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教育學院
公辦成人本科院校
大連教育學院建於1952年10月,是一所由市政府直接領導,獨立設置的成人本科院校。60多年來,教育學院為大連市初、中等教育戰線幹部、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質量提高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
大連教育學院建於1952年10月,是一所市政府直接領導,獨立設置的成人本科院校,承擔全市初、中等教育幹部、教師培訓和教學研究、教學指導的工作任務。學院位於市中心地帶,環境優雅,交通便利,建築面積2萬7千餘平方米,其中圖書館面積3000平方米(藏書20餘萬冊)。學院現有教職工34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34人,其他副高職169人。現任黨委書記張濤,院長王冬凌。
半個多世紀以來,教育學院薪火相傳、勵精圖治,為大連市初、中等教育戰線幹部、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質量提高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全市1.6萬名中小學教師(約佔在職教師總數1/3)在學院接受了正規系統的本、專科教育,實現了學歷達標或學歷層次提升;參加學院組織的各種中短期培訓教育和大型教研指導的中小學教師達百萬人次。學院已成為辦學層次較高,教學質量較好,辦學特色明顯,管理手段先進的現代化教師教育基地,為我市初、中等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和校長隊伍素質的提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學院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管理,民主辦院,注重調動與發揮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努力創建和諧的學院文化,打造具有文化底蘊和人性溫暖的和諧學院。學院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與美國、英國、日本、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高校和教育機構建有穩定的友好關係,並建有海外教師教育基地。學院堅持學術興院方略,教職工在國家、省級刊物和國家、省級出版社發表、出版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多篇(部);“研訓專題”研發和“文庫工程”建設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大連教育學院學報》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學術期刊,榮獲“全國教育學院優秀學報”和“大連市優質期刊”等多項稱號。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學院黨委面對教師教育一體化和培訓主體多元化的嚴峻挑戰,於2005年初果斷做出改革轉型的重要決策,從以“兩個中心、五個基地”為主要功能的傳統教育學院向以構建現代教育服務體系為目標的新型教育學院轉變,通過學院“十一五”發展規劃,確定了“用3至五年時間,初步構建能為區域教育提供全面支持的現代教育服務體系,把學院辦成和諧的開放的可持續發展的國內一流教育學院”的發展目標。在“十一五”規劃指引下,學院實施了第四輪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首開先例地打破了沿襲半個多世紀的研訓分立格局,創立了研訓一體的教師教育體制和培訓教研化、教研培訓化的工作機制,同時成立了為教育行政部門和基層學校提供決策參考、教育諮詢的教育服務機構,拓展了學院的服務空間和功能。以“研訓一體”的體制創新、“校本研修”的模式創新、“網路支撐”的手段創新和以面向農村教師的“原野行動”、“牽手行動”、面向薄弱學校的“綠洲行動”、面向職業學校教師的“魯班行動”和面向中小學校長的“火車頭計劃”為代表的一系列實踐創新活動構成了大連市“十一五”教師教育的基本特色和亮點。
第一次改革轉型引領學院擺脫困境,走上振興之路,成功地解決了辦什麼樣教育學院的問題,得到了教育部、教育廳、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基層學校普遍歡迎和媒體高度關注,在全國教育學院系統引起較大反響。
2008年,在充分分析制約學院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矛盾是教職工素質與快速發展的教師教育形勢不相適應的基礎上,學院黨委繼續解放思想,在第三次黨代會上,不失時機地做出第二次改革轉型的又一重大決策。二次改革轉型的重點是人的解放與發展,重點解決怎樣辦好教育學院的問題,通過教育學院大學本質屬性的回歸和教職工大學意識的回歸,建設具有大連教育學院特色的大學精神、大學理念、大學模式和大學文化載體,將教職工造就成學科知識的專家、研訓工作的專家、教育服務的專家,建設一支與學院功能相適應的高素質教師隊伍。2008年9月,學院又圓滿順利地進行了第五輪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隨著機構的調整和人員的重組,極大地促進了教師專業的發展和學院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學院事業的騰飛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改革轉型是學院的靈魂。學院靠改革轉型起步,靠改革轉型起飛,靠改革轉型贏來今天,同樣要靠改革轉型贏得明天。
大連教育學院構建現代教育服務體系的系統工程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我們將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學院在教師教育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地方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高三畢業典禮
創建初期(1952年一1953年)
大連教育學院創辦於1952年10月20日,始稱旅大市中學教師進修學校,是新中國早期創辦的教師進修院校之一。
大連長期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統治,奴化教育嚴重。解放后,在殖民地廢墟上發展人民教育事業,百廢待興,困難重重,特別是師資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為了解決教師問題,市政府採取留用部分原有教師和招聘新教師相結合的方針。1952年3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頒發了《中學暫行規程(草案)》,提出學校要“實施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對教育和教師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教育事業的需要,無論是留用還是新招聘的教師,要求接受思想政治和文化業務培訓的願望都非常迫切。為了適應中學教育的發展和中學教師提高馬列主義理論和教育教學水平的需要,1952年,旅大市人民政府文教局決定創辦旅大市中學教師進修學校,由副局長岳昭、中教科長冷冉分別兼任正副校長,劉靜、金士濤二人具體籌辦。
建校當時,學校內設機構有:教務處,負責教師聘任、招生和學藉管理;政治教研室,負責組織全市中小學行政幹部和教職員的政治理論和時事政策學習;教學法研究室,負責全市中學教育學學習和中學各學科的教學研究,檢查指導各學科教學工作,總結推廣先進教學經驗,組織學科教學研究會和短期教師培訓班等。另設總務處負責後勤事務。這期間,中學教師進修學校沒有自己的校舍,借用第六初級中學校舍於晚間上課,任課教師全部外聘,除請市內中學高水平教師兼課外,還從大專院校聘請了教授、講師來校授課。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中學教師進修學校較好地完成了教師培訓和教研工作任務。
整頓鞏固時期(1953年一1961年)
旅大解放不久,在中學教師進修學院成立前後曾成立了一些師資培訓機構。1953年3月大連市文教局分為文化局和教育局。教育局於1953年暑期將各自分散獨立的師資培訓機構集中與學院實行了合署辦公。市教育局成立?quot;旅大市中小學教師進修辦公室“,以協調關係,加強領導。這些師資培訓機構是:
大連教育工作者文化館,創建於1949年9月10日,以培訓中小學教師為主要目的。1952年9月改成旅大市小學教師進修學校。
旅大函授學校,始建於1949年11月,初為旅大文化官函授學校,吸收小學教師及廠礦機關幹部參加,1951年3月獨立設校,劃歸市文教局直接領導,以農村小學教師為培訓對象。
旅大工農業餘師範學校,成立於1951年11月,其主要任務是培訓本市工礦企業所辦的業餘文化補習學校的專職及兼職教師。
小學教師輪訓班:成立於1953年(1958年暑假從學院分出,成立旅大簡易師範,在甘井子區金龍寺溝村辦公)。
1953年10月26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局正式下文通知學院定名為旅大市中學教師進修學院,列入高等院校系列。接著,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局先後發出《關於改進中學教師進修學院工作的幾點意見》和《關於修改中學教師進修學院教學計劃》等通知,對中學教師進修學院的培訓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材使用等提出了改進意見。隨之,學院開始整頓學籍,重新編班。共有語文、數學、歷史、物理、化學、生物及俄文等七個專業,13個班,學員443名,其中語文、數學為專科班,其餘為預科班或文化進修班。學院的政治教研室,對全市中小學教師和幹部的政治理論和時事政策學習進行組織和輔導,對區縣(市內四區和旅順、金縣)則派教師分片講課。
1956年9月,經市教育局決定,把教育局機關科室之一的教研室劃歸學院,把原屬於學院的政治教研室分出,單獨成立旅大市中小學業餘政治學校。
1957年9月,市教育局決定,進行一次較大的機構改革,合署辦公變為各校與學院合併,並改名為旅大市教師進修學院,隸屬市教育局領導。市教育局主持工作的副局長冷冉兼任院長。學院各機構及職能是:
教學研究部主要由合併於學院的教研室組成,負責中小學教研與指導。
政治教育部,由原旅大市中小學教師業餘政治學校組建,負責各中學政治課的輔導、教學研究與指導工作。業餘師範部,由旅大市小學教師進修學校和旅大工農業餘師範學校合併組建。承擔原工農業餘師範和小學教師進修學校的任務,即市內小學教師和廠礦學校教師培訓任務。
函授師範部,以原函授學校為主組建,承擔原旅大函授學校的任務,即各縣區師資培訓任務。
學院還為市教育局代管教師之家,東北師大函授站也附設在學院。師資培訓工作至1957年底基本停止,1959年開始恢復,根據省教育廳的指示,學院培訓任務發生了變化,為了發揮各縣區的積極性,將學院函授部的中師培訓下放各縣(區)新建的函授部,教師也相應下放到各縣(區),1959年9月學院成立高師函授部。這就使我市形成了一個從初師到高師的函授教育網,為大力發展函授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
市教育局還將學院的業餘師範部中師教育任務下放各區領導和具體管理。任務下放的同時,教師也下放各區。同時決定由學院設專人(教學指導員)督促、檢查各區業餘師範教育工作,並協助總結經驗,組織經驗交流以及教學研究、教學指導等工作。學院高師函授部開設了中文、數學、歷史、地理、物理等專業,開始招生。
充實提高時期(1961年一1966年)
1960年冬,黨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遼寧省教育廳根據”八字“方針和”精兵簡政,壓縮規模,合理布局,提高質量“的原則,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規模做了若干調整,並開始對教育戰線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肯定成績找出問題,以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根據這些精神,中共旅大市委文教部、旅大市教育局加強了教師進修學院的建設。
1961年市委文教部派劉仁山任教師進修學院院長。1962年10月,市委文教部改派周太暄任教師進修學院院長,張明為教師進修學院的黨支部書記。在這前後,還調兩位重點中學校長擔任院教研部的領導工作。到1962年10月底,教師進修學院組成了有豐富經驗和領導能力的領導集體,為後來學院各項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學院還加強了教師、教研員隊伍的建設,抽調大批教師、教研員來院工作,校舍、圖書等物質條件也得到改善。1962年9月,中共中央頒布《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簡稱”五十條“),為師資培訓和教學研究工作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根據統一部署,從1959年11月開辦的高師函授,到1963年有了很大發展,在藉學員數量大、分佈廣,分別在旅順、金縣、瓦房店、庄河等地設點。截止1963年3月統計,在籍學員共1354人,教研部門也大力加強對中小學的教學研究和指導工作。由於教材進修課的開設和”左“的思想影響等原因,1964年高師函授教學工作即告中斷。1964年以後劉少奇同志提出”兩種勞動制度兩種教育制度“的方鏟,積極推行半工(農)半讀教育制度,市委、市教育局均成立相應機,句統一領導管理,在各類學校中推行半工(農)半讀教育制度。根據上級要求學院要建立相應機構,抓緊貫徹,遂於1965年從中學抽調部分教師成立了半工半讀部和半農半讀部。原擔任高師函授的教師,在高師函授中斷後也轉入半工半讀、半農半讀部開展調查研究、交流經驗和編寫教材等教學研究工作。
十年動亂時期(1966年一1976年10月)
歷時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學院師資隊伍、校舍、設備、儀器、圖書資料遭到浩劫。不少教師、教研員被下放農村走”五七道路“,學院被當成”推行修正主義教育路線的大本營“於1970年撤銷,師資培訓與教學研究陷於全面停頓。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團垮台,1972年4月,開展了”批林整風“運動,使各方面工作有了新的轉機,12月14日,旅大市革委會根據中共旅大市委的批示,下發旅革(1972)126號文件,同意建立旅大市教學研究室,隸屬於市教育局,人員編製暫定70名。並規定市教學研究室的主要任務是:“總結交流中小學教學經驗,組織在職進修,舉辦輔導課,編印教學參考資料,以便從政治思想和業務上提高師資水平。”教學研究室成立不久進駐了工宣隊,教研室同全國一樣先後開展了批判修正主義教育路線回潮,學習“朝農經驗”、學習張鐵生、“批判右傾翻案風”等運動。運動一個接一個,根本無法開展正常的教學研究工作。1976年10月,一舉粉碎“四人幫”,結束了為期十年的動亂,為教學研究工作的新生、為教師進修學院的恢復創造了有利條件。
撥亂反正時期(1976年10月一1981年)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教育戰線批判了文化大革命對十七年教育戰線錯誤的“兩個估計”,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教育事業開始重新步入正常發展的軌道,恢復教師進修學院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
1977年,教育部召開了全國師資培訓工作座談會,會後頒發了《關於加強中小學在職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接著遼寧省也召開了師資培訓工作會議。根據中央、省師資培訓工作會議精神,旅大市教育局於1978年3月16日向旅大市革委會報送《關於成立旅大市教師進修學院的請示》。這份請示提出教師進修學院的主要任務是:①中學幹部短期培訓;②中學教師文化業務進修;③中學各科教學研究;④業餘教育教學研究;⑤對縣區教師進修學校的教研工作進行指導。編製暫定135人。1978年5月旅大市編製委員會下發了《關於成立旅大市教師進修學院的通知》,通知中規定了進修學院的機構設置。1979年根據遼寧省革委會遼革發(1976)15號文件《關於同意瀋陽等市、地、盟成立教育學院的批複》,於1979年6月份將旅大市教師進修學院改稱為旅大市教育學院。同年,省革委會在《關於省、市、地、盟教育學院按高等院校待遇的通知》中指出:“為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把教育學院辦好,充分發揮各級教育學院的作用,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經省革委會同意:遼寧省教育學院按高等院校待遇,各市、地、盟教育學院按高等專科學校待遇。
自決定恢復教師進修學院起,市委即著手組建學院領導班子,1978年5月8日,市委組織部任命市教育局副局長姜風儀兼任旅大市教師進修學院黨總支書記、院長;劉仁山任總支副書記、副院長,接著,市教育局於1978年9月20日任命一批中層幹部。12月任命齊紀辛為學院黨委書記,劉仁山為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1979年10月市委任命市教育局副局長冷冉兼任市教育學院院長,叢者恕任副院長。
這一時期主要抓了三件大事:
一是確定了學院的體制。為了理順內外上下之間的關係,院領導在作了大量調研工作的基礎上,多次向市領導請示彙報。杜李同志依據1979年遼寧省革委會有關通知精神和我院提出的建議,代表市委明確指示,市教育學院隸屬市教育局領導,作為教育局的業務助手,承擔與教育局共同搞好大連地區基礎教育事業的任務。教育學院有權對全市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就業務指導的職權範圍頒發通知、布置工作。學院內部黨政班子職責分工明確,黨委抓黨建、幹部工作,院長抓業務工作,重大問題報告黨委。黨委書記列席行政領導會議。
二是確立了業務體系。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在全國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形勢下,人們思想空前活躍,當時對怎樣辦好教育學院這一問題存在不少爭論。大連教育學院領導認為不能辦只著力進修工作這種單軌型的學院,要辦進修、教研雙軌制學院,進而面對基礎教育戰線實際需要辦成干訓、教育科研、電化教學示範培訓等多軌制的學院。因此,我院業務部門門類設置比較齊全,為基層服務的內容、形式、手段比較全面。1978年5月,在普教部內增設了電教組。1979年4月,將電教組改為電化教育教研部。進一步強化電化教學的教研和指導工作。1980年8月,學院根據市政府批轉市教育局、農業局、團市委、科協《關於貫徹第二次全國農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的意見報告》的通知精神,組建農民教育教學研究室(簡稱農教室),編製暫設10人,隸屬於教研部)。
三是著力加強本院師資隊伍建設,逐步調入各方面業務骨幹,開始了學歷教育培訓工作,推動了教研工作的開展。
大力發展時期(1981年一1984年)
這一時期,學院主要領導更換較多,1981年7月姜德盛被任命為黨委書記,1981年叢者恕任院長,1982年12月劉國學任院長,1984年2月於石川任院長。
1981年8月,院務會議傳達了遼寧省師範教育會議關於加強教育學院建設的精神。接著我院領導參加了教育部召開的”江西會議“。不久,國務院國發(1982)130號文件轉發了教育部《加強教育學院建設若干問題的暫行規定》。這個文件明確指出:“教育學院是承擔培訓中學在職教師、教育行政幹部的具有師範性質的高等院校,是我國師範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把教育學院逐步辦成本地區在教學、資料、實驗、電化教育、教育科學研究等方面具有指導作用的教育中心。”文件規定了教育學院的性質、任務、地位、待遇、辦學方向等。從此130號文件成為辦好教育學院的指導思想。
學院領導及時組織廣大教師、教研員認真地學習了這個文件,並向遼寧省教育局報送了《關於貫徹執行國務院(1982)130號文件的意見和建議》供省教育局、省教育學院協助人民政府制定“具體實施細則”時參考。一根據130號文件精神,按照市教育局“大連市普通教育事業開創新局面的規劃”(草案)的要求,學院提出了今後發展的總體設想。
在國務院130號文件的指導下,這一時期,學院主要抓了這樣四件大事:
一是明確了教育學院的定位,教育學院在大連教育事業發展中起什麼作用的問題。
院領導組織教工討論統一思想:以改革開放為指針,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面向全戰線,努力為基層服務。提出了基層的需要就是教育學院工作任務和生命力所在的工作思路。根據這一思路做了如下工作。
在教師進修方面抓了兩大項:一項是大力提高初中教師的文化素質。舉辦了脫產、半脫產、函授等各類班解決培訓問題。另一項是伴隨職業教育的起步,1980年開始舉辦脫產職業教育師資班。此外適應長遠需要從1981年開始在招收四個專業的大專新生同時,開始試辦本科物理專業。不僅如此,1982年之前只辦夜大、函授兩種形式的在職教師學歷培訓班,從1982年開始,陸續舉辦了中文、政治、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英語等七個專業的專科、本科層次的脫產班。這時各種學歷培訓班已達71個,學員計4048人。
在教研方面,教研部抓了基層最需要的兩項工作。其一是教材輔導工作,其二是研究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工作。圍繞這兩項內容開展了大量教研活動。學院兩位主要領導帶頭下縣區調查,發現基層普遍存在著教師做功大於學生做功,無效時間大於有效時間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開展了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教研活動,切實促進了中小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效果十分顯著。教研工作受到基層普遍歡迎。隨著城鄉一些普通中學改為職業中學和農業技校,1982年12月,學院將職教和農教兩個教研室合併組建職業教育教研部。在電化教學教研方面,著重抓了為基層學校製作幻燈片和培養放映員的工作。
在干訓方面,學院開始創造條件,把過去一、兩個月的短訓班學制改成半年制、一年制,系統地用教育理論、黨的方針政策來武裝中小學業務幹部,適當地也培訓政工幹部和後備幹部。培訓除講課外,還有討論和結業考試。這個時期接受系統培訓的同志陸續都已成為大連地區的教育界骨幹。
在教育科研方面,在冷冉院長的積極倡導和支持下,1980年1月經大連市教育局批准,大連教育科研所在學院成立。科研所設置的題目和進行的實驗都搞了鑒定和驗收。其中特別是冷冉的“關於學習的假說”、“德育的四段結構假說”以及各學科的典型實驗、王洪德的音樂識譜教學、中山路小學看圖識字、看圖說話、看圖寫作實驗示範教學在當時中小學教育教學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1984年經大連市編製委員會批准,教科所獨立建制,由市教育局直接領導。
二是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這個時期教職工由1978年的幾十名發展到1982年的228名,1984年發展到332名。學院領導班子就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專門研究討論,認為必須抓好中青年骨幹教師的培養使用,這是教育學院盛衰的關鍵。當時的做法是:一是大膽使用落實政策回院的教師,二是從中學調來有真才實學的尖子教師,三是請市教育局幫助挑選把關,選拔了十多名應屆高師本科畢業生。三管齊下,解決了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這時教師和教研員佔80%,機關和行政人員只佔20%。
三是解決了辦學條件問題。
1981年學院建築面積只有4300平方米,為了解決學員上課和住宿問題,市教育局先後將原大連市第七十五中學、大連市第十三中學(一部分)、大連市第四十五中學撥給教育學院,分別作為學院的第一、第二、第三教學分部,此外,還借用了中山區春和小學、桂林小學、沙河口區泉涌小學來解決學員的上課和住宿問題。學院還在旅順、金州、普蘭店、瓦房店、庄河、長海等地設立了高師函授站。到1982年,學院辦學點多達16個。教研系統的教研活動也大多都安排在基層中學。為了緩解校舍擁擠、緊張的狀況,1981年市撥款新建1200平方米的教學樓於1982年9月啟用。到1984年學院已擁有6000平方米的校舍。學院還努力集中財力、物力加強實驗室建設,增添了一批教學儀器,建成了十一個實驗室,達到了上級規定的開出70%以上實驗課的標準,以後又逐步實現了開出100%實驗課。
四是儘可能地為教職工謀福利。1.1982年向遼寧省教育局彙報我院教職工隊伍狀況,力爭了評職名額,凡是夠條件的教師全部評上並兌現了職稱。2.在只能給一部分同志調資的工作中,在堅持標準前提下,向骨幹教師傾斜,即還了部?quot;歷史舊賬“又穩定了骨幹隊伍。3.為留住人、凝聚人、辦好院,為骨幹教師解決住房問題,與嶺前農場交涉交換地皮,在楓林山開工建教工住宅。4.獎勵性和生活補貼性收入.加強教工食堂建設,做到了一周伙食不重樣,周末為教工提供多樣的副食成品、半成品。
總之,這一時期是學院發展較快時期,大連教育學院開始成為多功能的綜合性教育學院。
改革前進時期(1984年一1995年)
1984年6月,學院召開了首次黨員大會,選舉產生了新黨委。安家銘在會上作了題為《立志改革,艱苦奮鬥,努力開拓我院工作新局面》的報告。這一年,教育部教計字190號文件,規定我院享有”相當省級教育學院的許可權和待遇。“1984年8月,大連市編委140號文件把大連教育學院列為市直單位,為市局級建制。9月市委確定學院為院長負責制試點單位,任命黨委書記安家銘兼任院長。新的領導班子組成后,認真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以改革的精神,為各項工作達標,為辦成一所合格的教育學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努力提高辦學質量。1985年中共遼寧省委和遼寧省人民政府遼委發(1985)28號文件規定,大連教育學院”在學校建制,領導幹部配備,教師頭銜評定和學生學歷認定方面……相當於師範學院。“1988年底市委任命於石川為院長,1989年4月學院召開第二次黨員大會,於石川在會上作了題為《加強黨的建設,深化教育改革》的報告。選舉產生了新黨委,於石川兼任黨委書記。1994年8月市委任命王安俊為學院黨委書記,並開始向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的領導體制過渡。
這十一年裡,在,130號文件精神指導下不斷鞏固工作成果,發展學院規模,進一步發揮教育學院在大連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戰線重要作用。
一是結合整黨,從思想上理論上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錯誤路線和流毒影響,進一步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組織黨員和群眾開展了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改革學院各項工作的大討論,敲響了這段時期的開場鑼鼓。
在整黨的四個專題教育中,首先通過批判文化大革命及其對我院的惡劣影響和消極後果,從思想上理論上全面否定文化大革命。通過發動群眾,揭擺我院不符合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的問題,提出改正辦法,並立即著手解決,從而調動了知識分子的積極性。通過談心活動,從解除文革造成的人際矛盾人手,區別情況,妥善解決了說錯話做錯事的同志和受傷害同志之間的矛盾及其他一系列矛盾,達到了團結一致向前看的目的。
在醞釀改革的三次大討論中,學院於1985年5月派出兩名副院級領導和五名中層幹部深入三個縣一個郊區,對教育行政部門、進修學校和部分中學進行了調研。收集了基層的意見主要有四條:第一,要加強教學指導,解決基層所需;第二要多辦函授少辦脫產;第三要提高培訓質量,第四要重視學員師德教育。同時,在院內教職工中開展了座談討論。通過調研、討論,全院上下一致認識到要辦成有自己特色的學院,就要做到想基礎教育所想,急基礎教育所急、幫基礎教育所需。在辦院特色上要把師訓與教研結合起來,在辦學形式上要脫產、函授、業餘同步發展;在教學原則上既要重視系統文化知識學習,更要重視教育教學業務能力提高;在培訓效果的評估上既要按國家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又要重視實踐中的社會評價,以基礎教育質量是否切實提高為評價依據。大討論為改革打下了思想基礎。
1985年12月,學院第三屆教職工代表大會依據《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和全國師資工作會議精神,討論通過了《關於我院教育改革的幾點意見》。這個文件由以下六部分組成:
1.進一步端正辦學指導思想,2.改革業務活動的內容和方法,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4.進一步改善學院管理,5.繼續充實辦學的物質條件,6.加強對改革的領導。
二是在建全完善學院黨政領導班子的基礎上,調整健全了工作機構,加強了組織建設,健全了中層幹部隊伍,為穩定校園秩序和促進學院各項工作順利發展創造了條件。經過調整,培訓系統撤消了師訓部、干訓部。組建了四個系:語言文學系、數學物理系、化學生物系、政治歷史系(含教育專業)和一個直屬體育教研室。增加了教務處人員配備力量。組建了計財處和總務處。教研系統組建了普教部、電化教育教研部、職業技術教育教研部和農民教育教研室。成立了大連市教學設備公司、大連教育學院院刊編輯部,出版發行院刊《大連教育學院》(季刊),並對普教戰線定期每月發行《教研通訊》以推動工作。
三是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納入日程,建立了相應機構。1984年6月在教務處內設主管學生工作的副處長。1985年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由黨委宣傳部全面負責。1986年8月成立了學生科,主管輔導員的業務工作,學生輔導員負責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學生日常生活管理。學生科同時擔負的學生工作部職能仍歸黨委宣傳部指導。1990年8月建立了由黨委宣傳部負責,相關部門組成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
四是1984年9月,以籌辦教育革命展覽會為中心,展示教師和教輔人員文革結束以來的工作成就,增強辦院信心,促進師訓教研工作做出更大成績。在籌辦展覽檢閱工作的基礎上,出版了教育學院簡介畫冊,向社會宣傳了學院工作。
五是借教育部對我院辦院資質考核之機,全面加強學院辦院資質建設,努力完善各項指標,爭取辦本科學院的資質達標。1986年2月14日,國家教委下達《關於進行教育學院複查的通知》指出,這次複查的目的是摸清教育學院幾年來辦學的情況,總結經驗,進一步明確辦學的方向和指導思想,切實解決教育學院辦學中的問題,加強教育學院的建設“。同年10月,國家教委派檢查組對我院辦學情況進行了為期近一個月的全面檢查,各教學系和教輔單位對上級要求檢查的各項資質條件(主要是師資和設備)作了充分準備,整理了各項數據和資料。1986年10月23日,檢查組向國家教委報送了《複查大連市教育學院后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充分肯定我院是一所建院較早、有較好的工作基礎、有一支好的教師隊伍、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的學院。
《意見》指出,學院辦學指導思想明確,特點突出。幾年來大連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育局,對教育學院的建設是重視的,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逐年有所充實。現學院辦學條件基本具備,特別是培訓經費逐年增加,教學設備比較齊全,在全國教育學院中是比較好的。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提出了希望:
第一、要加快中學教師的培訓步伐。第二、要做好學院今後十年發展規劃。應按中學教師總數的5%定脫產班人數,按15%定函授班人數。要縝密考慮本、專科比例,長訓與短訓比例,師訓與干訓比例。第三、應調整充實現有專業。第四、要解決教師的充實提高問題。
此外,還就解決校舍、經費、儀器設備等問題提出了具體建議。
六是師訓、教研、干訓等業務工作在改革中不斷前進。師訓工作從1984年以後,逐漸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學院既辦職后高師學歷教育,還承擔職前高師教育;既辦脫產、夜大、函授三種形式的長期培訓,又辦適應崗位職務需要的短期培訓,還承擔《專業合格證書》培訓;既辦中學教師的學歷培訓,又辦小學教師大專班的培訓;既辦專科層次的培訓,又辦本科層次的培訓。
在師資培訓工作中,聯繫中學教改實際,進行了課程改革。例如,在八三屆政治本科班和八五屆政治專科班增設了《當代政治與國際關係》、《毛澤東思想研究》、《當代西方哲學思潮》、《民法與經濟法》等新課。其他專業也分別增設了《中學語文教材研究》、《初等數學專題研究》、《中學化學實驗研究專題課》,對學員了解國內外科研新成果,拓寬知識面,提高辨析能力,從高層次掌握運用中學教材,提高教學質量都大有益處,受到學員普遍歡迎。
中小學教研、職業技術教育教研面向實際,不斷適應時代要求,把握各個時期的特點,直接服從於基層需要,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大面積提高。電化教學教研部與學院各部密切合作,製做大量優秀教學課錄象片,還在檢查各基層學校電化教學情況、交流先進電化教學經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農民教育教研活動也十分活躍,效果明顯。農教室,面向全市市區以外的五個縣(市)、區、128個鄉(鎮)和1560個村,其中包括5所農業中等技術學校,8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及128所鄉(鎮)農民職業技術學校,開展了教學研究和教學指導工作。
1988年,學院教研部門中層建制有所變化。這一年,原大連市教育局與大連市第二教育局撤銷,組建成大連市教育委員會後,為了理順業務關係,於1988年10月將原大連市第二教育局職工教育處教研組,赳歸大連教育學院建制,機構名稱為職工教育教研室,對外名稱為:大連市職工教育教研中心。其具體任務是:協助教委有關處室承擔全市各級各類企業職工中專、職工學校的教學行政管理工作;對職工中專、職工學校進行教育、教學的調查研究。組織教師進行專題研究和教學改革實驗,積極探索職工教育教學的特點和規律;對職工中專、職工學校進行教學指導、總結先進教學經驗和行政管理經驗,並加以推廣;不定期地舉辦師資短期培訓,提高教師及教學管理人員的業務水平;負責全市職工教育管理幹部崗位培訓班的大綱、教材編寫、考試命題和評卷工作,並承擔職工中專抽考、命題、評卷和職工高中畢業統考命題評卷任務等。
干訓部從1984年撤銷,工作內容並人政史系后,干訓特點受到削弱,於1986年3月又恢復了獨立的干訓部。干訓部恢復以後,特別是1989年以來,在市教委的支持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教委和省教委關於加強中小學領導幹部崗位職務培訓工作的指示,於1992年完成崗位達標培訓。干訓部連續被評為省、市幹部教育先進單位。
七是努力改善辦學條件。首先是1986年,鑒於我院和原實驗中學事業發展的需要,在市政府、市教委的支持下,與我院合校辦學的實驗中學換建校舍,在原實驗中學工廠舊址即西崗區聯合路聯興巷4號新建建築面積6332平方米教學大樓,1987年8月。原實驗中學遷至新建教學大樓,我院校舍一下子增加了6000多平方米,從而解決了兩校校舍不足的矛盾。其次是1987年興建的2853平方米圖書館於1988年竣工投入使用,5000平方米實驗大樓也於1995年6月竣工使用。1987年引進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發展中國家師範教育師訓設施的貸款70萬美元,添置、充實了教學設備。學院建立完善了12個實驗室和語音室、計算機室,辦學條件有了較大改善。1992年學院還成立了有關的商行和公司,為學院改善辦學條件提供了一定的物質條件。
八是關心教職工切身利益,調動全院教工的積極性。1.1986年下半年,學院開始了有限額、按標準的職稱評定工作。大連市職改領導小組於1988年6月批准我院師訓系統副教授43人,講師86人,教研系統高級教師54人,一級教師41人。2.積極解決教工住房困難。這一期間曾三次分房,解決和改善了一百幾十名教職工住房問題。
九召開了承上啟下的第四屆教職工代表大會。1989年12月26日,於石川院長在大會上作了《認清形勢,明確任務,進一步開創教育學院工作的新局面》的報告。在今後任務中首次提出師訓工作在繼續完成學歷達標培訓任務的同時,按照先實驗、后鋪開的原則,將培訓的重點逐步地、穩妥地、科學地轉移到繼續教育上。此後,1993年、1994年初,高中教師的”三溝通“學歷培訓分別開始,四年後陸續結束,至此中學教師學歷補償培訓已基本完成。與此同時,穩步進行了開展繼續教育的調查工作和七個教學專業開繼續教育講座課的試點工作。學院派出40名教師組成的調查組,歷時21天深入兩區一縣12所中學調研,寫出了《關於在中學教師中開展繼續教育工作的調查報告》。其中提出了要求學院教師深入基層,主動、熱情、紮實地為基層服務,要把學院師資隊伍建設成既是專家型,又是管理型的教師隊伍。1992年進行了繼續教育的試點講座,開出了《中學化學疑難問題研究》、《微型試驗課程探討》、《計算機應用》、《中小學生閱讀與寫作輔導方法》等課,對繼續教育工作有了初步的體會,積累了一定經驗。
十是順應形勢發展,廣開辦學門路,為大連基礎教育事業多做貢獻。1991年成立了”文化科技培訓中心“,成為全市社會力量辦學的重要骨幹。從1991年開始在大連電視台開設《教育天地》欄目,大連教育學院負責錄像、攝製、提供編輯資料。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後,在全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的形勢下,在全院教職工認真學習討論南方談話的基礎上,學院領導決定廣開辦學門路,在保證完成原培訓任務基礎上開始招收非師範專業學生,從各方面加強學院建設。經上級有關部門的同意,1993年起,我院先後舉辦了旅遊、文秘、計算機等專業大專班。有的系與市勞動局聯合培訓下崗職工,使之掌握新的業務技能。
十一是開展了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學院不僅編印出版《大連教育學院學報》、《教研通訊》、《教育資料》等刊物開展國內學術討論、交流信息,而且還開展了國際間的交流活動。1990年我院開始承辦美中聯辦的暑期英語教師培訓班,以後每年均在暑期舉辦,擴大了我院的影響。與中美師範教育聯合會建立了學術交流和人員互訪聯繫。
在國家教委國際教育交流中心幫助下,一九八七年接受了日本國日中老年交流中心贈送的數千冊日本語圖書,一批日本語教學音像資料和一套視聽教材。一九九三年由日方提供部分資金,學院又辦了《中學日本語教學資料》季刊,為大連市中學日本語教師提高日本語水平和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創造了新的條件。
十二是加強了師資隊伍建設。根據國家教委外資貸款的決定,1987年6月,學院與國家教委有關部門簽訂了《關於使用世界銀行貸款培訓在職教師的項目意向書》。自貸款項目執行以來,學院非常重視貸款項目的人員培訓工作,先後多次派人參加各種培訓班。此外,也不斷選派教師、教研員外出脫產進修,以提高教師隊伍的質量。特別是教研部門每年有定期的集中學習業務、提升素質的活動,在加強和改善為基礎教育和基層學校服務中,方法、手段不斷進步,受到基層歡迎。
開拓創新時期(1996年一2004年)
1995年9月,市委任命徐玉學為院長。同年11月,學院召開了首次黨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黨委班子,王安俊任黨委書記,正式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的領導體制。大會審議通過了學院”九五“改革和發展的總體奮鬥目標,即在同類院校中”創一流教育學院“。大會議定,為了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完成辦院思想的兩個根本轉移。即師資培訓由學歷教育向繼續教育轉移,教研工作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移。大會還制定了關於師訓、干訓、教研、科研、改善辦學條件和教職工生活條件、加強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等九項具體工作目標。為實現九項目標,會議提出了四項保證措施,即:一是適應形勢,找准位置,發揮優勢,確立學院改革與發展的新思路。二是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步伐,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三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建立良好院風。四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群眾把這次黨代會的精神概括為”1294工程。大會之後,徐玉學院長主持制定了學院改革和發展的“九五規劃”,並於1996年4月召開的第五次教代會上審議通過。
隨著客觀形勢的發展,有些內容又作了必要的調整、充實和完善,其中最突出的是一九九九年暑期開始,為了落實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學院及時提出全院師訓、干訓和教研工作等各項主業,全部向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這個重心轉移。
為了順利推進“九五”規劃的實施,確定新形勢下的辦院思想和工作思路,於1996年下半年和1999年下半年先後兩次開展了學習鄧小平理論、全面貫徹全教會精神、實施和推進繼續教育和素質教育的全院性系列大討論,以達到統一認識、集中智慧、步調一致干大業的目的。同時在工作部署的落實中,始終緊緊抓住了這樣三項原則:1.鼓勵與引導全院教職員工不斷地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堅持有思路才有出路的觀念,清楚看到自身的優勢和發展前景,以此來激勵大家樹立“創一流”的信心和勇氣。2.狠抓落實,樹形象、出精品,恪守“有為才有位”的理念,通過改革和創新來推進事業的發展。要求每個教職工做最好的文章,干一流的業績,適應形勢變化而變化,用實實在在的貢獻來尋求自身存在的位置和發展的空間。3.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凝聚人心,培養隊伍。努力使每個教職工都成為大連教育學院靚麗的名片,以此來樹立學院在全市教育系統和全國同類院校中的良好形象。
2000年8月,市委任命陳利民為學院黨委書記,9月任命王永和為院長。2001年3月,學院召開“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動員大會”,進行了第二次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至4月12日中層幹部競聘工作圓滿結束,4月30日,全院教職工聘任工作宣告完成,標誌著教育學院幹部人事管理工作在1998年的基礎上又躍上一個新的層面。
其後,學院干訓、師訓、教研和信息技術等工作,遵循“十五”規劃的總體要求,圍繞著“特色”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開展起來。
2002年7月,陳利民調市委工作,市委決定由王永和兼任黨委書記。“九五”期間和“十五”的前兩年,是教育學院發展中極其重要的歷史階段,從基本建設、師資隊伍建設、辦學質量以及學院定位和改革戰略的確定等諸方面,都有了飛躍發展,一是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全面啟動實施了師訓工作向繼續教育的重點轉移。二是干訓工作取得突破性業績。“九五”期間,干訓工作堅持了以學促變的原則,把對中小學幹部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提高培訓的著力點放在由適應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移上。三是在探索、研究實施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的特色和規律方面上水平、出精品,取得了顯著成果。四是教育科研工作提升了層次。學院重新定位科研工作,加大科研資金投入。1996年4月“教代會”通過了《關於加強科研工作的意見》,制訂了《科研成果獎勵實施細則》、《科研課題管理辦法》。五是抓電化教育等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1996年5月,大連市電教館劃歸學院管理,改稱電教部。1998年電教法規建設進一步加強,電教館在對全市中小學電教工作調研基礎上,加強了每年對基層學校電教教師的培訓和教研指導,提高了基層電化教學質量。1999年市教委決定由我院電化教育館負責組建大連教育信息網,中心站工程於當年完成。2000年我院教育信息化步伐進一步加快,完成了大連教育學院區域網綜合布線及多功能演播廳系統集成等工作。10月,我院與廣電局共同開發的大連遠程教育網正式開通。六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九五”以來,學院在經費上加大對中青年骨幹教師的培養力度,安排、支持教師考取碩士、博士研究生學習進修。建立健全各種相關制度和政策幫助激勵教師提高自身素質。七是努力加強辦學環境建設,院領導班子多方籌集資金,自1996年至2000年形成學院改善辦學條件、加強環境建設的小高潮。主樓接層罩面、拆掉鍋爐房、實現集中供熱、新建機算機房、鋪設草坪等等,辦學條件發生空前變化。2001年至2002年新一輪大投資、高標準的建設工程尤其是7000平方米教學大樓的落成、辦公樓的全面改造裝修、多功能演播廳和電子閱覽室的建造,使教育學院的實力達到新的高度。八是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學院黨的建設和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都切實得到加強。1997年、1998年連續兩次被評為大連市一流領導班子。學院黨委認真組織全體黨員、幹部、師生員工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三個代表“的思想,嚴肅抓好”兩課“、”三進“工作,貫徹執行黨的十五大精神等一系列方針政策,並結合我院實際狠抓落實。在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揚了黨政工團齊抓共管的優勢,學院1996年開始工會建家活動,團委堅持開展團員青年”雙學“活動,還以重大節日為契機,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寓教於樂,對群眾進行了主旋律教育、科學”三現“教育、法制宣傳教育。2001年和2002年,在學院精神文明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取得豐碩成果的基礎上,院黨委提出要求,進一步以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指針,把師德建設放在首位,全力加強黨風、院風建設,努力創建“尊師重教、開拓進取、崇尚先進、求真務實、敬業奉獻”的院風,促進各項工作再上新台階。學院黨委始終重視離退休老幹部、老同志工作,一方面配備力量加強職能部門,另一方面從經費上保證老同志們的康樂活動和醫療、福利費。此外,在任領導及時向老同志通報院情,聽取意見,使老同志在健康安度晚年中能繼續對學院和社會發揮積極的作用。九是2004年春季進行了第三輪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調整了中層幹部隊伍,重新整合了人力資源,增強了一線教學力量。
改革轉型時期(2005——)
進入新世紀后,教師教育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是國家教師教育政策調整。提出教師職前培養職后培訓一體化,主要由全日制師範院校承擔;二是教師教育責任主體多元化。普通高校、師範院校、社會機構進入教師培訓市場。雙重衝擊之下,教育學院的政策優勢逐漸失去,一統天下不復存在,全國範圍內許多教育學院走向邊緣化,被合併、聯合、改制,教育學院系統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第一次改革轉型
2004年秋季,市委調整學院領導班子,靳雁濤任黨委書記,王允慶、駱東升、張淑萍先後出任院長。調整后的領導班子審時度勢,果斷做出關係學院命運前途的第一次改革轉型的重大決策:從傳統教育學院向新型教育學院轉變,從傳統“兩中心、五個基地”功能向構建現代化教育服務體系轉變,把學院建成和諧的開放的可持續發展的國內一流教育學院。
“十一五”發展規劃出台
2005年上半年,全面體現改革轉型理念、綱領、策略、步驟、措施的《大連教育學院“十一五”發展規劃》出台。
第四輪人事制度改革實施
2005年秋季,第四輪人事制度改革順利實施。本次改革,在全國首開先河,打破沿襲半個世紀之久的師訓、教研各立門戶的模式,撤消了師訓系統以學科分類的各教學部和以教研為職能的教研部,重新整合人力資源,創建了研訓一體教師教育的全新機構:高中教師教育中心、初中教師教育中心、小學教師教育中心、學前教師教育中心、職業學校教師教育中心、成人教育教師教育中心、中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同時為適應經濟、政治和教育發展需要,拓展學院服務空間和功能,創立了教育服務系統:學習質量監測中心、學校發展評估中心、教育政策研究中心、課程資源開發中心、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國際交流中心、信息技術中心、“成功學習者”輔導中心和統管成人學歷教育工作的學歷教育中心。
在“十一五”發展規劃的指引下,在人事制度改革的人力支持下,學院幹部培訓、教師教育、學歷教育、教育服務等諸多方面工作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和巨大發展。
教師教育充分彰顯“研訓一體”、“校本研訓”、“網路支持”三大基本特色,開展了傾向農村教育的“原野行動”、傾向薄弱學校的“綠洲行動”、傾向職業學校的“魯班行動”;啟動了面向中小學校長的“火車頭計劃”、面向高中教育的“搶佔制高點行動”、面向成人教育的“燎原計劃”、面向學前教育的“春園計劃”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動。在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支持下,創立和逐步健全了以學院為統領、以教師進修學校為橋頭堡,以基層學校為前沿陣地的三級培訓和管理體制、機制,實現了區域教師教育業務統領,把教師教育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學歷教育在激烈的競爭中,堅持以自己鮮明的辦學特色、規範的制度管理和穩定的教學質量在鞏固已有成績基礎上不斷發展。2007年,順利通過省成人高等教育評估組的考核驗收。2008年,在擴大網路教育和提升辦學層次方面取得突破性發展,招生數量較之上一年成倍增長,生機勃勃,成果喜人。
作為第一次改革轉型新生事物的教育服務工作,在為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基層學校和學院自身提供決策參考、諮詢服務等方面做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貢獻,不斷地開拓學院的服務空間和服務功能,已經顯現出巨大的潛力,發展勢頭方興未艾。附屬中學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教學質量,高考成績逐年提高,連創佳績,已經享有良好的社會聲譽。
學院將教職工隊伍綜合素質及能力水平的提高作為可持續發展和向更新高度躍升的戰略任務認真抓緊抓實,將2007、2008、2009連續三年確定為“教職工素質提高年”,加大投入,集中力量,以學術講座、高端論壇、教育沙龍、讀研讀博和國內外訪問進修等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加大培訓力度,已經取得可喜成果。
進入“十一五”后,學院辦學實力空前增強,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內部管理更趨規範,績效考核成績顯著,校園文化豐富多彩,人心凝聚團結和諧。對學院發生的深刻、革命性變化,教育部、教育廳、市委、市政府領導同志充分肯定,國內同行高度評價,基層學校熱烈歡迎,各級媒體密切關注,大篇幅高密度連續宣傳報道。
在成功面前,學院領導班子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在2008年學院第三次黨代會上,學院黨委作出又一次重大決策——進行第二次改革轉型。
二次改革轉型是抓住影響和制約學院進一步發展的主要矛盾:教職工素質不適應快速發展的教師教育形勢的需要,以人的解放和發展為核心,以大學本質屬性和大學教師角色意識回歸為重點,以建設一支與學院功能相適應的高素質教職工隊伍為途徑,以高標準承擔區域教師教育業務統領為目的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和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實踐活動,在第一次改革轉型成功解決辦什麼樣教育學院基礎上,進一步解決怎樣辦好教育學院的問題,促進學院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的更大的發展。
為適應二次改革轉型的需要,2008年,學院實施了第五輪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通過雙向選擇,進一步合理配置了人力資源並增設了協調機構:教師教育辦公室,進一步完善了教師教育工作的體制和機制,以更好地實施教師教育的業務統領,開創教師教育等各項工作新局面。
綜合管理機構
學院辦公室
黨委工作部
紀檢監察室
工會
人事處
財務處
離退休幹部處
科研處
教師教育辦公室
國際交流處
輔助機構
圖書館
後勤服務中心
教研培訓機構
中小學校長培訓中心
高中教師教育中心
初中教師教育中心
小學教師教育中心
學前教師教育中心
職業成人教師教育中心
學習質量監測中心
課程資源開發中心
教育政策研究與評估中心
心理健康服務中心
成功學習者輔導中心
教育信息技術中心
學歷教育中心
附屬中學
大連教育學院附屬中學是一所完中,初中部於1987年創建,高中部於1998年創建。位於大連市西崗區五四路82號。學校佔地面積2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9886平方米,與學院教育資源共享,如網路資源、圖書資源、閱覽室、語音室、實驗室、報告廳等。現有教職工146人,其中有高級教師以上職稱資格69人,區級以上骨幹教師36人,具有碩士學位教師48人;28個教學班,在校生1059人。
職務 | 名單 |
黨委副書記、院長 | 王冬凌 |
黨委副書記 | 萬鵬飛 |
副院長 | 王言鋒 |
紀委書記 | 王紹宏 |
副院長 | 趙妤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