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利垂亞
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
厄利垂亞位於非洲東北部,西鄰蘇丹共和國,南鄰衣索比亞、吉布地,東隔紅海與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相望,扼紅海進出印度洋的門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全國海岸線長1200公里。
厄利垂亞地形以高原和平原為主。東部平原由西北向東南緩傾。馬雷布河為最大河流。高原地區氣候宜人。
厄特包括了非洲擁有的多種地貌和氣候,有地球上最熱和最低的地點(科波谷地)和東非地區降雨最多的地區(費爾非爾)。
厄利垂亞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以農業為主,80%的人口從事農牧業。生產落後,豐年糧食自給率僅60%~70%。獨立后,政府著力經濟重建,制定了以私有經濟為主導的市場經濟發展戰略。
公元2世紀以後,厄利垂亞中央高原地區逐漸成為現今衣索比亞境內阿克蘇姆帝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公元9世紀,阿克蘇姆帝國衰落,這一中心南移。衣索比亞形成國家后,其歷代君王始終未放棄對厄利垂亞的統治。
16世紀,奧斯曼帝國吞併厄利垂亞沿海島嶼,於1557年佔領馬薩瓦港,后將這一地區交其下屬埃及總督統治。
1869年,義大利殖民主義者在阿薩布取得立足點,出兵馬薩瓦,並向內陸擴張。
1889年,衣索比亞與義大利簽訂《烏西阿爾條約》,承認意對阿薩布、馬薩瓦、克倫、阿斯馬拉等佔領區的統治。
1890年,意將各佔領區合併為統一的殖民地,命名為“厄利垂亞”。
1941年,厄利垂亞成為英國託管地。義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后,宣布放棄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戰勝國將厄利垂亞歸屬問題提交聯合國大會討論。
1950年12月,聯合國通過決議,決定厄利垂亞作為一個自治體同衣索比亞結成聯邦,允許厄利垂亞有自己的憲法、議會和獨立的政府。
1952年,聯邦成立,厄利垂亞組成地方政府。
1958年,逃亡國外的一部分原厄聯邦政府官員成立了“厄利垂亞解放運動”。
1961年後,厄人民先後成立了厄解放陣線(厄解陣)、厄人民解放陣線(厄人陣)等反對埃塞統治的組織,開展爭取獨立的武裝鬥爭。
1970年後,厄人陣成為獨立解放戰爭的主力軍。
1991年5月,厄人陣與衣索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並肩作戰,推翻門格斯圖政權,解放厄全境,成立厄臨時政府。隨即同埃塞過渡政府達成協議,厄於兩年內舉行全民公決,決定厄的獨立問題。
1993年4月23~25日,厄舉行全民公決,以絕對多數贊成厄獨立。同年5月24日,厄利垂亞正式宣告獨立。
厄利垂亞位於北緯12°42‘和18°2’,東經36°30‘和43°20’之間,東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西與蘇丹接壤,南鄰衣索比亞,東南與吉布地相連,東北瀕臨紅海,國土面積12.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00公里,隔海與沙烏地阿拉伯、葉門相望,扼連接歐、亞、非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峽,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厄利垂亞全境依據地形地貌可劃分4個地理自然區:東部坡地、東部沿海平原、中部高原和西部低地丘陵。中央高原占國土三分之一,海拔1800-3000米;西部低地,平均海拔1000米;東部低地,平均海拔500米,沿海平原,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地勢從中部高原的2300多米海拔,向西部低地和東部坡地及沿海平原主次下降。境內最高峰為中部高原安姆巴索依拉峰(Amba Soira),海拔3013米,最低點為東部平原的科巴爾低地(Kobar),低於海平面75米。
厄利垂亞屬於高原地區氣候溫和,涼季(12月至次年2月)氣溫為15℃,熱季(5月至6月)氣溫為25℃。東部和西部平原地區氣候炎熱,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高原和西部地區全年降雨量為1000~2000毫米。東部除阿斯馬拉東北有一狹長的多雨帶外,大部分地區雨量不足,尤其是紅海沿岸平原,一年中大部分時間乾旱,呈沙漠狀態。
賽迪特河(Setit)為厄利垂亞境內唯一常流河,全長180公里,最大的季節河馬河馬雷布河豐水期長達440公里,流域面積23455平方公里。
厄利垂亞屬阿拉伯-努比亞地盾,該地盾元古代綠岩帶中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厄特國土面積的60%被元古代綠岩帶所覆蓋,地址成礦條件優良。主要礦產有銅、鐵、金、鎳、錳,重晶石、長石、高嶺土、鉀鹼、岩鹽、石膏、石棉、大理石。地熱資源豐富,紅海沿岸和西部地區可能有石油和天然氣,截止2014年尚未探明儲量。截止2014年有16家外資企業與厄政府進行礦業開發合作,首座金礦於2010年底投產,截止2014年已探明儲量為2000萬噸,其中含31.1噸金,311噸銀,29.84萬噸銅、37.3萬噸鋅。厄水資源缺乏,境內河川不多,且多為季節性河流,土地面積10.1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15.8%。
厄利垂亞
轄區詳情 | |||||
南紅海省 | 北紅海省 | 安塞巴省 | 加什—巴爾卡省 | 南方省 | 中央省 |
首都
阿斯馬拉(Asmara),人口約50萬,海拔2300~2400米;年平均氣溫16.9℃,降雨量525.5毫米。
主要城市
門德費拉、阿斯馬拉、巴倫圖、克倫市、馬薩瓦市。
厄利垂亞國(The State of Eritrea)。
厄利垂亞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旗面由三個三角形構成,靠近旗杆為紅色等腰三角形。紅色部分中有一個由三枝黃色橄欖枝構成的圓形圖案。紅色象徵為爭取獨立解放而鬥爭,綠色象徵農業和畜牧業,藍色象徵國家豐富的海洋資源和財富,黃色象徵礦產資源,橄欖枝象徵和平。
厄利垂亞國徽
Ertra(《厄利垂亞》)。
歌詞大意:厄利垂亞,厄利垂亞,厄利垂亞,她的敵人被打跨,她的解放證明犧牲有代價。堅定地朝她目標進發,不折不撓形象高大。厄利垂亞,為她驕傲的人民曾受踐踏,證明真理總會把勝利奪下。厄利垂亞,厄利垂亞,把握她應有的地位於天下。
厄利垂亞全國總人口609萬(2012年估計值),人口增長率約2.0%。
厄利垂亞有9個民族:提格雷尼亞(約佔人口50%)、提格雷(31.4%)、阿法爾(5%)、薩霍(5%)、希達賴伯(2.5%)、比倫(2.1%)、庫納馬(2%)、納拉(1.5%)和拉沙伊達(0.5%)。
厄利垂亞風景
1998年~2000年,厄與衣索比亞發生邊界戰爭。2000年兩國簽署和平協議。2001年上半年,厄公布“選舉法”和“政黨組織法”草案,擬於當年底舉行大選,逐步實行多黨制。但隨後黨內發生嚴重政治分歧,選舉無限期推遲。2002年,厄頒布《選舉法》,明確提出“多黨制不符合厄現狀”。伊薩亞斯總統將鞏固政權、維護國家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加強地方黨政軍力量,嚴控境內外反對派,同時採取利民措施,保持了政局的基本穩定。
1993年5月19日,厄利垂亞臨時政府發布政令,規定厄將在未來的4年內起草一部保證公民基本權利和政治多元化的憲法,並在4年過渡期後進行立憲政府選舉。1994年4月,全國制憲委員會成立。1996年7月,新憲法草案出台。1996年12月,制憲議會成立,1997年5月23日,制憲議會通過新憲法,新憲法正式頒布實施。新憲法規定,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總統由國民議會選舉產生,任期5年;不設總理,總統直接領導內閣;政教分開,宗教平等;民族語言一律平等,不明確國家官方語言。原擬於1998年底進行全國大選,選舉人民代表大會和國家元首。但大選未按期舉行。
國民議會為最高立法機構,設150個議席,包括人陣黨中央委員會成員75名、制憲議會成員60名及厄特旅外僑胞代表15名,其中22%為女議員。議長由全體議員選舉產生,任期5年,現由伊薩亞斯總統兼任。國民議會負責國家立法,批准預算和選舉國家元首。1993年~2000年國民議會共召開13次大會,此後一直休會。1997年1月~3月,厄特進行第一次省級議會選舉。2004年5月19日,舉行第三次省級議會選舉。全國登記選民93萬人,投票率達92.1%,共選出346名地方議員,30%為女性。
厄利垂亞實行總統內閣制,總統伊薩亞斯兼任政府首腦。厄首屆政府成立於1993年6月7日。此後,伊薩亞斯總統不定期對內閣進行改組,內閣成員共有19人:外交部長奧斯曼·薩利赫(Osman Saleh)、國防部長塞巴特·埃弗雷姆(Sebhat Ephrem)、旅遊部長阿絲卡露·門克里奧斯(Askalu Menkerios,女)、司法部長法齊婭·哈希姆(Fawzia Hashim,女)、地方政府事務部長沃爾德邁克爾·格布雷馬里亞姆(Woldemichael Ghebremariam)、勞動與社會福利部長薩勒瑪·哈桑(Salma Hassen,女)、財政部長貝爾哈內·阿布雷赫(Berhane Abrehe)、能源與礦產部長艾哈邁德·哈吉·阿里( Ahmed Haj Ali)、衛生部長阿明娜·努爾·海珊(Amina Nur Hussein,女)、教育部長塞梅雷·魯索姆( Semere Russom)、貿易與工業部長斯蒂法諾斯·哈布特(Stifanos Habte)、農業部長阿雷費恩·貝爾赫(Arefaine Berhe)、海洋資源部長泰沃爾德·克萊蒂(Tewelde Kelati)、水土環境部長特斯法伊·格布雷塞拉西(Tesfai Ghebreselassie)、交通與通信部長沃爾德邁克爾·阿布拉哈(Woldemichael Abraha)、公共工程部長阿布拉哈·阿斯法哈(Abraha Asfaha)、國家發展部長喬治斯·特克萊馬里亞姆(Giorgis Teklemariam)、新聞代部長阿里·阿卜杜(Ali Abdu)、投資部長沃爾達伊·富圖爾(Woldai Futur)。
厄獨立后沿用原衣索比亞民法、刑法,略有修改。厄法院分鄉、縣、省、高等法院四級。高等法院的判決為終審判決,設法官18名,均由總統任命,現任最高法院院長門克里奧斯·貝拉基(Menkerios Beraki)。省級法官由高等法院院長提名經司法部長批准。厄特檢察機構設於司法部,總檢察長由總統任命,現任總檢察長阿萊姆塞吉德·海爾·塞拉西(Alemseged Haile Selasie)。
厄利垂亞人民民主和正義陣線(People's Front for Democracy & Justice,PFDJ,簡稱人陣黨)現為厄特唯一合法政黨。有黨員60萬人,佔全國人口約12%,主席伊薩亞斯。該黨成立於1970年,原名“厄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簡稱“厄人陣”),1994年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改為現名,並選舉75人中央委員會為最高領導機關,截止2014年有54名委員;中央執行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休會期間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共19名委員,現為13人。
總統伊薩亞斯·阿費沃基。兼任國民議會議長、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人陣黨主席。1946年出生於厄特中部原哈馬西恩省一小商販家庭,信仰東正教。1962年中學畢業后考入衣索比亞海爾·塞拉西(今亞的斯亞貝巴)大學工程學系。三年後輟學參加厄解陣。因政見分歧於1969年脫離厄解陣,參與創建厄人陣。1977年當選厄人陣副總書記,1987年任總書記。1991年5月起任厄特臨時政府總書記,1993年5月22日當選首任總統。精通提格雷尼亞語、阿姆哈拉語、英語和阿拉伯語,懂法語和義大利語。曾於1994年4月訪華,1997年4月非正式訪華。
厄利垂亞
獨立后,政府著力經濟重建,制定了以私有經濟為主導的市場經濟發展戰略。提倡自力更生,建設基礎設施,爭取國外貸款和其他援助,特別是鼓勵僑匯。政府先後出台了土地法、投資法和貿易、金融、稅收等有關規定,積極參與雙邊和多邊經濟貿易機制,1997年厄發行本國貨幣。1993年~1997年,經濟年均增長率10.9%。
2000年厄埃邊界停火后,兩國長期“不戰不和”,厄政府恢復“戰時經濟政策”。2005年以來,厄政府採取關閉部分私營企業、限制私營企業進口、取消外匯自由兌換以及統購統銷等措施,加強外匯管制。
戰時體製造成資金和勞動力短缺阻礙了經濟發展,2005年~2007年,經濟年均增長僅1%。2008年第一季度外匯儲備不及2周進口所需。2007年厄制定新投資法,但門檻過高不利於歸僑和外國中小企業對厄投資。礦產資源開發略有進展,與加拿大合資開發發現的世界第五大金、銅、鋅、銀混成礦,預計2010年可實際開採,有可能改善國際收支。厄政府採取積極措施扶助農村發展,妥善安置復轉軍人,改善教育和醫療條件,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厄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基本穩定。
2011年3月,厄特同加拿大合資開發的世界第五大金、銅、鋅、銀混成礦碧沙金礦投產,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厄特政府採取積極措施扶助農村發展,妥善安置復轉軍人,改善教育和醫療條件,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厄特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基本穩定。
2011年全國經濟宏觀指標 | |||
---|---|---|---|
國內生產總值 | 25.96億美元 | 外債餘額 | 11.09億美元 |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 | 8.18% | 通貨膨脹率 | 20% |
外貿總額 | 12.59億美元 | 貨幣名稱 | 納克法 |
外匯儲備 | 0.16 億美元 | 匯率 | 1美元=15.38納克法 |
農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5 %。可耕地面積550萬公頃。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大麥、高粱、小麥、豆類;經濟作物有油菜籽、芝麻、花生、亞麻、劍麻、棉花、蔬菜和水果。1998年~2000年,農業受邊界戰爭和乾旱影響,耕種面積大幅縮減,糧食年產量約8.5萬噸。2006年政府實施糧食安全戰略,興修水利,推廣先進農業技術,40%農田實現機械化耕種。2007年,雨水充足,農業增產,糧食自給率破記錄逾70%。得益於長期以來對農業的重視和投入,厄在確保糧食安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糧食年產量維持在35萬噸至45萬噸之間。2011年在非洲之角國家出現大範圍旱情與飢荒之際,厄農業收成良好,市場上各類食品價格雖略有上升但供應充足。當年實耕地面積222萬公頃,其中水澆地8%,穀物平均產量1000公斤/公頃,糧食總產量約為42萬噸。
厄政府計劃在未來5年繼續做好水土保持、農田水利工作,開墾81萬公頃耕地,在2000公頃土地上種植1100萬棵樹苗,建26個小水壩,發展甘薯、棉花等農作物種植。2012年2月,厄農業部舉行評估會議,表示將在80公頃油料作物示範田的基礎上,繼續採用滴灌技術種植各類油料作物。
厄擁有7個漁業捕撈加工站,3300名漁民,魚類供應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厄海洋資源部將在引進新捕魚設備的同時,加大對漁民培訓力度。據悉,紅海有1000種魚,其中200種魚已進入市場。
英國、衣索比亞統治時期的大量拆遷及長期戰爭破壞導致原有百餘家工廠只剩下十幾家,紡織與服裝加工(9%)、製革、製鞋、食品加工(50%)、農畜產品加工、金屬加工、化工及塑料製品加工(8%)、建材等現代化程度不高的小廠。全國僅馬薩瓦一家柴油發電廠,人均年用電量不及70度。除首都和馬薩瓦外,其他城市每日僅供電6~7小時,農村普遍無電力供應。2007年工業總產值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9.2%。2008年,世界銀行批准向厄提供1750萬美元電力項目追加款,用於修復、擴增首都及農村地區供電系統等。
首都阿斯馬拉
厄政府鼓勵私營機構投資旅遊業,但由於基礎設施落後,旅遊飯店等配套服務缺乏,旅遊市場開發滯后。2007年入境遊客8萬人次,創收6000萬美元。2008年,厄旅遊部在馬薩瓦、特塞尼、阿迪凱三地開設旅遊信息中心,為遊客提供旅遊資訊服務。
厄利垂亞日常開支嚴重依賴外援和外匯。據厄利垂亞財政部數字,1997年財政收入為20.44億納克法,財政支出25.32億納克法,赤字4.88億納克法。金融機構有厄利垂亞銀行(正式成立於1993年)、商業銀行(成立於1991年)、住宅和商業銀行、開發和投資銀行(正式成立於1996年)四家銀行。國家保險公司成立於1992年。
厄利垂亞
厄進出口極不平衡,貿易逆差很大。2011年,厄出口2157.2萬美元,進口4.277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總額為4.493億萬美元,逆差達4.616億萬美元。
主要援助國是德國、美國、義大利及一些北歐國家。另外國際組織、中東地區國家及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向厄提供援助。1996年,獲官方發展援助1.57億美元,其中雙邊援助1.246億美元,多邊援助0.295億美元,阿拉伯國家提供290萬美元。另據非洲發展銀行的統計數字,1985~1997年厄利垂亞共接受各種外援1.789億美元。
厄利垂亞沒有法定的官方語言,各民族使用自己民族語言。全國主要用提格雷尼亞語,通用英語、阿拉伯語。有四分之三的人口使用提格雷尼亞語和提格雷語。
阿斯馬拉主街上的天主教教堂
厄利垂亞歷史上曾是地區貿易中心,與周邊國家和民族交流頻繁。厄特社會融合了多種民族、宗教和傳統習俗,彼此相處融洽。由於受西方勢力影響較早,厄特城市生活較西方化。儘管厄特經濟落後,但社會秩序良好,犯罪率很低。厄特人民熱情好客,禮貌待人,開朗大方,對人恭敬而不失自尊,外籍人士盡可入鄉隨俗。
問候:握手是最常見的問候方式,其它還有擁抱、吻頰等。
會見:會見開始時,厄特人一般會請客人喝紅茶或咖啡,客人可接受或拒絕,要求自己加糖或不加糖,會談完畢前宜喝完。
就餐:厄特飯店、餐館主要供應義大利餐和當地餐。當地餐以牛羊肉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ZIGNI”(一種以小牛肉塊、西紅柿漿、辣椒粉等熬成的辣漿湯)伴以“INJERA”(一種當地穀物的酸餅)。
著裝:正式場合厄特人著西裝,打領帶或領結。非正式場合比較隨便,得體即可。總的說來,厄特人衣著比較保守,外國人在厄特應避免過於袒露的服飾。
時間觀念:厄特人的時間觀念不是很強,尤其是厄特商人,較隨意,但厄各政府機構人員比較守時。
禁忌:厄特民風純樸,社會風氣很好,外籍人士不可過於隨便,不拘小節,應以禮待人,講求文明、高雅。
獨立日:5月24日
烈士節:6月20日
武裝鬥爭紀念日:1961年9月1日
厄特聖誕節:1月19日
厄利垂亞
1993年實有兵力9.5萬人,獨立後分階段裁減50%~60%。1994年開始實行國民服務計劃,18~40歲的公民均須參加18個月以上軍訓或後備役服務。1997年整編保留4萬正規軍。1998年~2000年厄埃邊界戰爭期間,政府大量擴軍,曾達30萬人。停火后,政府宣布複員20萬軍人。
陸軍裝甲部隊有約150輛T-55坦克、10餘輛BTR-60裝甲車和數目不清的BMP-1戰車,陸軍炮兵部隊有大約八十輛各式火箭炮、自行火炮,防空部隊裝備了二十餘輛自行防空炮和大約五十餘套“9K38 Igla”防空系統。厄陸軍士兵主要裝備的是以AKM為主的蘇式步槍。空軍有16架蘇27戰機、18架米格29戰機、6架米格21戰機、10餘架運輸機、12架MB339攻擊教練機和30餘架直升機,海軍有5艘護衛艦及近20艘巡邏艇。
厄利垂亞年度國防開支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20%。厄軍士兵佔全國勞動力11%強,廣泛參與農業生產、修路築橋等經濟建設活動。
截止2014年境內公路總長4000公里左右,主要有馬薩瓦至特瑟內、阿斯馬拉至默克萊(埃塞提格雷首府)、阿斯馬拉至阿克蘇姆三條柏油公路。從獨立到1997年的6年時間內,厄利垂亞已投入4.4億埃元用於公路建設,路況有大幅度改善。1996年有客車1391輛,計程車1197輛,卡車及油罐車6386輛,小轎車14054輛。貨運業是私營企業。1994年的貨運物資量由上年的283982噸增至489321噸;汽油等燃料的運輸量由上年的65429立方米增至117287立方米,增長79%。1991年~2008年,厄政府共投資8億美元新建各類公路逾1.5萬公里。
厄利垂亞全國鐵路原來只有306公里的窄軌鐵路,由阿斯馬拉起,東通馬薩瓦,西至阿戈達特,在戰爭中遭到破壞,而被廢棄停用。1994年在馬薩瓦修復5公里鐵路,開始運行。1995年開始修復,2003年馬薩瓦至阿斯馬拉段通車,僅限旅遊觀光。在馬薩瓦地區鐵路共有2400米長,另610米長的在阿基恩和梅-阿塔間的鐵路被更換了鐵軌,修復了1000米長的排水設施和250米長的擋土牆。
1994年厄特稱為國際民航組織成員國。2003年4月厄特成立了自己國家的航空公司,並開始運營。
阿斯馬拉機場是厄唯一的國際機場,能起降波音757、767及空中客車等大型客機,於1991年8月恢復使用。亞的斯亞貝巴至阿斯馬拉每天有兩個航班往返。衣索比亞航空公司從亞的斯亞貝巴至倫敦、法蘭克福、羅馬和吉達往返班機均在阿斯馬拉停靠。此外,葉門、蘇丹、德國航空公司均有定期航班飛阿斯馬拉。1994年成為國際民航組織成員國,當時完全依賴外航公司。阿薩布機場只能起降螺旋槳飛機。另有達赫拉克、馬薩瓦和納克法三個小型機場。德國漢莎和沙特、埃及、葉門等國航空公司以及私營納賽爾航空公司(Nasair)有定期航班抵離阿斯馬拉。2001年,厄政府成立厄利垂亞航空公司,2003年首航,開通飛往西歐、東非和中東航班。2008年,厄與沙烏地阿拉伯兩國民航部門就加強航空服務合作簽署議定書。
厄利垂亞有馬薩瓦與阿薩布兩個重要港口。馬薩瓦港為紅海天然良港,擁有6個泊位,可停靠萬噸級遠洋貨輪,並有修船廠;1996年貨物吞吐量達300萬噸,集裝箱3.3萬個,比1995年增加22%。阿薩布港為人工港,戰爭時期一度關閉,1991年7月厄利垂亞臨時政府加以啟用,阿薩布港有9個泊位,可停靠3.6萬噸級貨輪。1994年進港船隻411艘,比上年增加29.2%。厄利垂亞與衣索比亞爆發邊界衝突以後,厄利垂亞港口貨物吞吐量及收入減少。厄埃邊界戰爭后,阿薩布淪為“死港”,每年損失4000萬美元收入。馬薩瓦貨運量見增。厄政府投資6.6億納克法擴建馬薩瓦港口,2002年竣工。厄航運公司擁有4條貨輪,航行蘇丹、埃及、吉達、葉門、卡達、坦尚尼亞等港口。2007年運輸2.2萬噸固態和1.3萬噸液態商品,1.1萬台設備和265台車輛,年收入6000萬納克法(400萬美元)。馬薩瓦港日吞吐能力達850~1500噸,可同時存儲1000個集裝箱。
學製為小學5年,初中3年,高中4年,其中前8年是免費義務教育。阿斯馬拉大學曾是唯一的高等學府,2006年厄政府進行高教改革,將阿斯馬拉大學拆分為7所學院,阿斯馬拉大學僅保留研究生院,並與南非、美國一些大學合作辦班。7所學院分別為厄科技學院、商業學院、師範學院、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海洋科學學院、奧羅特醫學院及哈默馬羅農學院,分佈於厄6個省。全國中小學校千餘所。2007年,厄小學在校生33.2萬,初中生13.1萬,高中生7.6萬,大專以上學生1.1萬。2000年~2006年適齡兒童凈入學率男生51%,女生43%;中學凈入學率男生30%,女生20%。
厄利垂亞衛生機構分為三級,衛生中心和衛生站為初級水平,省級醫院和社區醫院為二級水平,位於首都的國家級醫院為三級水平。截止2014年,全國有28家醫院,56個衛生中心和252各衛生站。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1年厄利垂亞全國醫療衛生總支出佔GDP的2.7%,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健康支出15美元。2006-2012年間,平均每萬人擁有醫院床位7張。
電話
截止2011年底,厄特有固定電話用戶5.7萬戶,擁有了為1.3%;截止2010年,厄特手機用戶數量增長迅速,達到24萬戶,擁有率為5.5%。
網際網路
厄特是非洲最後一個有網際網路接入的國家(2000年),帶寬嚴重不足(國家帶寬36兆,從英國和以色列公司購買),首都網吧較多。國家禁止民間使用網際網路衛星接收器(國家特許除外),私營網際網路公司必須從過硬的厄特電信公司接入網路,為客戶提供有線和無線上網服務。
1996年6月厄特頒布新聞法,規定言論自由,但須合法且合乎國家發展目標與實現;出版自由,但投資須來自國內;媒體由政府控制。
通訊社
厄特通訊社是官方通訊社,隸屬新聞部,成立於1991年9月,設有國內新聞、國際新聞、出稿三個編輯部,在全國各省級設記者站。
報刊
2001年,厄特有9家私營報紙和5種私營雜誌。
電台和電視台
新聞部主辦的”群眾之聲“電台是全國性廣播電台,1979年1月開始播音。厄特的廣告不多,一般登載在報紙上,2014年起,厄特新聞部已批准電視台和廣播電視台開始播放商業廣告。
厄利垂亞人均收入低下,大多數人月工資在50~2000納克法之間。至1997年政府已投入12億埃元用於住房建設,但住房仍十分緊張。水、電、衛生、通訊等設施落後。
皇宮
阿斯馬拉皇宮
阿斯馬拉皇宮,為一金黃間以白色的傳統建築,原為義大利總督建造。其入口處上方是厄利垂亞的盾形紋章,宮門前布至今還擺著兩尊古老的義大利火炮和一些其它武器,作為侵略者的歷史罪證。右邊是一個有著小八角鈴的小城樓的小教堂,與呈八邊形狀的厄利垂亞教堂很相似。皇宮附近有過去皇帝對外接見和舉行宴會的建築。皇宮附近有過去皇帝對外接見和舉行宴會的建築。
阿斯馬拉大教堂
厄利垂亞
厄利垂亞奉行和平、不結盟、睦鄰友好的對外政策,主張在和平共處的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其他國家的關係。注重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關係,以爭取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積極參與非洲及地區事務,主張發揮地區組織或區域性國家聯盟作用。1993年5月,厄加入聯合國,6月加入非統組織,9月成為東非政府間發展組織成員國。1995年厄加入世界銀行,1996年6月加入東南非共同市場和優惠貿易區銀行。
厄利垂亞
中厄自1993年5月24日建交以來,雙邊關係穩步發展。1993年5月,中國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長楊福昌出席厄獨立慶典,與厄簽署兩國建交公報、《中厄貿易與經濟技術合作協定》等文件。伊薩亞斯總統於1994年和2005年正式訪華,2006年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並與胡錦濤主席會談。 2008年1月,厄財政部長伯哈尼等訪華。2008年11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努爾·白克力訪厄,簽署新疆與厄加什—巴爾卡省加強合作的備忘錄,兩地締結友好省區關係。2009年5月,中聯部部長王家瑞訪厄。
2009年雙邊貿易額0.4億美元,其中中方出口0.39億美元,進口0.01億美元。中國主要向厄出口機械和電子設備、日用品及食品等,進口皮革、海產品等。
同美國的關係
厄獨立后同美關係一度密切,伊薩亞斯總統先後六次正式訪美。厄埃邊界戰爭爆發后,美八次派總統特使赴厄埃穿梭調解。1999年8月,美與盧安達、阿爾及利亞、聯合國等共同推動落實非統解決厄埃衝突框架協議。2002年1月,美接納厄為《非洲增長和機遇法案》(AGOA)受益國。“9·11”事件后,厄美加強情報交流等軍事合作,雙方軍事團組往來頻繁。 2002年初,雙方因美欲在厄設軍事基地產生嚴重分歧。2003年底,美以厄民主和人權狀況未達標為由,中止厄AGOA受益國地位。2005年8月,厄政府驅逐美國際開發署(USAID)代表,並於10月要求聯合國埃厄特派團內美歐籍人員離厄。2006年,美非洲事務助理國務卿弗雷澤指示美常駐聯合國代表要求安理會“重新審議”2002年埃厄邊界委員會裁決,隨後提出解決厄埃邊界問題“新倡議”,並希攜美方製作“新地圖”訪厄,遭厄方拒絕。2007年8月,美要求厄關閉其駐美奧克蘭領館,並停止美駐厄使館簽證業務。此後,美以厄支持索馬利亞恐怖分子為由,幾次威脅將厄列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並啟動有關制裁法律程序。美前駐厄大使公開號召厄民眾推翻現政權,弗雷澤助卿兩度公開要厄“更換政權”。2008年1月,美民主黨眾議員、眾院外交委員會非洲分委會主席唐納德·佩尼訪厄,表示支持厄方希“落實邊委會裁決”的要求。
2008年10月,美將厄列入禁止軍售國家名單。11月,厄總統伊薩亞斯電賀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希美對非洲之角政策在奧巴馬上台後能有所改變,以實現本地區的和平與公正。
2020年1月31日,美國白宮宣布對厄利垂亞採取移民限制。
同衣索比亞的關係
厄獨立后,一度與埃保持著特殊友好關係。1993年兩國簽訂《友好合作協定》。1997年,厄發行本國貨幣,停止使用埃貨幣,兩國貿易改用美元結算,雙方產生經濟糾紛和貿易摩擦。1998年5月,厄、埃在有爭議的巴德梅地區爆發大規模邊界武裝衝突,引發兩年邊界戰爭,衣索比亞遣返7.5萬厄特僑民,厄特也遣返數千衣索比亞僑民,關係急劇惡化。2000年簽署和平協議(停止敵對協議)。后因埃對邊委會裁定先接受后拒絕,和平進程陷入僵局。2003年初,衣索比亞關閉駐厄特使館,年底,厄特召回駐衣索比亞大使,兩國斷交。2008年7月底,特派團任期終止。11月30日,邊委會根據航拍和坐標完成“虛擬標界”,並宣布中止工作。衣索比亞不斷向其實際控制的800平方公里厄利垂亞領土移民,厄特則認為邊界已定,“衣索比亞須從其非法佔領的厄特領土上撤軍”。2008年10月,邊委會解散。2009年12月,在埃強力推動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對厄制裁決議。2011年12月,在衣索比亞等政府間發展組織成員國推動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強化對厄利垂亞制裁的決議。
2018年9月16日,厄利垂亞總統伊薩亞斯和衣索比亞總理阿比在沙特紅海沿岸城市吉達簽署和平協議。
同蘇丹的關係
獨立前與蘇關係密切。獨立后,因雙方相互支持對方反對派,兩國關係持續緊張。2005年以來兩國關係明顯改善,領導人互訪頻繁。厄曾主持蘇東部問題和談,促成蘇政府和蘇東部陣線簽署和平協議,並積極參與調解蘇達爾富爾問題。
同吉布地的關係
厄在獨立之初與吉布地關係較好。1996年兩國發生領土糾紛。1998年厄埃邊界戰爭爆發,厄指責吉偏袒衣索比亞,吉隨即宣布與厄斷交。2000年3月,兩國復交,兩國政治和經貿合作不斷改善。2006年11月,伊薩亞斯總統赴吉出席東南非共同市場第11屆峰會,並會晤吉布地總統蓋萊。2007年7月,厄國防部長訪吉。2008年6月,與吉發生邊界糾紛。安理會先後通過第1862號、1907號決議,要求厄從有爭議領土撤軍。
同葉門的關係
1995年起,兩國曾因紅海大、小哈尼什島主權爭端發生武裝衝突。1998年10月,國際法庭裁決大哈尼什島等主要島嶼歸屬葉門,厄接受裁決並交還諸島。11月,兩國關係恢復正常。2001年4月,兩國簽署了貿易、農業、能源、交通、海事及技術合作協議,並就捕魚權等海上仲裁達成諒解,但雙方漁業糾紛依舊。2005年1月,厄外長阿里訪也。3月,兩國部長級會議在厄首都阿斯馬拉召開。2006年7月和2007年8月,葉門總統兩度訪厄。雙方建有混委會。2009年9月,厄外長訪也。
同義大利的關係
厄曾是義大利在非洲的第一塊殖民地,在經濟、建築和文化上頗受意影響,獨立后保持與意傳統關係。意是厄重要貿易夥伴和主要援助國,1993年~2005年提供各類援助和貸款3.87億美元。意在阿斯馬拉開辦學校,有100多意籍教師,在校生1400人,90%為厄當地人。厄總統伊薩亞斯多次訪意。厄重視與意發展關係,但反對其干涉厄內政。2001年9月,因厄沒收部分義大利人在厄房產,兩國各自召回大使。2002年,兩國關係恢復正常,10月重新互派大使。2005年8月,意向厄提供300萬歐元用於撫養戰爭孤兒。2006年1月,意副外長公開指責厄現行政策,雙方關係再度轉冷。3月,兩國相互驅逐對方外交官1名。12月,伊薩亞斯總統訪意。意在厄已無新的援助項目。2009年9月,厄外長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