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象宮鴛劫的結果 展開

象宮鴛劫

象宮鴛劫

《象宮鴛劫》是由威廉·迪亞特爾執導的冒險劇情片,伊麗莎白·泰勒、達納·安德魯斯等參加演出,1954年在美國上映。

《象宮鴛劫》講述錫蘭國總督之子與妻子在新婚磨合期,遭遇天災與象群反撲的磨難和試練。

基本資料


更多中文譯名:邏宮大神秘
公司:派拉蒙
地區:美國
對白語言:英語
色彩:彩色
混音:單聲道
攝製格式:35 mm
洗印格式:35 mm
上映日期:1954年4月21日(美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伊麗莎白·泰勒Dick Carver
達納·安德魯斯Dick Carver
彼得·芬奇John Wiley

職員表

製作人Irving Asher
原著Robert Standish
導演威廉·迪亞特爾
副導演(助理)Francisco Day 、Alvin Ganzer
編劇John Lee Mahin
攝影Loyal Griggs
配樂原創音樂:弗朗茨·沃克斯曼
剪輯George Tomasini
美術設計J. McMillan Johnson、Hal Pereira
服裝設計Edith Head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美國 USA 1954年4月21日
日本Japan1954年8月3日
英國UK1954年8月23日
澳大利亞Australia1954年9月17日
芬蘭Finland1954年10月15日
西德West Germany1954年11月4日
比利時Belgium1954年11月5日
法國France1954年12月8日
瑞典Sweden1955年3月4日
丹麥Denmark1955年5月17日
製作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美國]
發行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美國](1954) (USA) (theatrical)
NBC電視台[美國](1964) (USA) (TV) (original airing)
派拉蒙家庭視頻公司[美國](2005) (USA) (DVD)
Paramount Home Entertainment(2005) (Netherlands) (DVD)
其他公司:Madhyma Lanka Nritya Mandala Dancersgroup cast

幕後花絮


這是一部特殊的影片,是費雯·麗令人心碎的毀滅過程對其電影事業最直接的一次影響。
1953年夏天,費雯·麗因為之前《慾望號街車》和兩部《埃及艷后》戲劇的漫長演出而心力交瘁,並在1953年四月再次經受精神失常的折磨,因此當《象宮鴛劫》的片約送至費雯手中時,她對這個毫無新意的愛情故事毫無興趣:一個錫蘭農莊主的妻子不堪丈夫的木訥而移情別戀,在經受了霍亂、季風和象群的侵擾后認識到丈夫才是自己最愛的人。但奧利弗慫恿費雯·麗接受邀請,儘管他自己沒有接受擔任男主角的邀請。此時奧利弗自組的戲劇演出公司瀕臨破產的邊緣,費雯接拍電影所獲得的高額片酬無疑大有用處。費雯·麗就此踏上了遠赴錫蘭熱帶叢林的旅程,而她的人生悲劇也就此面臨新的磨難。
錫蘭的悶熱氣候讓虛弱的費雯·麗身體每況愈下,試鏡中的費雯·麗疲倦、衰老。而誇張的劇情更是令費雯難以承受,影片中包括女主角騎馬逃離發狂的象群等場景,甚至還有毒蛇纏繞費雯脖頸的場面。費雯的憔悴日甚一日,她甚至有生以來頭一次在拍攝時忘記了台詞。這對於一向敬業到可怕程度的費雯來說是極為重大的打擊。可怕的跡象表明費雯再一次瀕臨崩潰的邊緣。在拍攝與毒蛇共處的鏡頭后,費雯哭泣了一整夜,下意識的背誦著《慾望號街車》中的對白。在拍外景的最後一周,費雯·麗開始出現幻覺,將朋友彼得·芬奇稱呼為奧利弗。而她依舊勉力支撐到了最後。
但在返回好萊塢拍攝內景的旅程中,費雯·麗終究沒能戰勝病魔,歇斯底里發作,在麻醉劑的作用下才安然抵達。先期製作的費用十分可觀,因此派拉蒙公司希望費雯能繼續拍攝。稍稍恢復的費雯·麗義不容辭的同意。但事實證明這已經是不可能的任務。在拍攝到來時,費雯·麗再一次崩潰了。巨大的壓力成倍的放大著她的緊張情緒。一個月後,奧利弗來到好萊塢,將費雯接回倫敦。費雯·麗與《象宮鴛劫》的緣分到此結束。
為了儘可能的挽回損失,派拉蒙公司選擇了一位與費雯·麗十分相似的初出茅廬的青年演員繼續出演該片,這樣一來很多場景不至於浪費。接替費雯的,是時年21歲的伊麗莎白·泰勒。
最終的完成片中,費雯·麗的特寫和近景鏡頭全部被刪除,但保留了大部分的遠景鏡頭。導演傷感的回憶說:“……很多鏡頭都是費雯·麗的。每當我重放這部影片,看到這些鏡頭的時候都忍不住嘆息。除了我和剪輯人員,沒人知道那其實是我們的費雯·麗。”
《象宮鴛劫》,上帝安排的交接儀式。此後,冉冉升起的新星伊麗莎白·泰勒在成就千秋偉業的道路上奮勇前行,而費雯·麗則在不多的人間歲月里繼續透支著自己脆弱的生命。電影界不能沒有傳奇。上帝仁慈的將這一使命交付於泰勒—因為他已經不能容忍這件“上帝的藝術品(丘吉爾語)”長時間遠離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