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華僑博物院

廈門華僑博物院

廈門華僑博物院是以華僑歷史為主題的綜合性博物館。為中國唯一的僑辦博物館。位於福建省廈門市峰巢山西側,由已故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於1956年9月倡辦。1958年底建成,1959年5月正式開放。佔地5萬平方米。主樓建築面積4000多平方米,是一座用優質潔白花崗石砌成的宮殿式大樓。在新建的牌樓式的大門上。鑲嵌著廖承志先生題寫的匾額。華僑博物院被著名的英籍女作家韓素英譽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華僑歷史博物館”。

歷史沿革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1956年9月20日,陳嘉庚先生親自撰寫《倡辦華僑博物院緣起》。
1957年-1959年4月,在陳嘉庚先生指導下,主樓基建、文物徵集、陳列籌備等工作全面展開。
1959年5月14日,揭幕式參加揭幕的有廈門市委、市人民委員會、市政協、廈門大學及各人民團體負責人袁改、肖楓、李文陵、陸維特、張楚琨、顏西嶽、林采之、汪萬新等數十人。全國僑聯主席、華僑博物院倡辦人陳嘉庚先生親自剪綵、致詞、並陪同與會者參觀。廈門市委書記肖楓、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陸維特也在會上講話。揭幕前,收到國家、省、市有關單位惠贈的錦旗多面,中央僑委負責人發來賀電。
1959年5月,陳嘉庚先生設立華僑博物院行政委員會,親任主任,聘請尤揚祖、肖楓、張楚琨、顏西嶽為副主任。陳嘉庚先生主持第—次行政委員會會議。討論決定本院經濟、管理、文物徵集及陳列事宜,聘任陳永定為秘書,主持院務工作。
1965年9月-1978年8月,閉館。
1978年7月,接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指示,籌備恢復開放。
1978年8月,在廈門市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負責人的關懷下,籌備復館工作積極進行。集美學校委員會從陳嘉庚先生遺款中撥付專款為本院復館費用。
1980年11月,經整理、充實、調整后舉行預展。邀請廈門市黨政負責人及各界人士前來參觀、指導。
1981年2月,本院重新開放,設《華僑歷史簡介館》、《祖國歷史文物館》、《自然博物館》。展廳面積共⒉400平方米,陳列品共6000餘件。
1981年4月,吉林、遼寧、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及其部分市、縣的政協、僑務、僑聯部門組團來院參觀,認為華僑史的陳列內容豐富,很有教育意義。
1981年8月,秘魯著名愛國華僑戴宗漢來院參觀。
1981年12月,新加坡中華總商會董事陳光別、新加坡佛教總會副會長釋廣洽來院參觀。
1982年1月,本院改建沿街圍牆和大門。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為本院題寫院名。
1982年6月,“菲華第二次世界大戰退伍軍人聯誼總會”訪華團來院參觀。捐贈當年在菲律賓參加抗日迫擊團證件等實物,后又寄贈25幅菲華退伍軍人活動圖片。
1982年8月,法國學者龍巴爾來院參觀,后寄贈他的著作《雅加達的華人廟宇與群體生活》一書。
1982年9月,著名英籍女作家韓素音來院參觀,認為這是世界上唯一展出華僑歷史的博物院,它使人們了解什麼是華僑。建議要更多地組織學生和各界人士來參觀,要和世界各地研究華僑史學者進行學術交流,請他們來參觀、座談,不斷充實內容。后寄贈她的著作《My HOuse Has TwO DOOrs》—書。菲律賓華人教師參觀團、菲華青年觀光團等來院參觀,不少團員說,參觀后使我們對華僑的產生和發展有了新的認識。這些都是教育華人青年的好教材,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祖先在僑居地創業的艱難困苦是很有意義的。
1982年11月,新加坡陳永和偕夫人來院參觀。全國政協五屬五次會議上,林修德、彭光涵、張楚琨等12位委員聯合提案,要求將華僑博物院移歸福建省人民政府統一管理。
1982年12月,美籍華人著名華僑歷史學者王靈智、麥禮謙來院參觀。麥禮謙贈送《甘苦滄桑兩百年》一書。
1983年2月,全國政協副主席主席劉瀾濤來院視察。
1983年4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討論全國政協五屆五次會議有關華僑博物院的提案,認為華僑博物院是文化事業單位,主要陳列華僑史,宣傳國家的僑務政策。人員編製和經費由省有關部門和廈門市研究決定。廈門市應對華僑博物院的管理體制等進行研究,並作出相應的決定。
1983年7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遠東歷史系教授、太平洋研究院院長王賡武來院參觀,並題詞“歷史意義很大,給華僑極大的鼓勵。”
1983年12月,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徐邦達蒞臨本院,對院藏800多幅古代書畫進行鑒定,予以好評,認為其中有不少是明清早、中期的書畫珍品。本院陳永定赴西安參加全國城市博物館建設問題座談會。
1984年1月,本院與上海自然博物館聯合舉辦《新疆古屍文物展覽》,至3月初結束。
1984年3月,新加坡工商聯合總會訪華經濟考察團在團長林繼民、副團長陳共存帶領下來院參觀。
1984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僑聯副主席、歸僑科學家陳宗基偕夫人來院參觀。
1984年7月,廈門市編製委員會批准本院人員編製10名,經費由地方財政支付。在此之前,本院歷年經費均由集美學校委員會從陳嘉庚先生遺款中支付。
1984年10月,在紀念陳嘉庚先生誕辰110周年之際,本院同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福建省政協聯合出版大型畫冊《陳嘉庚》。鄧小平為本畫冊題寫書名。日本神戶中華同文學校理事長、神戶華僑總會副會長林同春來院參觀,后寄贈《神戶中華同文學校80周年紀念刊》、《素顏的華僑》、《友誼馳華陸》、《中國人強制連行》等書。新加坡黃奕歡、陳國慶、潘國渠偕夫人;新加坡楊進發、香港陳佩貞來院參觀。本院服務部開業,經營華僑史專著、工藝品、書畫、旅遊紀念品,為國內外觀眾服務。
1984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衝來院視察。他說,陳嘉庚先生是位偉人,他繼傾資興學后又倡辦華僑博物院,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作用,又是—大貢獻。
1985年5月,英國劍橋東亞科學技術醫學歷史圖書館館長李約瑟來院參觀。
1985年6月,僑聯全國副主席、廣東省僑聯主席蟻美厚來院參觀。本院與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聯合舉辦《內蒙古民族民俗文物展覽》,展出至8月上旬結束。
1985年9月,本院與河南省洛陽市博物館聯合舉辦《洛陽唐三彩展覽》,至11月結束。
1985年10月,新加坡國立大學華語研究中心學者崔貴強、吳振強來院參觀。吳振強贈送其著作《廈門的興起》。緬甸仰光福建同鄉會理事長、緬甸建德總社正大董雷碧雲來院參觀。
1985年12月,美國巴爾的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總裁馬美利來院參觀,並贈送該館部分資料。日本國際大學大學院國際關係學研究科教授、圖書館館長游仲勛來院參觀。中央文化部部長朱穆之來院指導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華僑委員會副主任何英、全國僑聯副主席洪絲絲來院參觀。
1986年1月,本院與江西省博物館聯合舉辦《中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成就展覽》,展出至6月束。
1986年5月,新加坡亞洲研究會會長陳田啟及學者林孝勝、楊松年、柯木林來院參觀。澳大利亞澳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廖伊麗斯來院參觀。贈送《AustrsliansMaKingGreatNatiOn》一書。羅溫清、陳永定、張基良被任命為華僑博物院副院長。
1986年7月,本院召開工作座談會。就華僑博物院辦院方向、任務;設立董事會等進行討論並取得一致意見。應邀參加的有全國僑聯庄明理、張楚琨、市委李力、市僑聯顏西嶽及市有關單位負責人。
1986年8月,波札那勞工、內政部次秘兼文化、註冊、社會福利局局長多琳·恩特塔來院參觀並題詞。
1986年9月,中央宣傳部副部長郁文來院參觀,他說,要充實陳嘉庚先生抗日戰爭時期參觀延安的事績;要開展華僑史學術研究。廈門市委副書記李力來院檢查、指導工作,提出制定華僑博物院發展規劃;配各業務幹部;編擬業務經費等項意見。
1987年1月,本院舉辦山東省書畫家書畫聯展,至2月下旬結束。
1987年3月,歸僑作家秦牧—行五人來院參觀並題詞:“全國第—家的華僑博物院的建立,足以垂式百世,影響四方”,“全國首創,成績卓著”。福建省人民政府為落實胡平省長關於進—步辦好華僑博物院的批示,委派省府辦公廳、省委統戰部、宣傳部、省僑辦、社科院等單位有關負責人來廈門市了解華僑博物院情況。
1987年4月,新加坡同安會館代表團團長孫炳炎率團來院參觀。
1987年6月,本院與澳門東集公司、福建省國際文化經濟交流中心聯合舉辦《中國金縷玉衣展覽》,至10月上旬結束。
1987年12日,本長崎市中國歷代博物館館長葉菊生、總務部部長黃禹生來院參觀。
1988年4月,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來院參觀。
1988年6月,波蘭部長會議主席茲比格涅夫·梅斯內爾伉儷來院參觀並題詞。
1988年7月,國家主席李先念致函祝賀華僑博物院三十周年院慶。澳大利亞亞德雷大學教授顏清湟偕夫人來院參觀並題詞“保存華僑珍貴資料,提高對華僑的認識”。
1988年10月,新加坡著名指畫家吳在炎偕夫人來院參觀。
1988年11月,廈門市編製委員會重新核定華僑博物院人員編製30名,設華僑、華人問題研究室、陳列部、聯絡部、辦公室。本院送省參加國家文物管理局組織的“全國古代書畫鑒定組”鑒定的75幅院藏古代書畫,深受鑒定組專家讚賞。全國著名書畫家、鑒賞家、書畫理論家謝稚柳和楊仁愷等來院參觀。
1988年12月,荷蘭萊登大學漢學院研究員包樂史來院參觀,認為華僑史展廳圖片資料很豐富,應充實二次戰後華僑、華人社會演變的資料。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李定來院參觀。
1989年3月,新加坡南洋學會會長魏維賢來院參觀。
1989年3月,政協在七屆全國委員會二次會議上,鄭重委員提交《關於整頓、充實現有廈門華僑博物院案》的提案(第0814)號。香港知名人士曾星如伉儷來院參觀。
1989年12月13日,美籍華人陳香梅女士率美國國際合作委員會代表團來院參觀。
1990年5月13日,市委統戰部任命陳毅明為副院長,主持院務工作。
1990年8月29日,蘇聯駐華大使加勃列爾斯基來院參觀。
1991年4月18日,日本華僑總會事務局訪華團來院參觀。
1991年6月11日,我院被接納為中國博物館學會團體會員。
1991年9月9日,波蘭參議院參議長安哲依·斯泰爾馬霍夫斯基率議院代表團訪廈,來院參觀。
1991年10月28日,新加坡南洋學會副會長林我鈴訪廈,應邀來院座談。
1991年10月30日,全國歸僑、高級知識分子休假團30人來院參觀並座談。
1992年4月,庄炎林等24位委員在政協七屆全國委員會五次會議上提交關於<<歸還華僑博物院(廈門)土地,支持該院發展》的提案(第0724號)。
1992年5月11日,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會檳城分會主席陳業良博士偕夫人來院參觀並座談。
1992年6月14日,全國政協六屬委員會副秘書長、前國家文物局局長孫軼青來院考察。
1992年9月6日,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主席、新加坡世界華人移民歷史博物館籌建委員會主席許通美教授率新加坡新聞及藝術代表團來院參觀並座談。
1992年9月30日,馬來西亞國家語文局委員楊貴誼來院參觀並座談。
1992年11月,我院與洛陽博物館合辦“康熙母後宮廷珍寶展覽”,歷時半年。
1993年2月,新加坡僑領孫炳炎先生捐贈我院一輛豐田海獅牌12座旅行車。
1993年2月6日,新加坡國家博物院院長柯宗元、陶瓷研究會會長郭勤遜、國家檔案館副館長林源福、口述歷史館副館長林孝勝來院參觀。
1993年2月9日,我院編寫的《獨木成林——孫炳炎和他生活的年代》(工人出版社出版)在廈門舉行頒書儀式,孫炳炎先生和市領導出席。
1993年3月25日,陳嘉庚國際學會李遠哲、潘國駒先生等來院參觀並座談。會長李遠哲博士在庭院內植樹紀念,並題詞。
1993年5月23日,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僑務執法檢查團來院檢查工作。
1993年7月10日,新加坡原中華總商會會長林蔭華來院參觀並座談。
1993年10月22日,華博發展規劃座談會在廈門賓館明霄廳舉行,出席者有萬紹芬、張楚琨、黃長溪、王良溥、石兆彬、洪永世等領導和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陳永裕、馬來西亞原檳州首席部長林蒼佑、陳嘉庚國際學會秘書長潘國駒、新加坡廈大集美校友會會長徐清水和陳嘉庚的親屬陳共存、陳元濟等海外嘉賓。
1993年11月3日,新加坡社會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庄日昆來院參觀。
1993年12月10日,市委統戰部與我院組團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徵集華人、華僑史料、文物、實物等。
1994年4月6日-5月8日,新疆巴州博物館在我院舉辦樓蘭古國文物展。
1994年4月8日,馬來西亞拿督楊建謁率馬六甲福建訪問團來院參觀。
1994年月13日,文化部副部長劉德有來院考察。
1994年7月1日,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主席、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呂濟民教授應市長洪永世邀請來我院指導工作。
1994年10月19日,華僑博物院擴建基金理事會成立暨擴建工作座談會在我院召開。
199年10月20日,由市政府撥專款進行的展廳改版裝修工程,於院慶35周年之際竣工,新版。
《華僑歷史陳列》正式展出。
1994月10日,日本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陳德仁先生訪問我院。印尼唐裕先生訪問我院。
1995年1月,新設保管部、保衛部,將原有陳列部、聯絡部合併為展覽部。
1995年5月30日,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組一行十七人來院鑒定文物,我院有9藏品被列為國家—級文物。
1995年6月,我院舉辦《南僑機工回國參加抗日戰爭紀念展獻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專展。
1995年10月17日-11月3日,我院《南洋機工參加中國抗戰圖片展》,應邀赴馬來西亞吉隆坡、怡保、檳城、馬六甲、新山五市巡迴展覽,為期14天。引起全馬華人極大轟動,紛紛載文歌頌南洋機工為祖國獻身的精神。
1996年6月,我院被評為福建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6年7月,被評為廈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6年12月15日-1997年5月15日,我院.舉辦《友誼.合作.機遇——參與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東南亞華人》專題展。
1997年5月15日,我院與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等合作舉辦“民間收藏古代陶瓷展”。
1997年6月18日-9月9日,我院舉辦《活躍在廈門特區的香港同胞——慶回歸頌奉獻》專題展。
1997年7月8日,市委統戰部任命丁炯淳為華僑博物院院長。
1997年7月14日,聘請陳永定、陳毅明為名譽院長。
1997年9月9日,我院文物庫房奠基,市委副書記劉豐、中國華僑歷史學會會長張楚琨、原全國僑聯主席庄炎林和海內外知名人士孫炳炎、唐裕、李陸大、陳立人等應邀參加慶典儀式。
1997年9月28日,與中國建設銀行廈門市分行合作舉辦“中國歷代錢幣暨外幣展”。
1997年10月31日,與永芳藝術基金會、廈門市政府僑務辦公室、廈門市歸國華僑聯合會合作舉辦《孫中山與華僑》國際美術展覽。市領導和南源永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姚美良及海內外嘉賓約400人出席開幕式。
1997年10月,中央統戰部張廷瀚副部長來院指導工作。
1997年12日,我院與桂林市文化局聯合舉辦“奇石根雕展”,至1998.2結束。
1997年-1998年,我院協助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進行僑鄉調查,為該館陳列徵集資料並做前期準備工作。
1998年4月20日,文物庫房動工興建。
1998年6月,我院派員赴菲律賓、新加坡訪問華人社團、徵集華僑人資料、實物。
1998年7月11日,文物庫房結構主體封頂。
1998年7月11日-18日,丁炯淳院長與廈門海外聯誼會常務副會長陳富第應日本神戶僑領、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陳德仁先生生前邀請,前往神戶接受陳德仁先生遺贈的個人收藏的一批神戶僑史國書資料、手稿、照片等,並與神戶華僑總會、中華總商會、中華同文學校、福建同鄉會、福建會館、孫中山紀念館等機構建立和加強了聯繫。
1998年7有22日,市委常委會討論並通過主樓兩翼擴建工程設計方案。
1998年10月5日,歐洲華僑華人社團聯合會主席張曼新先生來院參觀。
1998年10月18日,主樓兩翼擴建工程開工典禮在我院隆重舉行市領導與海內外來賓近百人出席了典禮。陳嘉庚後裔回國訪問團訪問我院。
1998年10月28日,香港公務員熟悉內地事務探訪團訪問我院;西澳中華會館會長徐天送先生來院參觀。
1998年10月29日,本佐世保市市長一行16人來院參觀。
1998年11月17日,泰國農業部長來院參觀。
1999年1月4日,西藏十七世嘎瑪巴活佛光臨我院。
1999年2日,本華僑總會副會長林同春先生訪問我院。
1999年6月27日,主樓兩翼擴建工程主體封頂。
2004年是廈門華僑博物院建成45周年。2003年春節開始休館的華僑博物院經過一段時間的整修,將於2005年元旦重新開館。
2008年6月19日,廈門華僑博物院晉陞為國家一級博物館,18日上午,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歐陽建為華僑博物院榮膺“國家一級博物館”揭牌。

建築布局


建築結構

館舍建築
館舍建築
該院為花崗岩宮殿式大樓,主樓6層,展覽廳3層,設有3個陳列室,面積2800平方米。一樓是華僑歷史簡介館,分走向世界、創業海外、融合當地、落地生根、源遠流長等部分,以1200多件圖片、文物展示華僑的產生和發展、華僑同僑居國人民的友誼、華僑對祖國的貢獻、華僑政策的回顧等情況。室內還陳列著華僑贈送的禮品。二樓是祖國歷史文物陳列館,陳列著歷代貨幣、青銅器、陶器和雕刻等,四壁掛著著名書畫家的字畫,展品近2000件。三樓是自然博物館,陳放著1000多件鳥獸、水產標本,其中有馬來亞的大鱷、廈門的文昌魚、印尼的極樂鳥和猩猩、泰國的貘、澳洲的葵花鸚鵡和犀牛、新加坡的虎等珍禽異獸。

工程進度

1959年12月建成通水的坂頭—石兜水庫,至今仍是全廈門最大的水庫,是廈門最重要的飲用水源之一。1959年8月,杏林電廠主廠房動工,12月22日竣工。不久后,兩台6000千瓦的發電機組建成投用,年發電量2億千瓦時,成為全省第二大電廠。電廠50米高的煙囪也成為當時廈門最高的建築。杏林電廠的投產,不僅確保了廈門的燈火通明,更為當時整個閩西南的供電提供了保障。

館藏精品


素胎瓷塑孩童像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瓷塑的一男一女兩個孩童墊著靠枕身著睡衣,親密無間地靠在長椅上,男童偎依在女童身邊。兩幼童悠然甜睡,神情安然自得,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一派稚氣,惹人憐愛。這是德國的一件精美陳設品,長42厘米,高22.6厘米。瓷質素胎,胎質白瑩堅緻細膩。據介紹,此件瓷塑擺設物品塑造得極為傳神,塑像身材比例適度,神態生動傳神,衣紋舒展自然,主體部分與銅質花邊扶手長椅底座的組合協調,是瓷塑中的珍品。

日本七寶燒

一隻展翅翱翔回首仰望的鳳凰,神采飛揚,儀態優美,顏色明燦華麗,清晰地燒制在一個明黃色的工藝品上。這是日本的七寶燒,屬於日本大正時期(1912年—1926年)的器物,合金胎、敞口、短頸、鼓腹、底釉為明黃色。鳳凰飛來起舞,寓意吉祥。據介紹,七寶燒是日語中對屬琺琅器的稱謂。值得一提的是,其製作方法與我國的景泰藍相似,整個製作過程需30多道工序。與中國景泰藍紋樣裝飾習慣相比,日本七寶燒圖紋裝飾大多在器物正面,主題突出,底子一般不再飾繁縟的細紋。

捷克車刻玻璃罐

這個車刻玻璃罐源於捷克的玻璃工藝。玻璃罐小口、平底,器形似圓球。器體外表用車刻方法磨出不同角度的刻面,粗細不同的刻痕,縱橫交錯,曲直相交,形成花卉及幾何圖案,疏密有致地布滿玻璃器的表面。整個玻璃罐精雕細琢,繁密而不紛亂,精緻而不纖弱,璀璨晶瑩的折光將玻璃的材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德國瓷鐘座

在國外,很多落地鐘的鐘座都是陶瓷做的,並且上面雕有華麗的圖案,華僑博物院便收藏了這樣一個鐘座。這個德國彩繪描金開光風景瓷鐘座頂部寬60厘米、厚27厘米,底座寬56厘米、厚29.8厘米,通高198厘米。鐘座略呈倒梯字形,以白瓷為胎,上部中圓雕一尊自由奔放女神,兩側下方各有一位姿態各異的小天使,三者皆衣褶簡練自然灑脫,形神兼備。

白瓷孩兒枕

白瓷孩兒枕,但枕頭不是給孩子睡的,是給讀書人用的。枕頭是白瓷做的,並不大,長32厘米、寬11厘米、高14.3厘米。“瓷枕睡覺太硬,主要是給讀書人累了打個盹的,墊在脖子下面。”湯沛霖說。

宋代的胭脂盒

這是宋代的胭脂盒,裡面三個凹槽用來裝胭脂水粉。就是用來裝眼影、腮紅和口紅。“宋代的胭脂水粉都是植物提取的,不同的花可以提煉出不同顏色的胭脂。”湯沛霖說,這次展出的是定窯月白釉圓蓋盒和龍泉窯青釉圓蓋盒。

展館介紹


展廳綜述

第一層陳列商、周到明代文物;第二層陳列清代到現代的文物和藝術品;第三層陳列華00平方米,展僑及東南亞各國歷史的圖片和文物、實物,國內外鳥類、獸類和水產標本。陳列品共6840件。陳列面積2600平方米,分3個陳列館。

華僑歷史簡介館

華僑華人 &gt;&gt; 悲慘之旅
華僑華人 >> 悲慘之旅
華僑歷史陳列館分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走向世界”首先展示世界地圖。圖上圈圈點點的地名,表示華僑從流寓到定居的地點,他們的落地開拓之處。大廳中一艘艘仿製古代帆船模型,也揭示了華僑先祖漂洋過海謀生的辛苦歷程,見證了契約華工的悲慘命運。兩側展櫥的圖片、資料,告訴人們,華僑走向世界的艱苦性和鬥爭的歷程。第二部分:“創業海外”展出的仿製亞答屋和鐵皮屋,揭示著華僑先輩投身蠻荒,開發土地,採礦築路的艱難歷程。17世紀-19世紀,不論是東南亞城鎮的形成,或橫貫美洲大鐵路的通車,無不滲透華僑的智慧和血汗。在近代,華僑推廣橡膠的種植和加工,使橡膠業一躍成為馬來亞的經濟支柱,這是華僑歷盡艱辛而創下的業績。在展廳中,還有仿製南洋舊民俗街,它是世界各地唐人街的縮影。在街道上有臘像的人力車夫及人力車實物,主要表示早期華人、華僑創業海外的艱辛歷程。還有華僑贈送的舊日常生活用品。及許多烈士照片和紀念碑,向人們訴說無數華僑在居住國曆次反侵略、反迫害、爭獨立的鬥爭中,在保衛自己人格的尊嚴中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的英雄氣概和壯舉。第三部分:融合當地華僑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一方面,華僑保持自我,辦華文學校、開華文報館、保留祖國語言文字、傳統禮俗和倫理道德,使中華文化在異國他鄉得以延續和發展;另一方面,華僑學習和吸收當地文化、西方文化的養分,它們之間相互影響、滲透和補益。華僑逐漸與當地居民融為一體,共同創建美好的生活。第四部分:“落地生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華僑面臨政治認同的選擇。絕大多數的華僑則加入當地國籍,效忠各自的國家。他們不再以三把刀(剪刀、剃刀和菜刀)賣苦力、當小販等作為謀生的主要手段,而是提高文化水平、經營中小型或大型企業,攀登科學技術高峰,並取得成果。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華人華僑,作為所在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穩定腳跟,富於進取的精神。第五部分:“源遠流長”華僑雖然已選擇了不同的國籍,生活在不同的國家,但他們對祖國十分關切。他們的祖、父輩曾經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做出了無私的奉獻,為故鄉造福,為鄉梓興學校,建醫院,辦各種公益事業。表現了他們愛國愛鄉的熱情。華僑永不忘懷祖國,記住自己是炎黃子孫。櫥窗中有許多是華僑送的東南亞各國文物和工藝品,如泰國佛像、柬埔寨浮雕、印尼古樂器等,富於異國情調。

祖國歷史文物館

“祖國歷史文物館”的陳列品近2000件,有歷代出土和傳世的文物和藝術品,大部分是陳嘉庚生前在全國各地徵集的。陳列內容分銅器、陶瓷器、書畫和雕刻4個部分。所有展品共有14個展品。
黃釉瓷觀音像
明末清初。漳州窯。通高66厘米,通身施釉,釉面光潤,有細碎開片,釉色米黃,積釉處泛綠。底露胎,腹空,胎色灰褐,胎質較粗,底有布紋及乳支釘燒痕。觀音頭挽高髻,戴花綰及頭巾。略微俯首。面部豐滿圓潤,額頭有吉祥痣,柳月眉、雙目微閉,直鼻小口,容顏慈祥傳神,端莊肅穆°身軀微豐,上著寬領袒胸大袖長衣,衣褶線條流暢自然,薄衣得體,似輕盈柔軟的織物貼身。胸前貼飾雕刻精美雅緻的垂珠纓絡。雙手相交,左乎執拂塵,拂塵尾靠右肩。下著長裙,褶皺隨勢而自然卜垂,亦足微露,婷婷玉立,猶立於風波浪上,普渡眾生。給人一種恬靜而慈祥之感。現藏華僑博物館院,1995年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陳嘉庚珍藏文物展
陳嘉庚珍藏文物展
醬褐釉五聯瓶
東漢。口徑4.7、底徑11.5、高36.5厘米。通身施醬褐色釉,釉薄、流釉及施釉不均,釉面光潤,有細碎開片,局部剝釉。底足露胎,胎色灰黑,胎質不緻密:器型規整呈葫蘆形,分上下二部分,上腹小,下腹大,束腰平底,中間各有三道凹弦紋c上腹溜肩,肩部塑五小罐,中間小罐為盤口、細頸、圓腹並且與器腹相通,周圍四個小罐較矮小,且與器腹不相通。下腹的肩部一周貼塑四隻對稱的熊,熊作擁抱狀,形象生動逼真,活潑可愛。這種互聯瓶在後來的東吳、西晉時期發展成為陪葬的明器“穀倉”,也有人認為是“魂瓶”。該器1957年入藏華僑博物院國家一級文物。

自然館

自然館是華僑博物院創辦時陳嘉庚先生親自確定的社會教育功能之一。《自然博物陳列館》陳列各種獸類,鳥類、水產等標本近2000件,其中華僑寄贈的南洋等地的鳥獸標本,如澳大利亞葵花鸚鵡、犀鳥、泰國貘、印度尼西亞極樂鳥、懶猴、猩猩、新加坡虎、馬來西亞大鱷魚(長達4米)等標本。都是較為罕見的。本館現展品600多件,其中獸綱有食蟲目、翼手目、靈長目、鱗甲目、嚙齒目、鯨目、食肉目、偶蹄目等。鳥綱有:雁形目、隼形目、雞形目、鶴形目、鷗形目、鵑形目、鶚形目、夜鷹目、佛法僧目、裂形目、雀形目等。爬行綱有:蛇目。在上述各目中,有不少珍品,如新加坡虎、貘、蜂猴、鵜鶘、擬大鬚鯨、金錢豹、中華秋沙鴨、黃嘴白鷺等。
自然館展覽以宣傳動物科學知識、展示動物多樣性和提高人們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意識為設計指導思想。利用本館館藏優勢,結合展廳實際條件,採用以主題單元為主體的陳列方式,設計了一些逼真的動物生態景觀,運用一些虛擬技術、多媒體電腦等,並配以現代聲光電技術,是具有時代感的動物陳列展覽。自然館一改過去把所有動物標本都置於玻璃櫥中的展示方式,設置模擬的自然生態環境,模擬了亞熱帶雨林、熱帶雨林、濕地、沼澤、原始叢林、丘陵等,把新加坡虎、馬來亞鱷魚、野豬、黑熊、鼯鼠、穿山甲、刺蝟、極樂鳥、啄木鳥、孔雀等150多件獸類和鳥類標本置於適宜他們生存的環境中,形象生動,呼之欲出。自然館中還有一個身長15米的鯨魚骨骼,是由上世紀60年代初在廈門海域發現的死亡的擬大鬚鯨製成。

辦館理念


職能任務

廈門市華僑博物院,是以華僑華人歷史為主題,集文物收藏、陳列展覽、學術研究為一體的文化教育機構,為福建省和廈門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館方向

博物院的創辦,體現了陳嘉庚先生以博物的展示,增廣群眾科學、文化知識、發揮社會教育作用的指導思想。

參觀須知


開放時間

華僑博物院開放時間為:周二~周日09:30~16:30周一閉館。

地址交通

地址: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南路493號
乘1、2、15、20、21、22、29、45、48、96、122、135、659、841、857、950、959路在博物館站下車即達。
乘公交20、22、25路車到廈門大學的前一站下車即可。
郵編: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