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后遇恩不沾
放后遇恩不沾
《放后遇恩不沾》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詩。此詩寫遭流放后的感受,作者以西漢賈誼流放長沙作比,表現了豁達樂觀、百折不撓的精神。全詩語言清新典雅,曉暢自然,表現了李白豁達樂觀、百折不饒的精神。
放后遇恩不沾
天作雲與雷,霈然德澤開。
東風日本至,白雉越裳來。
獨棄長沙國,三年未許回。
何時入宣室,更問洛陽才。
⑴霈然:雨盛的樣子。
⑵白雉:白色羽毛的野雞。古時以為瑞鳥。
⑶長沙:用西漢賈誼典故。賈誼曾被貶長沙三年。
⑷宣室:也是用賈誼典。宣室是未央宮的正殿,賈誼遭貶后,漢文帝在宣室祭神後接見了他。
天上雷鳴電閃,風起雲湧,原來是皇上春霖密布,皇恩大開。
東至日本,南到曾經貢獻白羽雉雞的越南都享受到這次皇恩。
可是我卻像漢朝的賈誼,流放在南方,已經三年了,還不赦回。
什麼時候再把我招入皇宮,問我天下大計,讓我能夠施展才華呢?
一般認為此詩作於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流放途中。李白被唐玄宗冷落後,受永王李璘的邀請,作了幕府。不久,永王“東巡”,不聽唐肅宗的命令,擅自進軍領地以外的地區,被唐肅宗派兵擊敗。李白受牽連而坐罪流放(長流,不許歸)去夜郎(在今貴州),行至巫山遇赦得還(還有說已經去了夜郎,遇赦才還)。這是他在流放途中所作。
也有人認為李白此詩的系年不應為公元758年(乾元元年),而是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春天。首先,此詩首聯中的“雲雷”不是“雷雨”,不能說是李白欲求“赦宥”;其次,與李白其它流夜郎詩聯繫,可知此詩作於流放結束之後。此外,從全詩詩意看,只有在遇赦之後才可能產生受任用的願望,流放途中不可能產生這種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