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枯萎病
蠶豆枯萎病
在開花期或接近開花期開始發病,植株各部位均可受害。病葉初呈淡綠色,逐漸變為淺黃色,葉緣尤其是葉尖部分常變黑焦枯。葉片自下向上逐漸變黃枯萎,病葉常扭折、彎曲,乾枯脫落。主要發生在東北、西北、雲南、四川等地區。在輪作較困難的地區,發生較嚴重,輕者減產10%N30%,重者達50%以卜至全田毀滅。
主要發生在東北、西北、雲南、四川等地區。在輪作較困難的地區,發生較嚴重,輕者減產10%N30%,重者達50%以卜至全田毀滅。
蠶豆枯萎病為害植株癥狀
Fusariumoxysporum schl.f.sp.fabae稱蠶豆尖鐮孢霉,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菌絲無色或淡色。大型分生孢子無色,彎曲,鐮刀形,兩端狹窄,中部稍寬,頂端細胞長而尖銳,有腳胞,3~7隔,多數為5隔。小型分生孢子,卵圓形或長圓形,0~1隔,極少產生。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4~26℃,最高為35℃,最低為5~6℃,酸鹼度範圍為pH值4.5~8.9,最適為pH值5.8—6.7。
蠶豆枯萎病上部葉片枯萎癥狀
土壤濕度、溫度和酸鹼度對此病的發生有較大的影響。土壤含水量低於65%時,發病率較高,土壤越乾燥,病勢發展越迅速,有的病株在結莢前便枯死。土壤濕度高、土質肥沃,病株將產生大量自生根,可延遲病勢發展,有時病株僅一部分枯萎而其他部分仍能開花結實。土壤溫度在l5℃時,病株開始顯症,土壤溫度升高,病害發展快,當達到25℃左右時,病株常迅速枯死。土鑲溫度高於32℃時,病害發展減緩。土壤肥力也影響此病的發展,在瘠瘦的土壤內比在肥沃的土壤內,病害發生較為普遍而嚴重。酸性土壤比鹼性土壤易發病。
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科學灌水,要求速灌速排。增施鉀肥,增強豆苗的抗病能力。
用種子重量0.25%的20%三唑酮乳油、0.2%的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拌種。
在發病初期,可用下列藥劑: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
10%雙效靈水劑l 500~2 000倍液;
25%丙環唑乳油2 000~3 000倍液;
45%噻菌靈懸浮劑1 000倍液+95%敵磺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澆灌豆田。發病嚴重時,7~10天後再灌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