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所

大城所

大城所在潮汕地區饒平縣縣境東南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瞭望山下築城,門守御千戶所,稱大城所。簡稱所城。古城堡。饒平縣文物保護單位。明、清海防軍事重地。

簡介


位於潮汕地區饒平縣黃岡鎮東南方14公里處(屬所城鎮),東臨南海,北倚大尖山,西連黃岡古城,是潮州府的 前衛。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百戶侯顧實創建,呈方形,城垣高2.7丈,周長643丈,厚1.6丈,內外兩面用花岡石條丁卯壘砌,中填泥土。設東西南北4個城門,城門上皆建二重樓,城垣四角置設敵台。全城面積約2600市畝。城內有三街六巷,中心交叉呈“十”字形,街寬1.5丈,外側四周城池環繞,城池寬2丈左右,長696丈。清康熙三年(1664)曾遷拆,七年展復,八年重建。所城曾稱大城所,設正千戶2員,副千戶3員,百戶10員,鎮撫1員,旗軍1225員;各種軍器5457件。 4個城門尚存,東西城垣尤為完整,是潮汕地區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堡。

位置


古哨大所城古稱大城所、大埕所。明、清海防軍事重地,在饒平縣所城鎮小金山南側。

歷史記載


明洪武初年,朝廷於全國沿海設衛所防禦倭寇,因衛所設於大埕,后簡稱所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百戶侯顧實創建,呈方形,條石砌築,城垣高二丈七尺,周圍六百四十三丈,四周挖護城池,池加城之數五十三丈。分東西南北四城門,城門上築重樓,城垣四角各設敵台。全城面積2600畝,昔時城內有三街六巷,街道所城的石牆寬一丈五尺,用石板鋪築。清康熙三年(1644年)遷拆,七年展復,康熙八年重建。據《潮州府志》載:“所城稱大城所,設正千戶二員,副千戶三員,百戶十員,鎮撫一百,旗軍一千二百二十三員;各種軍器五千四百五十七件。”

發展現狀


目前,四城門尚存,東西城垣尤為完整,是潮汕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1981年被列為饒平縣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風民俗


無溪無河游旱龍

饒平縣所城鎮有一座明朝洪武年間建成用於抵禦倭寇的古城,已有607年歷史,至今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保存完好,城內現有居民7000多人,仍保留著醇樸的民風。五月節,記者和朋友一同前往參觀遊覽,步至一個十字巷頭,突然發現前面熙熙攘攘,迎面來了一隊人馬,正敲著鑼,抬著一隻用紙和竹篾製成的龍船在城裡街巷“游”動著,雖沒有水中賽龍舟那樣的激烈場面,但很有地方特色,前所未見。
城裡一位叫楊遠的居民說,所城號稱粵東第一城,是廣東境內四個明朝建成的古城之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與人不同,四周沒有溪河水域,不能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活動,所城先民就因地制宜,別出心裁地用竹篾和彩色紙糊成一隻有頭有尾的龍舟,由小夥子輪流抬著游遍城裡“三街六巷”,吸引居民駐足觀看。
游龍結束后,旱龍身上的所有竹篾和彩色紙都被各家各戶的小孩搶回家,意味著將吉祥帶回家中,旱龍真的是屍骨無存,其奉獻精神堪贊。因為城裡有七個廟社,所以游龍要舉行七天,每個社游一天。最為熱鬧的是五月初五,旱龍造得比較大,裡面裝載著很多彩旗和繡球,游龍之後,彩旗和繡球作為吉祥物被居民搶回家,而居民又將家中的脫難紙錢等不吉利的東西放進旱龍,然後托旱龍載到城處燒掉,祈求合家平安。
除病卻邪洗艾浴
夏曆五月初五端午節,由於漸近炎夏酷暑,易生蚊蠅疾患,所以各地都有採摘艾草弔掛在家門用以驅邪避疫的傳統習俗。因為艾草有消毒、辟穢、殺蟲等保健作用。而所城人卻用艾葉煮水洗浴。五月初五晚上,家家戶戶採摘艾葉,煮了一桶又桶的艾葉水,大人小孩都要用艾葉水洗澡,以此值到清潔保健防病的目的,這一有科學意義的傳統習俗,千百年來沒有改變。

烙餅包餡享口福

五月節吃粽子,所城人也跟各地居民一樣,都有這一習俗。與人不同的是,所城人還有另外的飲食習俗,各家各戶都要用麵粉烙成的薄胼包著豬肉、香菇、蝦仁、豆腐等配料製成“餅包”,因其肉餡豐富,味道鮮美,不但所城居民男女老少都喜歡吃,就是遠道而來的親朋好友聞之也饞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