端上方,距第一鰓孔頗遠。鼻孔狹小,距口端比距吻端為近,前鼻瓣具一細小突出,鼻間隔比鼻孔寬約大2.5倍。口大,弧形,口寬大於口前吻長,比口長約大2倍;唇褶短小,口閉時下唇褶被掩蔽。齒大,三角形,直或稍斜,邊緣具細鋸齒,1-2行在使用;上頜齒每行26個,寬與長約相等,第一和第二齒最大,第三齒較小,第四齒以後漸小,最後數齒很小;下頜齒較狹,每行24個,第一和第二齒最大,第三齒以後漸小,最後數齒很小。噴水孔很小,位於眼后,有時消失。鰓孔5個,寬大,最後兩個距離較近,最後1個恰位於胸鰭基底前方。噬人鯊紡錘形,軀幹粗大。背鰭2個,無硬棘:第一背鰭大,起點對著胸鰭里緣中部;第二背鰭和臀鰭都很小,前者位於後者前上方。腹鰭中大,位於背鰭間隔中央後方。胸鰭大,呈鐮形。尾椎軸上翹,尾鰭短寬,叉形。尾柄平扁,具一側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中長,鈍尖。眼小,圓形。瞳孔豎直,無瞬膜。牙呈三角形,側扁,邊緣具細鋸齒。噴水孔很小,有時消失。鰓孔5個,寬大,最後一個恰位於胸鰭基底前方。背側暗褐色,青灰色,或近黑色;腹側淡白色;胸鰭、背鰭和尾鰭後部暗色。
噬人鯊棲息於各大洋,活潑健游,常活動於近於水表層,有時也下降至700~1300米深處,或到近海淺水區。

生活習性


噬人鯊
噬人鯊
眾多的海洋魚類中,提起兇狠殘暴的噬人鯊,人們無不談之色變。著名的災難影片《大白鯊》,講的就是與噬人鯊相似的白鯊給人類帶來的威脅和災難的故事。這個屬常易與現代白鯊混淆,這是由於它們的生活方式與獵物看起來近似,但這僅是表面的,兩者的關係相差甚遠。與噬人鯊長有相似小鋸齒的牙在一些大食肉動物中都有。生性貪婪的噬人鯊有許多適應環境的特殊本領。因此,歷經1億年的磨練,噬人鯊始終沒有被大自然淘汰。噬人鯊身體修長,骨骼為堅韌的軟骨,它的尾鰭寬大而有力,不僅是極有用的運動器官,還可以用來攻擊敵人。它的嗅覺非常靈敏,一點點血腥味就能很快的將它們吸引過來。
噬人鯊的牙齒像一把把利刃,齒上又生出鋸齒,彷彿一把把鋒利地鋸子。這些牙齒成排地長在嘴裡,一旦落進這樣的牙齒叢林中,立刻會被磨成肉醬。有人曾經用新鮮的牛肉裹住測試棒讓噬人鯊撕咬。根據測試的數據推算,噬人鯊上下頜的咬合力竟然有兩噸。噬人鯊的牙齒能夠不斷地“新陳代謝”。噬人鯊的牙齒分為前後兩排,前面的舊牙齒因為磨損或者咬噬堅硬的食物折斷了。壞牙就會自動脫落。後排的牙齒就會象前生長。頂替壞牙的位置。這也許是噬人鯊為了捕捉相對稀少的食物而不得不進化出來的生理特性吧。噬人鯊屬於軟骨魚類。但是,它的生殖方式不是卵生,而是胎生的。這也許是噬人鯊為了適應惡劣的環境而演變來的吧。但是,實際上沒有人見過噬人鯊生產的樣子。因為噬人鯊的數量較少,行蹤詭秘。人們只是在捕獲的噬人鯊的腹中發現活的小鯊。
空間行為
儘管有關噬人鯊運動的信息有限,但美國、南非和澳大利亞的標記和釋放程序顯示,噬人鯊能夠在局部、區域和洲際範圍內進行運動。通常,較大的個體在整個大洋盆地中進行長途游弋。觀察到兩隻噬人鯊在開闊的水域中巡遊,顯然沒有進食,顯示出強烈的上升趨勢,它緩慢而穩定地下降。游弋還可以進行短距離、高速的追逐,甚至可以從水面快速衝刺出去。某些地區的遊動和丰度模式似乎與地表溫度的季節性變化有關。但是,這可能對噬人鯊的分佈影響很小。
攝食行為
噬人鯊是一種大型捕食者,白天活動。掠食各種魚類、鯊魚、魟、頭足類、蟹類、海鳥、海龜、海豹、海豚、鯨魚、動物腐屍等,有襲擊船隻及攻擊人類的紀錄。它最重要的獵物是海洋哺乳動物,包括海豹、海獅、象海豹、海豚和魚類,包括其他鯊魚和烏賊魚海洋爬行動物(主要是海龜)偶爾被吞食。不吃海鳥和海獺,因為這些動物通常被發現因遭遇白鯊而受傷,但不知道是被吞食的。
掠奪行為通常分為五個階段:發現、識別、接近、征服和消耗。然而,這些階段,特別是第一和第二階段,在噬人鯊身上卻知之甚少。利用實驗目標、誘餌和其他向鯊魚“提供”獵物的物體,研究了噬人鯊的獵物探測和識別模式。這些實驗結果表明,當噬人鯊在方形目標和梭形、密封形目標之間做出選擇時,它們會選擇在自然環境中更常見的形狀。事實上,在自然界中所做的選擇通常是是否對一個潛在的獵物做出反應,而不是在其中兩個中做出選擇。當只呈現一個對象時,總是會對其進行調查。一些科學家認為,從下面觀察潛水員和衝浪者的輪廓,與鰭足動物的輪廓相似,這種代表鯊魚的錯誤識別是大多數噬人鯊攻擊人類的原因。然而,噬人鯊攻擊各種形狀、顏色和大小的無生命物體,這些物體都不像海洋哺乳動物,這一事實與通常所說的“錯誤身份”假說相矛盾。研究人員認為,噬人鯊經常攻擊不熟悉的物體,以確定它們作為食物的潛力。在這種情況下,抓住一個不熟悉的物體似乎是噬人鯊確定適口性的唯一可靠方法。
基於水下觀測,科學家描述了接近模式。大多數鯊魚使用一種“水下方法”,它們會在水面以下遊動,直到距離目標獵物約1米,然後通過向上偏轉頭部並從水中浮出水面來攻擊。噬人鯊還呈現出一種“表面電荷”,由身體部分高於表面的快速衝撞構成。在極少數情況下,白噬人鯊會採取一種“倒著游”的方式,即腹側朝上游。儘管大多數方法都是水平方向的,但垂直方法也很常見。噬人鯊在覓食活動中容易進行垂直遊動,有時會垂直於水面直接快速地追逐漂浮物。使用垂直方法捕獲靠近水面的獵物有很多好處。首先,捕食者從下面攻擊更難被獵物看到,同時,噬人鯊可以更好地看到它的獵物在頭頂的位置。此外,逃跑(快速逃離接近的捕食者)可能是被攻擊動物最常用的逃跑策略。考慮到這些情況,向垂直接近噬人鯊的相反方向延伸逃跑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長約220厘米的小噬人鯊中觀察到了垂直游泳的傾向。科學家認為,這種行為的發展先於生理變化,例如牙齒的變寬,這被認為是對大型海洋哺乳動物的適應。
基於自然條件下的觀察,很少有人對噬人鯊的消耗模式做出假設。其中一個假設,即“咬、吐和等待”理論,由三個要素構成。最初,噬人鯊抓住獵物並將其原封不動地釋放出來;其次,噬人鯊等待獵物陷入休克或流血致死的狀態;最後,噬人鯊返回以死去或垂死的動物為食。然而,後來的研究並不支持這一假設。科學家們相信,噬人鯊可能不會釋放出潛在的獵物來等地其死亡,而是為了應對它們的防禦行為或不適合作為食物而放手。一些證據表明,噬人鯊在口中決定獵物的適口性。研究人員還認為,噬人鯊可能更喜歡富含能量的動物,如海洋哺乳動物,而不是脂肪含量較低、能量貧乏的獵物。某些觀察結果表明噬人鯊的聚集有選擇地以其脂肪為食,而不是以神秘的鯨魚的肌肉層為食。這種行為似乎是基於大小等級的,其中大型鯊魚在飼養中佔主導地位。
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噬人鯊中觀察到一種被稱為“重複性空中張口”的行為模式。看到噬人鯊的頭頂不在水裡,嘴巴在水面或上方,側向滾動,以緩慢,有節奏的局部裂隙張開和閉合嘴巴,同時沿著水面緩慢遊動。這種行為與正常的地面覓食最顯著的區別是,重複的空中張口不是朝向食物或可能的目標。噬人鯊也從漁民的漁網和延繩釣上來覓食,捕獲各種各樣的鉤魚。這通常會導致他們自己的意外的掉入陷阱。
社會行為
噬人鯊活潑善泳,速度快,平均巡遊速度每小時3.2千米,可突發快速衝刺,有時躍出水面,是掠食動物中體型最大者。獨游或成對巡遊,或可發現有10尾或更多一起進行覓食遷移,但不聚集成一大群。噬人鯊的某些遊動方式,例如在兩個動物之間相互靠近時,謹慎地定時轉身,被解釋為為了保持個體空間的特定迴避。平行遊動模式下,兩條噬人鯊朝同一方向前進,彼此保持固定的距離,這似乎也是這些動物維持其個人空間的一種方式。有人認為,當兩條噬人鯊瞄準同一個獵物時,它們會利用肢體動作來互相勸阻。據觀察,噬人鯊表現出“拍打尾巴”的行為,它們用尾鰭拍打水面,並將水推向另一條爭奪相同資源的噬人鯊。它們還展示其他類型的行為。觀察到它們側身滾動,並將誇張的尾拍指向一個方向,這種現象被稱為“傾斜行為”。有時,噬人鯊會將自己定位在它的目標獵物和另一條噬人鯊之間,阻止第二條噬人鯊進食。噬人鯊也會將身體的三分之二推出水面,然後平躺在水面上,造成巨大的飛濺。這種行為被稱為“模式破壞”,可能代表一個類似但比拍尾巴更強烈的信號。這種特殊的行為也可以用來幫助其去除外部寄生蟲,在求愛過程中吸引配偶,或者可能是針對獵物的垂直充電進場方式的結果。

分佈範圍


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大洋沿岸海域。主要分佈於溫帶海洋,也在熱帶水域中出現了一些大個體。噬人鯊偶爾會闖入寒冷的北方水域,在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沿海有發現。在西大西洋,從加拿大紐芬蘭到美國佛羅里達,從墨西哥灣到墨西哥北部的巴哈馬和古巴,從巴西到阿根廷;在東大西洋,從法國到南非,包括地中海。在印度洋,從紅海到南非、塞席爾留尼汪模里西斯。在西太平洋,從西伯利亞到紐西蘭和馬紹爾群島;在中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島附近;在東太平洋,從美國阿拉斯加到加利福尼亞灣,從巴拿馬到智利。在中國分佈於東海和台灣東北海域、南海。
國家
存在: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美屬薩摩亞安哥拉安圭拉、阿根廷、澳大利亞、巴哈馬、貝南、百慕大、博奈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薩巴、聖尤斯特歇斯)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巴西、加拿大、智利、中國、剛果共和國、庫克群島、克羅埃西亞、古巴、塞普勒斯、象牙海岸、厄瓜多(厄瓜多大陸、加拉帕戈斯)、埃及、斐濟、法國(法國大陸)、法屬波利尼西亞、甘比亞、迦納、直布羅陀、希臘、根西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索、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日本、澤西島、肯亞、吉里巴斯、韓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威特、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馬達加斯加、馬爾他、茅利塔尼亞、墨西哥、摩納哥、黑山共和國、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新喀里多尼亞、紐西蘭、奈及利亞、諾福克島、巴拿馬、秘魯、菲律賓、皮特凱恩群島、葡萄牙(葡萄牙內地、亞速爾群島馬德拉島)、波多黎各(波多黎各主島)、俄羅斯聯邦、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馬丁(法國部分)、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薩摩亞、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席爾、獅子山、聖馬丁(荷蘭部分)、斯洛維尼亞、索馬利亞、南非、西班牙(西班牙大陸)、斯里蘭卡、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托克勞、突尼西亞、土耳其、美國(夏威夷群島)、烏拉圭、萬那杜、越南、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國維爾京群島、撒哈拉沙漠西部、
可能已存在:安地卡及巴布達、阿魯巴島、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貝里斯、博內爾島、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博內爾島)、英屬印度洋領地(查戈斯群島)、汶萊達魯薩蘭國、維德角、柬埔寨、喀麥隆、開曼群島、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哥倫比亞(哥倫比亞加勒比海群島、哥倫比亞大陸)、葛摩、哥斯大黎加、庫拉索、中國(南沙群島、西沙群島)、吉布地、多米尼加、多明尼加、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赤道幾內亞大陸、安諾蓬)、厄利垂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法國(克利珀頓島)、法屬蓋亞那、加彭、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模里西斯、馬約特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特塞拉特、緬甸、諾魯、尼加拉瓜、紐埃、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琉球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葡萄牙(塞爾瓦任斯)、波多黎各(納弗沙島)、卡達、留尼汪島、聖巴托洛繆島、聖海倫娜、阿森松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阿森森、聖海倫娜主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露西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新加坡、索羅門群島、西班牙(加那利群島)、蘇丹、蘇利南、泰國、東帝汶、湯加、千里達托貝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吐瓦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豪蘭貝克島、約翰斯頓島、中途島、美國列島、威克島)、國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葉門。
噬人鯊
噬人鯊

海中霸王


噬人鯊
噬人鯊
在浩瀚的海洋里,被稱為“海中霸王”的鯊魚遍布世界各大洋。鯊魚的種類很多,世界海洋中至少有350多種,在中國海就有70多種。大部分鯊魚對人類有利而無害,鯊魚的確有吃人的惡名,但並非所有的鯊魚都吃人,只有30多種鯊魚會無緣無故地襲擊人類和船隻。鯊魚,在古代叫作鮫、鮫鯊、沙魚,是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以號稱“海中狼”。鯊魚食肉成性,兇猛異常,連“海中之王”鯨魚見了它也得退避三舍。它那食餌時的貪婪兇殘本性,給人們留下了可怕的形象。因此,一提起鯊魚,人們往往會有談虎色變之感。鯊魚捕捉食物更比老虎高出一籌,它可充分利用自己獨特的嗅覺,探測食物存在的方向和位置,而老虎只是用眼睛和鼻子尋找食物。
鯊魚的鼻孔位於頭部腹面口的前方,有的具有口鼻溝,連接在鼻口隅之間,嗅囊的褶皺增加了與外界環境的接觸面積。有人測定,1米長的鯊魚的嗅膜總面積可達4842平方厘米,因此鯊魚的嗅覺非常靈敏在幾公里之外它就能聞到血腥味,海中的動物一旦受傷,往往會受到鯊魚的襲擊而喪生。
鯊魚一般只吃活食,有時也吃腐肉,食物以魚類為主。有人在鼬鯊胃中發現了海豚、水禽、海龜、蟹和各種魚類等;在噬人鯊胃中曾取出一頭非常大的海獅;雙髻鯊的食物是魚和蟹;護士鯊星鯊的餌料以小魚、貝類、甲殼類為主。鯊魚在尋找食物時,通常一條或幾條在水中游弋,一旦發現目標就會快速出擊吞食之。特別是在輪船或飛機失事有大量食餌落水時,它們群集而至,處於興奮狂亂狀態的鯊魚幾乎要吃掉所遇到的一切,甚至為爭食而相互殘殺。
鯊魚屬於軟骨魚類,身上沒有魚鰾,調節沉浮主要靠它很大的肝臟。例如,在南半球發現的一條3.5米長的大白鯊,其肝臟重量達30公斤。科學家們的研究表明,鯊魚的肝臟依靠比一般甘油三酸酯輕得多的二醯基甘油醚的增減來調節浮力。鯊魚雖然兇猛,面目可憎,但全身都是寶,是重要的經濟魚類。鯊魚的肝臟特別大,富含維生素A、D,是製作魚肝油的重要原料;鯊魚皮可以製革,其鰭即是海味珍品——魚翅。鯊魚還可作藥用。據科學家研究發現鯊魚極少患癌症,即使把最可怕的癌細胞移植到鯊魚體內,鯊魚仍安然無恙。因為它的細胞會分泌一種物質,這種物質不僅能抑制癌物質,而且還能使癌物質逆轉。

奇特嗅覺


噬人鯊
噬人鯊
根據化石考察和科學家推算得知,鯊魚在地上生活了約1.8億年,它早在3億多年前就已經存在,至今外形都沒有多大改變,說明它的生存能力極強。但它性格極為兇猛,難怪人們對它存有較大的偏見,認為它是那麼的原始和愚苯,其實,鯊魚不但具有高度發達的腦子,能藉助電磁場導航,能將信息儲存在大腦的中心部位,而且可直接把信息發送到運動神經系統;並且憑藉敏感的嗅覺維持全部生命活動。因此,嗅覺對鯊魚更顯得十分重要而神奇莫測。
鯊魚在海水中對氣味特別敏感,尤其對血腥味,傷病的魚類不規則的游弋所發出的低頻率振動或者少量出血,都可以把它從遠處招來,甚至能超過陸地狗的嗅覺。它可以嗅出水中1ppm(百萬分之一)濃度的血肉腥昧來。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在1萬噸的海水中即使僅溶解1克氨基酸,鯊魚也能覺察出氣味而聚集在一起。如雌鯊魚臨分娩過後,即使在大海里漫遊千里之後,又能沿著氣味逆游回到它的出生地生活。1米長的鯊魚,其鼻腔中密布嗅覺神經末梢的面積可達4842平方厘米,如5—7米長的噬人鯊,其靈敏的嗅覺可嗅數公裡外的受傷人和海洋動物的血腥味。
更有趣的是鯊魚還能根據各種氣味來判別自己的孩子,區別敵人和朋友,使自己經常保持與群體的聯繫,並能雌雄鯊魚相約去產卵和排精。由於鯊魚的嗅覺極為靈敏,非常容易地嗅出它們害怕或厭惡的氣味。在海水中含量為800億分之一的一種人體分泌物——左旋羥基丙氨酸的氣味,鯊魚也可嗅出來。據說曾經有一位釣鯊能手,在後來釣鯊當中,鯊魚總是不上他的鉤,而在同一漁場的其他漁民反而釣的鯊魚多。鯊魚為什麼害怕這位釣鯊能手呢?經魚類學家研究發現,那位釣鯊能手曾得過皮膚病,因此留在釣竿上的指紋中含有這種左旋羥基丙氨酸較為豐富。鯊魚聞到了此種氣味,對他自然而然地要退避,不上鉤的道理就在此因。

獨特牙齒


噬人鯊
噬人鯊
人們知道,鯊魚在海洋生物中有它許多獨特的生態。除了上述它的靈敏嗅覺和很少生病死亡外,而鯊魚的牙齒結構又是它的另一個獨特生態之一。凡是熟悉鯊魚的人都知道,它的牙齒像一把鋒利的尖刀,能輕而易舉地咬斷像手指般粗的電纜。如魔鬼鯊,有著長而尖的鼻吻以及銳利的牙齒。不同種類的鯊魚,它的牙齒大小、形狀和功能幾乎都不相同。因此,魚類學家只要從鯊魚牙齒的形狀和大小,就能判別出它是屬於哪個目、屬、科。
令人驚訝的是鯊魚的牙齒不是像海洋里其它動物那樣恆固的一排,而是具有5—6排,除最外排的牙齒才是真正起到牙齒的功能外,其餘幾排都是“仰卧”著為備用,就好像屋頂上的瓦片一樣彼此復蓋著,一旦在最外一層的牙齒髮生一個脫落時,而在裡面一排的牙齒馬上就會向前面移動,用來補足取代脫落牙齒的空穴位置。同時,鯊魚在生長過程中較大的牙齒還要不斷取代小牙齒。因此,鯊魚在一生中常常要更換數以萬計的牙齒。據統計,一條鯊魚,在10年以內竟要換掉2萬餘只牙齒。它的牙齒不僅強勁而有力,而且鋒利無比。例如,有些鯊魚的牙齒長的利如剃刀,它就可以用來切割食物;有的牙齒生成鋸齒狀,可以用來撕扯食物;還有的牙齒呈扁平臼狀,它就可以用來壓碎食物外殼和骨頭等。好像北美洲的印第安人把鯊魚的牙齒用作刮鬍子的工具。但可怕的是它在相互搶食時,鯊魚常常就會不分青紅皂白,甚至連自己親生的孩子——鯊仔,也不放過,吃得一乾二淨;當一條鯊魚為其它鯊魚所誤傷而掙扎的時候,這頭傷鯊就該倒霉了,其它同宗族的兄弟也同樣會群起而攻之,直至完全吞食完畢為止;還有更加恐怖的是鯊魚由於是胎生的,一胎可產10餘條鯊仔,最高可達80餘條之多,這些鯊仔在娘胎里竟也互相殘殺,人們曾在大西洋海岸發現在一種虎鯊的肚子里,作了解剖得出這一結論:娘胎卻成了戰場,這在任何動物中都是未曾見過的先例。
鯊魚之所以如此更換牙齒,既與它殘暴兇猛、廝殺成性有關,又與它的牙齒形不同分不開。因為鯊魚的咬食力可以說是在海洋所有動物中最強有力的。曾有人用金屬咬力器藏在魚餌中,用來測定一條體長8英尺鯊魚的咬食力大小,經測定結果得知其咬食壓力每平方英寸高達18噸。所以有些商輪在航海的日記上曾記載過輪船推進器被鯊魚咬彎、船體被鯊魚咬個破洞的事故,這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鯊魚牙齒的形狀很奇特。例如噬人鯊的牙齒邊緣具有細鋸齒,呈三角形;大青鯊的牙齒則大而尖利;而鯨鯊雖軀體龐大,但它的牙齒卻是短細如針;錐齒鯊的牙齒是呈錐狀且長而尖;長尾鯊的牙齒則是扁平的呈角狀;姥鯊的牙齒既細小而又多似米粒;虎鯊的牙齒寬大呈臼狀等等。鯊魚的牙齒形狀之所以繁多,這就像上述所說的與其生態食性是極為密切相關的。不過此測試不還有很多因素沒考慮到。

鯊魚標本


天津市自然博物徠館最大的噬人鯊:又稱大白鯊,以兇猛殘暴著稱,牙齒長而鋒利呈鋸齒狀,有襲擊漁船和吃人的記錄、體長5.2米,采自浙江玉環外海,為國內同種之最。

保護級別


2021年2月1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公布《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噬人鯊在列,保護級別為二級。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2004年——附錄Ⅱ。
列入《遷徙物種公約》(CMS)2002年——附錄Ⅰ和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種群現狀
噬人鯊的全球種群規模估計未知,區域估計是不可靠的。有人提出應保護噬人鯊,因為它們在海洋食物網中處於頂端食肉動物的地位。與大多數鯊魚一樣,噬人鯊生長緩慢,幾乎沒有幼鯊,因此極易遭受過度捕撈。幸運的是,對於噬人鯊而言,棲息地喪失的威脅並不明顯。它們是適應性強的食肉動物,能夠根據條件改變飲食,可能會從食物不足的地區遷徙。有效管理噬人鯊種群的最大挑戰是缺乏與繁殖力、年齡、生長和種群數量有關的準確數據。
保護措施
2012年,地中海漁業總委員會(GFCM)禁止了噬人鯊和列入《巴塞羅那公約》附件二的23種其他彈性鰓類動物的保留,並授權對它們進行謹慎的放生。然而,GFCM締約方的執行非常緩慢。為防止過度捕撈和恢復,建議全面履行國際野生動物條約規定的所有保護噬人鯊的承諾。對於《遷徙物種公約》(CMS)締約方,這包括嚴格的保護。此外,還需要採取主動行動,防止致命接觸,盡量減少副漁獲物死亡率,促進安全釋放,並改進漁獲物(包括棄魚)的報告。根據科學建議和/或預防方法,噬人鯊至少應受到捕撈限制。
由於缺乏可靠的數據,有人建議,保護措施應以“預防原則”為基礎,直到收集到更多的生物學信息為止。研究表明,除非採取保護鯊魚的措施,否則鯊魚的數量將減少,包括噬人鯊。一些政府,例如南非,澳大利亞和美國的政府已經保護了白鯊。

主要價值


在澳大利亞和美國東北部是一重要大型游釣魚。主要以圍網、定置網、底拖網、流刺網、鏢旗魚法及游釣等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剩餘物製成魚粉;上下頜及牙齒做裝飾品。

物種危害


噬人鯊有襲擊漁船和噬人記錄,是對人類三大危險鯊魚之一,襲人事件一般大多發生在淺沙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