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橋
木橋
木橋以天然木材作為主要建造材料的橋樑。由於木材分佈較廣,取材容易,而且採伐加工不需要複雜工具。所以木橋是最早出現的橋樑形式。其具有重量輕,強度較高,加工及各部分連接的構造簡單等優點。但其也有易燃,易腐蝕,承載力和耐久性易受木材的各向異性及天然缺陷影響等缺點。
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巴比倫曾在幼發拉底河上建石墩木樑橋,其木樑可以在夜間拆除,以防敵人偷襲。在羅馬,凱薩曾因行軍需要,於公元前55年在萊茵河上修建一座長達300多米的木排架橋。在瑞士盧塞恩保存著兩座中世紀式樣的木橋:一是1333年前始建的教堂橋,一是1408年試建的托滕坦茨橋,這兩座橋都有橋屋,頂棚有繪畫。在1756-1766年,瑞士建成跨度為52-73米的三座大木橋,兩座是亦拱亦桁,另一座用木拱承重,位於韋廷根,跨度61米。在亞洲,木拱橋出現更早,日本岩國市保存的5孔錦帶木拱橋,跨度為27.5米,始建於1673年,其圖樣來自中國。18世紀末19世紀出的三四十年間,美國盛行建有屋蓋的大木橋,1815年在賓夕法尼亞州建成的跨越薩斯奎漢納河的麥考爾渡口橋,跨度達到100米,堪稱空前。
木橋是用木材建造的橋樑。木橋的使用很早,歷史上除有木樑橋、木桁架橋外,還有木拱橋。木橋構造簡單,施工迅速,但木材易腐、易裂(氣候乾燥地區)、易遭火災,且強度較差,故當前多用於人行橋、搶修或施工時的臨時便橋或半永久性的公路橋。作為半永久性的木橋,須做防腐處理。木橋的構件主要以承壓和抗剪傳力,其受拉接頭,則由螺栓抗剪和栓孔承壓傳遞拉力,並以螺栓、夾板、穿釘、扒釘等鐵件固定構件的相互位置。
跨度一般不超過6-8米,木樑可用兩面削平的原木或方木組成,可作成單梁、疊置梁或組合梁(以鍵傳遞上、下層梁木之間的剪力)。其墩台多以木排架組成,故又稱木排架橋。或木棧橋。
鳳慶縣三岔河鎮古木橋
常用交叉腹桿式桁架,即豪氏桁架做主梁,其弦桿和斜桿用木製,豎向腹桿用圓鋼。可用於跨度不大於40米的公路橋。
木橋除可用木樁基礎外(見樁基礎),還常用卧木基礎、木籠基礎及木籠樁基礎。
一般用於旱橋。挖基坑后鋪碎石墊層,縱向密排墊木而成。在其上立排架墩台,回填碎石。
以原木或方木疊置成無底或有底的木籠。一般在岸邊製成浮運就位,再填石壓重,使之下沉河床。當片石填出水面后,基礎便形成。
為增加木籠基礎的埋置深度,可先在木籠內打木樁,再以填石圍護,將樁擠緊。1949年中國在搶修津浦(天津—浦口)鐵路淮河橋時,曾以此基礎做構架式排架墩,上架臨時性鋼樑,成功地解決了鐵路運輸和渡洪問題。
排架一般用4~6根原木做立柱,各柱以水平及斜夾木相連,柱頂設帽木以承受梁的反力,柱下設底木和基礎相連,其各部相接處以夾板、螺栓、穿釘等固定其相互位置。當橋墩不高時,可用單排架作墩,但橋墩較多時,應設構架式雙排架墩(相距約20米),或將各排架之間設置縱向的水平木和斜夾木,藉以抵抗縱向力(如制動力)。將數組排架埋置於橋頭填土的縱坡內,並以水平木及斜夾木相連,可組成埋置式橋台。
將兩組或多組排架用水平及斜夾木相連而成。頂部設縱橫托梁以分佈上部結構傳下的荷載,下部設縱墊木使橋墩所受的力分佈於基礎。
當橋不高時,可將基礎的木樁上部(或接長部分)用夾木相連,上設帽木,做成橋墩,或設擋土板及翼牆做成橋台。
以枕木縱橫疊置,以扒釘相連,就形成臨時性墩台,常用於鐵路橋樑搶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