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塔

辭彙

釋義詞目:鐵塔拼音:tǐe tǎ。鐵塔從最早的瓷瓦、木等裝飾與美觀實用的建築物。

介紹


裝飾塔多數內骨架為優質鋼材結構,包括角鋼、鋼管、鋼板、槽鋼等,結構外包 不鏽鋼板,採用點焊拋光技術,內骨架則為熱鍍鋅防腐處
鐵塔
鐵塔
理,多年不鏽蝕,由於裝飾塔類型眾多,高度不盡相同,裝飾塔的設計參數有所不同。
工藝塔主要用途:樓頂裝飾、避雷、安裝通訊天線、燈光亮化、彰顯建築領袖風範、提升建築整體品位基本設計依據:鋼結構設計規範(TJ17-74)基本參數:設計風速35米每秒抗 震: 8 級工藝裝飾塔,樣式多樣,外形美觀,造型別緻,設計獨特,廣泛應用於各類單位工廠、大樓樓頂、廣場及小區的綠地等,使之與建築物和自然環境交相輝映,成為標誌性的裝飾建築。產品裝飾效果好,倍受用戶的青睞。
通訊塔由塔體、平台、避雷針、爬梯、天線支撐等鋼構件組成,並經熱鍍鋅防腐處理,主要用於微波、超短波、無線網路信號的傳輸與發射等。特點用途:通訊塔屬於信號發射塔的一種,也叫信號發射塔或信號塔,主要功能支持信號發射,為信號發射天線做支撐。用途移動/聯通/交通衛星定位系統(GPS)等通訊部門。
測風塔的組成:包括塔底座(1)塔柱(2)橫桿、斜桿(3)風速儀支架(4)避雷針(5)拉線用於對近地面氣流運動情況進行觀測、記錄的塔形構築物。以前多由氣象、環保部門建造,用於氣象觀測和大氣環境監測。隨著全球對風能資源的普遍關注和風力發電行業的迅速發展,各國政府、企業或是風電開發商開始投資興建測風塔,為將來風電場的投資建設獲取第一手風能資料。測風塔架設在風電場場址內,多為絎架式結構和圓筒式結構,採用鋼絞線斜拉加固方式,高度一般為10-150米。在塔體不同高度處安裝有風速計、風向標以及溫度、氣壓等監測設備。優點:風荷載係數小,抗風能力強。塔身擋風面積小,利於採集數據準確客觀,將實測數據和實際數據的差距降到最低。採集塔柱採用外法蘭盤連接,螺栓受拉,不易破壞,鋼絞線加固。塔柱正三角型布置,節約鋼材,跟開小,佔地面積小,節約土地資源,造價低廉(僅為角鋼自立塔的1/3或更少).選址便利。塔身自重輕,運輸和安裝便捷、建設工期短,塔型隨風荷載曲線變化設計,線條流暢,遇罕遇風災不易倒塌,安全係數高。設計符合國家鋼結構設計規範和塔桅設計規程,結構安全可靠. 執行標準:風電場風能資源測量方法(GB/T 18709-2002)| 抗風能力:最大抗風60米/秒;抗震烈度:8度 接地電阻:≤4Ω。基本設計依據:鋼結構設計規範(TJ17-74). 基本參數:設計風速:60米/每秒 抗 震:8 級 裹 冰:5-10毫米 垂 直 度:1/1000 適宜溫度:-45C-+45C防腐處理:熱鍍鋅

歷程


鐵塔從最早的瓷瓦、木等裝飾與美觀實用的建築物。
隨著鐵塔行業競爭的不斷加劇,大型鐵塔企業間併購整合與資本運作日趨頻繁,國內優秀的鐵塔生產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客戶需求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鐵塔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鐵塔行業中的翹楚!
隨著電力、通信和廣播電視等行業的迅速發展,推動了鐵塔行業的快速發展。數據顯示,我國鐵塔行業銷售收入從2003年的53.08億元上升到2010年的473.0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36.68%,我國鐵塔行業處於迅猛發展時期。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鐵塔行業市場前瞻與數據挖掘分析報告》顯示,我國鐵塔行業發展態勢良好,行業內企業對成本費用的管理控制能力較高,盈利能力較強。截至2010年底,我國規模以上鐵塔企業有281家;資產總額達到358.21億元,同比增長25.55%。2010年,我國鐵塔行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81.06億元,同比增長25.36%;銷售收入473.08億元,同比增長29.06%;實現利潤總額22.72億元,同比增長43.09%。
“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加大電網投資,投資約2.55萬億元,占電力總投資的48%,較“十一五”期間約提高3.0個百分點,隨著電網投資的不斷加大,對電力鐵塔的需求也將不斷增多;同時,電信行業和廣播電視行業也在加大建設力度,通信塔和電視塔的需求呈上升趨勢,鐵塔行業的發展前景廣闊。預計,2012年我國鐵塔行業銷售收入將達到781.07億元。

現代


編號 名稱 高度 備註
1(中原福塔)388米 世界上最高的全鋼結構發射塔
2(廣州新塔)610米 鋼混結構 世界第二高塔
3 臨沂廣播電視塔 303米
由超大直徑鋼管井筒、三片“Y”形桁架及空間螺旋桁架組成
4西安廣播電視塔 470米 鋼塔
5廈門海峽明珠電視塔 350米
6合肥翡翠電視塔 339米 鋼塔(六邊形)綜合
7澳門電視塔 338米
8哈爾濱龍塔 336米 鋼塔
9深圳電視塔 298米 鋼塔(組合結構)綜合
10株洲電視塔293米 鋼塔(六邊形)綜合
11石家莊電視塔280米 鋼塔(組合結構)
12洛陽電視塔 278米
13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467.9米
14天津廣播電視塔415.2米 鋼筋砼綜合
15中央廣播電視塔405米 混凝土整體澆注法
16四川電視塔 339米 鋼筋混凝土結構
17江蘇電視塔318.5米 鋼筋砼綜合
18遼寧廣播電視塔305.5米 鋼筋混凝土結構

古代


鐵塔
鐵塔
中國古代鐵塔,最早出現在唐代,據《古清涼傳》記載,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忻州人為五台山造鐵塔(鐵浮圖)一座,高丈余,這是有史可查的最早鐵塔,可憐早已不存。據專家統計,現中國共存古鐵 塔十四座。
其實中國原本不止十三鐵塔,可惜孤山鐵塔(原建於陝西府谷縣孤山堡高家山,清道光年間移置於孤山南屏山上的,系明代鑄造,具體年代不詳。全塔為分層鐵鑄,層層疊加,筆直如錐。塔高5米,共十二層,層間四周均鑄有佛像,體態俊秀,工藝精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為碎鐵換得一台收音機,實在是可笑可悲可憐之至,另外山東濟南西關鐵塔街上的七層鐵塔(清乾隆九年1744年重建)也於1958年大鍊鋼鐵中被拆去鍊鋼,故中國僅存十四鐵塔。至於著名的開封鐵塔,其實是琉璃塔,雖名鐵塔,不在此列。

十三鐵塔


甘露寺塔

鐵塔
鐵塔
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上。最初為石塔,建於唐寶曆元年(公元825年)。宋元豐年間改建9級鐵塔,塔身每層皆8面4門,上鑄飛天、立佛等。原塔在明代因海嘯傾塌,僅遺存有最下四層。1960年鎮江文管會在修復鐵塔時,在塔基三尺半處發現地宮。地宮內放置有一長方形大石函,作東西向,十面題有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四月八日"潤州甘露寺重瘞舍利塔記"石刻一方。同時發現的還有唐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李德裕重瘞長干寺阿育舍利記",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德裕重瘞上元縣禪眾寺舍利記"石刻二方。從而可以認定甘露寺塔地宮中所出土的舍利,即是《法苑珠林》卷三十八中所列"東晉金陵長干塔"內的釋迦佛舍利。這一重大發現,對江南地區佛教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次出土的佛舍利,其數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的。據鎮江市博物館報告,總數共有772粒。唐代瘞下的計有二處:長干寺舍利小金棺內 11粒,禪眾寺舍利金棺內156粒。宋代瘞下的計有三處:銀函內56粒,銀元盒內 177粒,木函內372粒,均是透明或半透明的顆粒,小如芥子。

玉泉塔

鐵塔
鐵塔
原名:佛牙舍利塔俗稱:棱金鐵塔、如來舍利塔、千佛塔,位於當陽縣城西15公里的覆船山東麓玉泉寺前三園門北側青龍山餘脈岡地上。為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 年)所鑄,係為重瘞唐高宗、則天皇后所授舍利而鑄建,鐵塔是仿木構樓閣式,八角十三級,通高16.945米,重26472公斤。鐵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地宮為石質六角形豎井,內置漢白玉須彌座,座上置石函三重,函中供奉舍利;塔基、塔身均為生鐵鑄造,塔基須彌座八面鑄有鐵圍山、大海、八仙過海、二龍戲珠及石榴花飾紋,座八隅各鑄頂塔力士一尊,全身甲胄,腳踏仟山,狀極威猛;塔身平座上鑄有單鉤闌,塔身各作四門,兩兩相對,隔層交錯;塔身及平座鑄有斗拱;腰檐出檐深遠,翼角挑出凌空龍頭以懸風鈴;塔身上著有銘文1397字,記載了塔名、塔重、鑄建年代、工匠和功德主姓名及有關史跡,還鑄有佛像2279尊,儼然一副鐵鑄佛國世界圖;塔剎為銅質,形似為寶葫蘆。鐵塔通體不施榫扣,不加焊粘,逐件疊壓,自重以固;其外型俊秀挺拔,穩健玲瓏,如玉筍嵌空。鐵塔地宮中有大批珍貴文物,除佛牙舍利和舍利子外,還發現了唐代鎏金菩薩、大石函、影青蓮瓣高足供養瓷爐及宋代小石函、水晶珠、鐵鎖鏈等。玉泉鐵塔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金鑄造、金屬防腐、營造法式、建築力學、鑄雕藝術以及佛教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聊城塔

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關古運河河畔,原護國隆興寺內東南角。鐵塔本身沒有銘記,地方文獻中亦無記載,從塔的形制與浮雕風格上分析比較,初建年代在宋或遼金,專家們相對比較認可始建於北宋晚期。原塔因年久風化,大部分傾圮,僅存底部五層。新中國成立后,1973年從地下挖掘出歷年墜毀的塔身及頂,予以整修復原。施工期間,在五層塔身和基座發現石函,石函外陳歹有銅菩薩、瓷瓶、宋元古錢多枚。函內有小型銀棺,內有僧人骨灰及舍利子。石函外側有石刻銘文,說明原有的鐵塔在明代永樂年間倒塌,天順年間由東昌府僧綱司都、綱性深及隆興寺住持祖崇僧德寧募捐重修。塔為生鐵鑄造13層,高約15.8米。由塔身、塔座兩部分組成。塔座為石砌正方形上下疊澀不對稱式須彌座,高2.90米,底邊長3.17米,佔地10.50平方米。塔身用 生鐵仿木構分層鑄造,逐層迭裝而成。鐵殼中空,厚6-10厘米不等。塔下基座佔地16平方米,上有石刻佛教浮雕孔雀、麒麟、龍鳳及樂舞人物等各類圖飾。塔四面有門窗、斗拱、瓦攏、房檐等,只供觀瞻,不能攀登。鐵塔不論在建築風格,還是在石雕藝術上,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1977年,鐵塔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濟寧塔

在山東省濟寧市鐵塔寺內。鐵塔寺原名崇覺寺,始建於北齊皇建元年(公元560年),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鐵塔,故改名鐵塔寺。鐵塔最初為七級,明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增至九層。鐵塔通高 23.8米,塔身八角形基座為磚砌而成,座室內有八角藻井頂,,中有宋代千手石佛和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的塔銘,基座的西面有門可進。塔身也是八角形,鐵殼磚心,每層由勾欄平座、塔身和回檐三部分迭合組成。平座、回檐軍由重昂斗栱承托,每層四面有門,四面設龕置佛。第一、二層塔身鑄有“大宋崇寧乙酉常氏還夫徐永安願”和“皇帝萬歲”、“眾臣千秋”字樣。頂層八角各懸風鐸,銅質鎏金寶瓶塔剎置於極頂。濟寧鐵塔造型美觀,有濃厚的仿木結構特點,為我國珍貴的范鐵藝術遺產。

泰安塔

原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城西天書院內。建於明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9年)(一說為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鑄造),塔身分層鑄造,而後套合,呈6角13層,造型質樸宏偉。自四層始,塔身四面各開一拱形門並有飾紋。下三層鑄有捐款者姓名和籍貫,字跡清晰可辨;從鑄文內容看,此塔為河南懷慶府內縣清上鄉張慶等金火匠所鑄。抗日戰爭時期被日本侵略者轟炸所毀,於1973年遷至岱廟後院,與著名的銅亭相對。現存底部四層,每層高約0.6~0.9米,殘高3.8米。

千佛塔

鐵塔
鐵塔
咸陽北杜千佛鐵塔位於陝西咸陽市杜鎮。塔方形十級,高33米,邊寬3米,純鐵鑄成,層層有窗,門南向,中空有梯可攀登,四角柱鑄造成金剛力士像,頂立層樓,分外得體。各層環周有鑄鐵佛多尊,故名。間鑄以奇花異草、珍禽怪獸,鑄工精巧。塔身有銘文:“大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南書房行走太監杜茂”鑄造。塔身保護完好,唯塔剎稍傾斜。1956年首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塔是我國古代最高的鐵塔!

垂直千佛塔

由五代南漢王劉鋹始建於大寶八年(公元965年)。塔高4.2米,寬1.6米,共七層,為四方形,每面鑄大小佛像250尊,四面合計為垂直千佛,故名,系廣東省重點保護文物。該塔始於修慧寺內,后寺毀,乾隆初年由嘉應州官王者輔遷置於廣東梅城東郊山上。鐵塔損毀嚴重,僅第五層保存完整,第一層銘文損缺,鐵塔第一層銘文已補缺,2-4、6-7層系新鑄。 1989年釋明慧法師將千佛鐵塔遷入普同塔院內保護。千佛石塔1993年建成,高36米,全花崗岩石結構,共九層。首層置修復之千佛鐵塔,二至八層內壁鑲千尊漢白玉佛,第九層安放千尊金佛,塔頂又有一座七層小石塔。塔中上下共三干尊佛,構成塔中有塔,塔上有塔,鐵佛、玉佛、金佛共容一塔的特色。

雙林寺塔

位於浙江省義烏佛堂鎮雲黃山麓的雙林寺內,故名雙林鐵塔,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鐵塔。雙林鐵塔於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朱宏基鑄造於雲黃山下雙林寺內,原有兩座,為八面5層,仿木結構,樓閣式,其中一座毀於戰亂。留存這座僅殘存2層,高 2.15米,四周八面鑄鐵圍欄,塔身鑄有人屋、禽獸、佛家、花卉、水波等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除局部生鏽外,外表仍烏黑髮亮。現殘存三檐二層。一層四面設壹門,另四面各鑄9尊佛像,二層各面鑄12尊佛像。各層倚柱上飾盤尤,基座上鑄有勾欄,製作規整。現存五代時期勾欄實物少見,極為珍貴。塔檐舒展平緩,檐下用單拱素枋斗拱二重,拱墊板上飾佛像,八面共32尊。須彌座上鑄有人物、祥獸、花卉、樓閣和象徵九山八海的山峰浪花。雙林鐵塔是浙江省內唯一的一座鐵塔,有較高的鑄造工藝。

光孝寺塔

鐵塔
鐵塔
(1)西鐵塔:在光孝寺內大雄寶殿西側塔院中。塔身陰刻塔銘云:“王清宮使德陵使龍德宮使開府儀同三司行內侍監上柱國龔澄樞同女弟子鄧氏三十二娘以大寶六年歲次癸亥五月壬子十七日戊辰鑄造永充供養。”鐵塔鑄於南漢大寶六年(963),是我國現存有確切鑄造年代的最早的大型鐵塔。塔系平面四方仿樓閣式實心培,原有7層,今僅存3層,殘高3.l米。塔身各層每面正中均鑄一大佛龕,內供坐佛,龕外遍鑄小佛,一、二、三層各有小佛208尊、204尊、168尊。塔身下有巨型仰蓮瓣承托,再下為雙層須彌座,全部用鐵鑄造。塔檐下和須彌座上鑄有飛天、力士和各種圖案花紋,極為精麗。飛天浮雕有敦煌風格;仰蓮渾圓飽滿;佛像豐頰廣頤,結跏跌坐、神態端莊,呈現出唐代遺風。
(2)東鐵塔:在光孝寺內東側塔殿中。鑄於南漢大寶十年(967)。塔呈四方形,7層,塔剎已殘,高6.5米,下有高1.3米的石刻須彌座,全塔通高7.69米。東鐵塔形制大體與西鐵塔相同,全塔有近一千尊佛像,初建時,周身貼金,光彩奪目,故有“塗金千佛塔”之稱。貼金早已脫落。塔身之下有仰蓮及須彌座。座身四周鑄行龍火珠,造形生動,鑄工十分精緻。塔身有行楷書銘文8行,麥華三評價其“法度嚴謹,筆厚意濃,有唐碑風格,亦金文中不可多得精品也”。

南華寺塔

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以東7公里曹溪河畔,塔身整齊排列大小佛像1000個,為四角五級仿樓閣式鐵塔,高5.10米。現存為南漢(917~971年)年間南華寺降龍鐵塔的塔座。塔身早年已毀,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在佛山重新鑄造。塔座高1.2米,分兩部分。下半部為方形須彌座,邊長1.61米,四角均鑄一托塔力士,各面正中鑄一圓形獅子臉頭像,獅子臉頭像兩邊各有一尊結跏趺坐佛像;底的邊緣有銘文,但鏽蝕嚴重,字不可識。上半部為圓柱形蓮花座,16片厚實的蓮花瓣大小相間,緊貼在座的邊緣。座上面外圍有兩圈弦紋,弦紋之間有一圈銘文,均已鏽蝕嚴重不可辨認。二至五層鑄滿佛像。塔剎為葫蘆形。該塔分段鑄造然後拼裝連接,共分13段,鑄造工藝細,形式美觀。

塔坪寺塔

四川塔坪寺後殿內有一鐵塔,鑄造於清代,為六角形七級,高度為6.38米,底周長5.22米,各級均分別鑄塗金神像多座,並刻有鐵塔鑄造始未。每級塔角微翹,均懸小鍾,微風過處,眾聲和韻,不絕入耳。每當燈燭光照,塔身金光反射,輝映滿殿。鐵塔規模在四川省內為最大,是研究清代鑄造工藝的重要遺物。
龍門洞塔
陝西陝西省龍門洞森林公園位於寶雞市隴縣西北35公里處,境內佔地2104公頃,分龍門洞、景福山、雷神山三大景區,主要景點有103個,近千個動、植物物種。龍門洞景區不僅因玄險的自然景觀聞名西北,享有“關中第二華山”之盛譽,更因是我國道教全真教龍門派的發祥地而馳名海內外,為我國五大懸空寺之一。在龍門洞定心峰(香爐峰、望山峰)上有5層空心鐵塔,系康熙三十三年(1694)六月建成。全高2.60米,頂層高0.8米,小於塔身,出檐;中層高1.15米,直徑0.88米;底座高0.65米。塔身周圍有六個盤龍小柱,每棱鑄一蹲獅,高約0.8米。空擋上孔分別鑄有“天精”、“地闞”、“山壽”、“水煬”、“民富”、“物阜”字樣。足部各鑄大獸頭,中部凹陷,間隔空擋各鑄卧象、獅各一。塔頂、塔身、塔座均鑄捐化鑄塔者姓名。

開封鐵塔

鐵塔
鐵塔
開封鐵塔是中原文化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如擎天玉柱聳立在開封城東北隅,它以精湛絕妙的建築藝術和宏偉秀麗的身姿而馳名中外。
鐵塔又名“開寶寺塔”,坐落在開封鐵塔公園內,因塔身全部以褐色琉璃瓦鑲嵌,遠看酷似鐵色,故稱為“鐵塔”。
鐵塔建於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1961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塔成等邊八角形,共十三層,高55.88米,底層每面闊為4.16米,向上逐層遞減。塔身遍砌花紋磚,上有飛天、麒麟、菩薩、樂伎、獅子等花紋圖案50餘種,造型優美,神態生動,堪稱宋代磚雕藝術傑作。鐵塔以卓絕的建築藝術聞名中外,其設計精巧,結構堅固,雖經地震、河患、狂風暴雨和人為的破壞,仍巍然屹立。
鐵塔,原名開寶寺塔,又稱靈感塔、上文寺塔,因外壁鑲嵌褐色琉璃磚,遠看似鐵色,俗稱“鐵塔”。鐵塔建成九百多年,歷經戰火,水患,地震等災害,至今仍巍然屹立,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
據史料記載,鐵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八角形,十三層,高達一百二十米,僅這高度便可想見當年的雄姿了!當時這塔建在開寶寺福勝院內,故名“福勝塔”。古塔大都與佛教相關,“福勝塔”也不例外。當年此塔上安千佛萬菩薩,下奉阿育王佛舍利。木塔初成,身傾西北,斜得厲害,世人多不解,以為是建築失誤。設計大師喻浩說,京師地平無山而多西北風,吹不到百年這塔身就正了。可惜,木塔從公元982年建成,到1055年(也有資料稱是1047年)就被雷擊而焚毀了。從建到毀,不足百年,未能驗證西北風的“功力”,卻給後人留下了一團不解之謎:供奉菩薩的佛塔,卻為何反遭菩薩的摧毀呢?可見,佛和菩薩以及供奉他們的寶塔,都是人造的,是人們的一廂情願,雷電不認這個賬,誰違背它的意志,它就要打擊誰。今天看來,一根避雷針,勝燒萬炷香!
俗說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木塔毀了,人們就建鐵塔。當然,這座鐵塔用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鑄鐵,而是鐵色琉璃磚。用磚砌五十多米高的塔,設計上非同小可。支撐鐵塔的力量核心是塔心柱,各種外壁磚瓦構件均與塔心柱緊密扣接,渾然一體,形成了強有力的抗震體系,這在九百多年前,是一個了不起的科學設計。
塔身外鑲幾十種花紋磚,飛天、麒麟、坐佛、菩薩、獅子、伎樂、花卉都有。頂上嵌著一隻葫蘆式的銅質大寶珠,遠遠看去,就像出家人戴著莊嚴的僧帽。塔身的窗子設計也很別緻,有明窗和盲窗兩種,明窗每層一隻,一層在北,二層在南,三層在西,四層在東,依次類推,直至最高層。所謂盲窗,其實是打不開的窗模。當年,這塔是汴京的一大重要景點,名為“鐵塔行雲”。登塔遠眺,黃河如帶,大地似錦。但如今看來,五十多米高的建築物已不算高了。
然而,風水好壞並不取決於選址。儘管有“天下第一塔”鎮守開封,開封仍免不了經災歷難。有時,人禍更比天災兇惡。明末李自成起義,率軍攻打開封,明朝巡按竟然扒開黃河大堤,企圖淹沒起義軍,結果把開封城淹成一片廢墟。包括鐵塔的基座,也沒入了黃河水衝來的泥沙之中。如今的黃河,高懸於開封城區地面十米之上,開封人時刻不敢掉以輕心,許多標誌性建築都相當於防洪警示標誌。比如在鐵塔公園,溝渠縱橫,讓人一看就覺得這裡有一套相當完備的排澇體系,更為明顯的標誌是,塔基之南,有一方牌匾,上書“天下第一塔”,這匾安放得十分奇特,造型是由一條鰲魚銜著,或者說是將碑石整個兒堵在鰲魚嘴裡的。這又讓人聯想到鐵塔鎮海眼的說法,可見開封人提防水患的意識多麼強!
鐵塔公園佔地面積51.24公頃,其中有9.62公頃的水面積;園內依次建有“盆景苑”,“天下第一塔”石碑;“極樂世界”牌坊;寧靜雅緻的“靜苑”;巍峨壯觀的“接引殿”;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鐵塔”;以及為了讓遊客更好的了解鐵塔歷史而興建的“鐵塔嬗變藝術宮”;還有“竹園”;“梅園”,“賞心園”等小品式建築。各園亭颱風姿卓絕,花木風情萬種,笑迎八方遊客。
鐵塔塔身為八角,13層,樓閣式,基座及8棱方池因黃河泛濫埋淤地下。現高55.08米,塔外壁採用28種仿木結構的模製琉璃雕磚砌成,磚上有飛天、五僧、菩薩、麒麟、降龍、伎樂、寶相花等圖案50餘種;各層出檐以重抄計心五鋪作斗拱承托;底層東、西、南、北各闢一閨形門;唯北門設梯道可繞塔心柱盤旋至頂。餘3門均為8角小寶。2層以上每層開窗,可登臨眺望。內外壁緊密銜接,結構堅固,形成強有力的抗震體,千百年來,歷經多次水患、地震、暴風雨、炮擊等破壞,仍巍然屹立。整個造型秀麗峻拔,氣勢宏偉,素有天下第一塔之稱。塔西有接引佛殿,內置宋、金時代接引銅佛1尊高5.14米,重約12噸,亦屬珍品。寺院其它建築廢於清道光年間。建國后,1957年對該塔進行了修葺,增添了避雷設施,每層門洞新設了鐵欄桿,塔內第1層增置了照明設備和扶手,為遊客提供了方便。
鐵塔公園位於開封城東北隅,佔地面積51.24公頃,馳名中外的國家級文物鐵塔坐落其中。鐵塔始建於北宋皇祐元年(即公元1049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歷經43次較大地震,6次黃河水患,還多次遭受戰亂破壞,如今依然挺立雲天,巍峨屹立在古城開封。它是我國古代琉璃磚塔中的精品,因其建築雄偉高大,裝飾豪華,花紋圖案精妙生動,栩栩如生,而號稱天下第一塔,也是古汴梁八景之一“鐵塔行雲”之所在。歷時千年,鐵塔之所以能著稱於世,除建築風格外,主要還有其歷史的原因,這裡供奉著西天極樂世界的使者--接引佛、緬中佛教友好的淵源見證物--白玉佛。宋王朝還在塔院設禮部貢院考試全國舉子,民國時期馮玉祥曾在此成立河南佛學院,引領中原佛學盛事。園內林木茂盛,芳草戚戚,幽靜典雅。作為歷屆菊會的主要分會場,菊花培育以盆景造型菊而著稱,布展工藝細膩、精巧,藝術品位高。公園的北面與國家重點保護文物開封古城牆遙相呼應,為中國百家名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