鉸口鯊

鯊魚品種之一

護士鯊(Nurse shark),中文名為:鉸口鯊(Ginglymostoma cirratum),隸屬於鬚鯊目(Orectolobiforme),鉸口鯊科 (Ginglymostomatidae),鉸口鯊屬(Ginglymostoma)。鉸口鯊科全世界有3屬3種。體長3米,體重可至100公斤左右。鉸口鯊是在夜間活動,在夜間搜尋海底中的甲殼類、軟體動物和魟類,然後返回其偏愛的洞穴或縫隙,在白天它們經常成群結隊的躺在一起睡覺。主要以魚、黃魟類、軟體動物(章魚、魷魚和蛤蜊)和甲殼類為食。分佈於大西洋熱帶沿海和亞熱帶水域。在大西洋東部,從維德角加彭,羅得島到巴西南部;法國西南部的加斯科涅灣也有分佈。在大西洋西部,在整個西印度群島,美國佛羅里達州南部和佛羅里達礁島的淺水域中非常普遍。

物種介紹


鉸口鯊外形憨態可掬、性情溫順,是中大型水族館中常見的鯊魚品種之一。鉸口鯊最初是由邦納泰爾(Bonnaterre)於1788年首次描述並命名為Squalus cirratus。有效學名Ginglymostoma cirratum最早是由穆勒和亨勒(Muller & Henle)於1841年分配的。屬名Gynglymostoma源自希臘語“gynglimos” =鉸鏈,“stoma” =口。種名cirratum從拉丁語翻譯為捲曲。生殖周期和分子系統發育數據的相似性表明,絞口鯊科與鯨鯊科有著密切的關係。

外形特徵


鉸口鯊雌性成熟時的大小約為230-240厘米,雄性成熟時約為210-214厘米。出生時的體長在27-30厘米。成年最大體長為為308厘米。有兩個無刺的圓形背鰭,第一個大於第二個,還有一個肛門鰭。第一背鰭的起點超過骨盆鰭的起點。尾鰭超過身體總長度的1/4。末端的嘴位於眼睛前面,尖嘴很小,適度長的觸鬚到達嘴。有鼻口溝,但沒有會陰溝。
成年鉸口鯊的顏色一般從淺褐色到深棕色不等。55厘米以下的幼鯊有小的黑色斑點,每個斑點周圍都有較淺的色素沉著區域,覆蓋整個身體。這些是沿背側表面較淺和較深的色素沉著帶。幼鯊(70-120厘米)的顏色變化有限。在一次水箱實驗中,只被遮蓋了幾分鐘的小型鉸口鯊比暴露於陽光直射的個體要輕得多。也有異常色素沉著的個體出現。
鉸口鯊擁有獨立的牙列,這是鯊魚中最簡單的牙齒排列方式,牙齒之間沒有重疊。這允許獨立於頜骨中相鄰牙齒的替換牙齒向前運動。(具有覆瓦狀或重疊的牙齒,只有當相鄰的“阻塞”牙齒也丟失時才能替換牙齒)。幼鯊中的替代率通常比成鯊快。在夏季,水溫較高時,牙齒更換的速度更快。

分佈範圍


國家: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島、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百慕大、巴西、維德角、喀麥隆、哥斯大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赤道幾內亞、法國、法屬蓋亞那、加彭、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巴拿馬、秘魯、波多黎各、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塞內加爾、千里達托貝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北卡羅來納州、佛羅里達州、羅德島州、德克薩斯州、喬治亞州)、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國維爾京群島、博奈爾島、薩巴島、聖尤斯特歇斯)、聖馬丁(法國部分)、聖馬丁(荷蘭部分)。

生活習性


習性
鉸口鯊是一種夜間活動的動物,它們偶爾會以多達40個的群體出現,可以看到它們緊密地並排躺在一起,有時彼此堆疊在一起。鉸口鯊在夜間活動頻繁,經常在海底附近遊動或用它們肌肉發達的胸鰭作為四肢在海底爬行。鉸口鯊對特定的休息地點表現出強烈的偏好,在夜間活動后反覆返回相同的洞穴和裂縫。
攝食
儘管它們看起來很遲鈍,但它們卻以驚人的速度吞噬了底棲的生物。鉸口鯊是夜間活動的捕食者,主要以魚、魟類、軟體動物(章魚、魷魚和蛤蜊)和甲殼類為食。有時還會在它們的胃中發現藻類和珊瑚。鉸口鯊的嘴小,但咽大,可以有效地吸收食物。該系統可能使該其捕食夜間休息的小魚,因為這些小魚太活躍了,以至於在白天時遲鈍的鉸口鯊無法捕獲。還可以將重殼的海螺翻轉過來,用吸力和牙齒拔出蝸牛。
觀察到幼鯊在休息時,把鼻子朝上,身體靠胸鰭從底部支撐。一些人認為這種姿勢可能為螃蟹和小魚提供了一個虛假的庇護所,以利於鉸口鯊可以伏擊並吃掉它們。
鉸口鯊
鉸口鯊
鉸口鯊
鉸口鯊
鉸口鯊
這隻飲食習慣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鯊魚屬於鉸口鯊,名為“弗洛倫斯”,伸長6英尺(約合1.8米)。它原本是吃肉的,但2009年做了一個手術、從下巴取出一個釣魚鉤后,就再也不吃常規食物了,卻對蔬菜“愛不釋口”。實際上,動物訓導員要用一些“狡猾戰術”才能將蛋白質加進弗洛倫斯的飲食中。他們有時把幾片魚肉藏在芹菜中,甚至中間被掏空的黃瓜里。伯明翰國家海洋生物中心負責人格雷厄姆-巴羅斯表示:“為了讓它 得到每日必需的蛋白質,不得不把魚肉片藏在芹菜桿、中空的黃瓜和生菜葉里。你可要把魚肉藏好了,要是被發現,它就會對你提供的食物置之不理,然後等著真正的素食。”弗洛倫斯的口中排滿鋒利的鋸齒狀牙齒,它們的用途是撕碎魚和甲殼動物。但它一反常態,用這些可怕的利齒嚼碎西蘭花、捲心菜和其他綠葉蔬菜,有時甚至從住在同一個水池中的綠海龜“莫洛凱”那裡偷走蔬菜。弗洛倫斯不止一次讓它的看守者擔心。巴羅斯表示:“它剛從美國佛羅里達州來到我們在多塞特郡的主要收集中心時,和另外3隻鉸口鯊生活在一起。當時,它有好長時間對常規食物失去興趣。我們給它作了超聲波掃描,結果發現一個釣魚鉤深深扎在它的嘴裡。”為此,英國布里斯托爾市國際動物園獸醫小組獸醫專家尼克-馬斯特斯為弗洛倫斯做了手術。他們先給這隻鯊魚注射鎮靜劑,然後將其放在一個臨時搭建的手術台上,開始了這個開創性手術。最後,馬斯特斯成功取出釣魚鉤。在整個過程中,他們用軟管將鹽水輸進弗洛倫斯的魚鰓中。巴羅斯表示:“這個釣魚鉤顯然扎在那裡好幾年了,已嚴重生鏽,這是令它不舒服的原因。它每日 服用抗生素,很快就康復了。”巴羅斯和他的團隊信心十足,決定不會再讓這隻創造歷史的鯊魚因缺少恰當營養生病,他們會想盡辦法確保它擁有一個適當的飲食計劃。這位伯明翰國家海洋生物中心負責人說:“鉸口鯊在野生環境中偶爾吃一點海藻,所以弗洛倫斯第一次偷吃莫洛凱的綠葉蔬菜時,我們並不感到驚訝。我們只是不希望它完全變成一個素食動物。我們不想看到它和海洋中心水池中的食肉雙髻鯊和黑鰭礁鯊等其他鯊魚難以相處。
與銹色護士鯊區別
我們在水族館里見到的稱為護士鯊的鯊魚,實際上是銹色護士鯊 (Tawny nurse shark),中文名為光鱗鯊(Nebrius ferrugineus),屬光鱗鯊屬(Nebrius)。它和護士鯊同屬鉸口鯊科,但是不同的種類。從外觀上最易區分它們的是鰭:護士鯊的鰭緣是圓圓的,而銹色護士鯊的鰭緣是向後略尖的。並且相對來說,護士鯊會比銹色護士鯊長得更大,它們最大體長可達4.3m,而銹色護士鯊的最大體長為3.2m。分清了它們的不同,再到海洋館參觀時可不要叫錯它的名字了。

生長繁殖


鉸口鯊
鉸口鯊
鉸口鯊為卵胎生,"懷孕期"10至12月。每次產卵20至40個,但是由於很多時候卵黃營養供應不上,幼仔在母魚腹內就會殘殺同類,所以一般只有一至數條小魚出生。幼魚出生時體長便可達40厘米。鉸口鯊生長緩慢,雄性成熟10-15歲,雌性成熟15-20歲。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6年 ver 3.1)——數據缺乏(DD)。
種群現狀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沿海水域的丰度有所下降。在人類活動不斷的地區,該物種的生存容易受到干擾。在東太平洋,數量急劇下降。在巴西的最南端,被認為已絕種。

棲息環境


白天棲息於沙底或淺水洞穴和岩石裂縫中。在白天,大的幼鯊和成鯊通常生活在3-75米深的暗礁和岩石區域周圍,天黑後進入不到20米的較淺水域。幼鯊通常在1-4米水深的淺海珊瑚礁、草灘或紅樹林島附近。

主要價值


歷史上,鉸口鯊可以利用部分是它們的肝油和產生高質量皮革的皮膚。從區域來看,鉸口鯊仍然以魚翅、肉和皮膚為賣點,特別是在巴拿馬、巴西、委內瑞拉和加勒比海地區。在其他地區,鉸口鯊被漁民捕獲並殺死,因為它們被認為是一種令人討厭的動物,會捕食其他種類的魚餌。在小安的列斯群島,鉸口鯊經常襲擊魚網,它們被認為是一種有害生物。在美國的商業漁業中,它們經常作為副漁獲物被捕獲,但仍活著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