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翅真鯊

真鯊目真鯊科動物

烏翅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是真鯊科、真鯊屬鯊魚。體呈紡錘型,軀幹粗壯。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寬而短鈍。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延長呈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圓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寬扁三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外斜,外緣有一凹刻,凹刻下具3-4小齒尖;下頜齒較窄而直立,邊緣略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基底後方相對,后緣凹入,上角廣圓,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於臀鰭起點稍前,后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后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背側黃褐色,腹側灰白;各鰭鰭尖具黑色或暗褐色以及胸鰭及尾鰭上葉之前後均其黑色緣。

棲息於淺海珊瑚礁區、潮間帶、近外海水域、紅樹林沼澤區或河口內灣。獨游或小群巡行。性兇猛,會主動攻擊戲水的人們。主要以魚類為食,同時也掠食甲殼類、頭足類軟體動物。胎生,一胎可產下2-4尾幼鯊。分佈於紅海、地中海、印度洋、西太平洋。在中國分佈於台灣東北和西南海域、南海。

物種簡介


烏翅真鯊
烏翅真鯊
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33-50厘米。雄成魚長91-100厘米,雌成魚長96-112厘米。最長達200厘米。體紡錘形,軀幹很粗大,向頭、尾細小。頭很寬扁,自胸鰭上方至吻端弧形低斜,頭長為全長的1/5強。尾稍側扁,比頭和軀幹稍短,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很寬短,背視弧形,前緣廣圓,側視鈍尖。眼小,圓形。瞬膜發達,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近許多,眼徑等於第一鰓孔寬的1/2或稍小。鼻孔斜列,外側位,距吻端比距眼近許多;鼻間隔比鼻孔長約大4倍;前鼻瓣後部有個三角形突出,后鼻瓣不分化。口寬而圓弧形,口寬比口前吻長約大1.5-1.6倍,口長約等於口寬的1/2;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唇褶不發達,只見於口隅處。上頜齒寬扁,三角形,邊緣具細鋸齒,齒頭外斜,外緣有一凹缺,凹缺下具3-4小齒頭;下頜齒較狹而直;上下頜各具一很小正中齒,每頜每側12齒;上頜齒1行、下頜齒2行在使用。噴水孔消失。鰓孔5個,頗大;第一和第五個較小,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
背鰭2個;第一背鰭中大,距胸鰭比距腹鰭為近,起點前於胸鰭里角,幾與其基底後端相對,上角鈍圓,后緣凹入,下角尖突;第二背鰭頗小,起點稍前於臀鰭起點,上角圓,后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尾鰭寬長,比頭約長1.2倍,尾椎軸上翹;上葉只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接,尾端鈍尖,后緣凹入。臀鰭幾與第二背鰭同大,后緣深凹,外角鈍圓,里角延長尖突。腹鰭較大,距第二背鰭較距第一背鰭為近,后緣稍凹,外角和里角鈍圓。胸鰭寬大,鐮形,外角鈍尖,后緣深凹,里角鈍圓,撳平時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下方。
背鰭和上側麵灰褐色,下側面和腹部白色。第一和第二背鰭上端、尾部後端和下葉前部下端、臀鰭、腹鰭、胸鰭下端均暗褐色。
黑尾真鯊(Carcharhinus amblyrhynchos)可能與烏翅真鯊混淆,但黑尾真鯊特點是體較粗,背鰭上沒有黑尖。所有鰭上突出的黑色尖端區分了這個物種與其他物種,否則很容易混淆。

棲息環境


烏翅真鯊屬熱帶和亞熱帶常見中小型鯊。棲息於淺海珊瑚礁區、潮間帶、近外海水域、紅樹林沼澤區或河口內灣。更喜歡淺清水。

生活習性


烏翅真鯊的活動範圍很小,表現出很強的位置保真度和有限的活動,似乎與珊瑚礁棲息地的分佈密切相關。大洋上的長距離運動似乎不常見。估計該物種的平均日活動空間約為10平方千米。個體在一年中大約70%的時間花在0.3平方千米的區域內,並且遷徙通常圍繞同一島或相鄰島之間進行。
烏翅真鯊性兇猛,單獨或成小群活潑游泳。主要以魚類為食,同時也掠食甲殼類、頭足類或軟體動物。該物種還食用陸地蛇和海蛇

分部範圍


烏翅真鯊
烏翅真鯊
海域
分佈於紅海、地中海、印度洋、西太平洋。常見於整個熱帶印度至太平洋。其範圍包括泰國、中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和澳大利亞北部周圍的水域。烏翅真鯊是遠東至夏威夷群島的太平洋島嶼上最常見的真鯊之一。該物種還分佈於南非、模里西斯塞席爾馬達加斯加、紅海、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周邊水域。來自地中海的報道是零星的,沒有已知的定居數量。在中國分佈於台灣東北和西南海域、南海。
國家
澳大利亞(北領地)、中國、吉布地厄利垂亞、印度、日本、肯亞、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模里西斯、莫三比克、新喀里多尼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塞席爾、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南非、斯里蘭卡、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

生長繁殖


烏翅真鯊
烏翅真鯊
雄性在91-100厘米之間成熟,雌性在96-112厘米成熟。烏翅真鯊是胎生的,具一卵黃囊胎盤,通過子宮內的卵黃囊滋養胎盤,不同地區生殖周期不同,有1年或2年。分娩和交配一般發生在夏季和初秋,但妊娠也因地點的不同而不同,分別為8-9個月、10-11個月和16個月。每產2-4仔。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5年ver3.1——近危(NT)。

種群現狀

一些地區報告了數量瀕危,但可能無法準確反映總體數量。它們在其範圍內的其他地方有豐富的本地資源。儘管不認為該物種面臨著種群枯竭的直接風險,但它很容易受到捕撈壓力和棲息地破壞的負面影響。

主要價值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主要危害


烏翅真鯊曾有引起中毒事件的報導。偶爾會咬傷正在游泳或涉水的人,但不會對人類造成嚴重威脅。自1959年以來,國際鯊魚攻擊檔案(ISAF)僅記錄了11次無端的烏翅真鯊咬傷人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