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平縣

廣東省潮州市轄縣

饒平縣,廣東省潮州市轄縣。地處廣東省潮州市東部,東鄰福建省,南瀕南海,轄21個鎮、1個林場,共394個村(居)委會。面積2227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169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33平方公里,海島岸線長136公里。2020年11月常住人口81.74萬人。

饒平縣北部千峰挺秀,中部丘陵起伏,南部平原沃野,沿海島嶼羅列,港灣眾多。全境均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自然生態環境豐富多樣,山、川、湖、海等各類生態資源兼備,高山、深谷、盆地、平原、海岸、沙灘,有“嶺南佳勝地,瀛海古蓬萊”之譽。陶瓷業、茶葉和水產養殖業是饒平的經濟支柱。

1907年4月11日打響的黃岡丁未革命(黃岡起義),是孫中山親自領導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第三次武裝起義,比辛亥革命早4年。2010年6月3日饒平縣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中央蘇區縣”。全縣列入國、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54處,其中三饒“道韻樓”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柘林“鎮風塔”、黃岡“丁未革命紀念亭”等8處文物列入省級保護單位;饒平布馬舞和三饒“采青藝術”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歷史沿革


名稱來源

寓意取縣名“饒平”。蓋“饒永不瘠,平永不亂”也。

設治前

汛洲島海岸水母石
汛洲島海岸水母石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派兵平南越,守五嶺。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饒平地域屬南海郡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揭陽縣(屬南海郡)含饒平地域。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分南海郡置東官郡,析揭陽縣置海陽、潮陽、綏安、海寧四縣。饒平地域屬東官郡海陽縣。義熙九年(413年)分東官郡,立義安郡。義安郡轄海陽、潮陽、妥安、海寧、義招五縣。饒平地域屬海陽縣
南朝時期,饒平地域屬義安郡海陽縣。
隋開皇十年(590年)置義安郡,撤消海陽縣。於義安郡治所置義安縣,屬循洲。饒平地域屬義安縣。開皇十一年(591年)始置潮州。領義安、潮陽、綏安、海寧、義招五縣。饒平地域屬義安縣。大業三年(607年),罷潮州,復義安郡。領海陽、潮陽、萬川、海寧、程鄉五縣。饒平地域屬海陽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罷郡為州,復置潮州。領海陽、潮陽、程鄉三縣。饒平地域屬海陽縣。天寶元年(742年),改潮州為潮陽郡。領海陽、潮陽、程鄉三縣。饒平地域屬海陽縣。乾元元年(758年),罷潮陽郡,復罷潮州。領海陽、潮陽、程鄉三縣。饒平地域屬海陽縣。
宋淳祐三年(1243年),潮州知府鄭良臣主持創建黃岡城寨。淳祐六年(1246年),潮州知府陳圭捐資建林姜橋、陳塘橋、水磨頭橋、百丈埔橋、黃岡五里橋、竹林徑內大橋、竹林第二橋等石橋。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潮州為潮州路。領海陽、潮陽、揭陽三縣。饒平地域屬海陽縣。至正十三年(1353年),建柘林鎮風塔(石塔),塔高20米,塔基圍16米,七層八面。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為潮州府。領海陽、潮陽、揭陽、程鄉四縣。饒平地域屬海陽縣。同年,倭寇進犯惠州、潮州。洪武三年(1370年),罷黃岡巡檢司。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潮州府於宣化都大埕築大城,設大城守御千戶所(明朝軍事組織)。永樂七年(1409年),倭寇多次劫掠南澳,並據為巢穴,南澳鄉民被迫遷於蘇灣都(今澄海縣境)。

設治后

饒平置縣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析海陽縣(今潮安區)太平鄉的宣化、信寧二都,光德鄉的灤州、清遠、弦歌三都,懷德鄉的秋溪、龍眼城、蘇灣三都,共8都置饒平縣。縣治設於弦歌都(清時改稱為元歌都)下饒堡(今三饒鎮),並建築縣城(土城)。此前南宋龍圖閣學士王十朋曾遊歷於饒,夜宿雙流寺,聞鼓角聲,起視四方,見山川奇秀,說此處將來必為城邑。遂題“天下大亂,此處無憂;天下飢荒,此處半收”的碑記,置縣時以此寓意取縣名“饒平”,蓋“饒永不瘠,平永不亂”也,縣治設於弦歌都下饒堡(今三饒鎮)。
明嘉靖五年(1526)劃出光德鄉的灤州、清遠兩都置大埔縣。
嘉靖四十四年(1565)劃出懷德鄉的秋溪都歸海陽縣,劃出蘇灣都置澄海縣。
萬曆四年(1576)划太平鄉信寧都的南澳4澳(深、隆、青、雲)設南澳鎮(南澳鎮設漳潮協守統管,由詔安縣、饒平縣共管)。其中青、雲兩澳屬詔安縣管轄;深、隆兩澳由饒平縣管轄。
清康熙八年(1669),詔安縣管的青、雲兩澳重歸饒平縣管轄。康熙二十四年(1685)復南澳鎮,青、雲兩澳又歸詔安縣管轄。
清雍正十年(1732)設南澳廳,行政隸屬與饒平脫鉤(註:1958年11月至1959年11月,南澳縣曾併入饒平縣)。

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1912~1949年9月)粵東地區行政區劃更名9次,饒平隨粵東地區行政區劃更名而屬之。

新中國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1949~1979年,饒平隸屬先後更動8次:
1949年12月屬潮汕臨時專員公署;
1950年2月屬潮汕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0年10月屬潮汕專員公署;
1952年屬粵東辦事處;
1952年11月屬粵東行政公署;
1956年11月屬汕頭專員公署;
1967年3月屬汕頭地區軍事管制委員會;
1968年3月屬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後饒平行政隸屬又有3次更動。
1980年1月屬汕頭行政公署;
1983年12月屬汕頭市;
1991年12月7日,屬潮州市管轄。國務院決定: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原潮州市(縣級)分置為湘橋區和潮安縣,汕頭市饒平縣劃歸潮州市管轄,汕頭市揭西縣、普寧縣惠來縣劃歸揭陽市管轄,從原揭陽縣析出部分區域建揭東縣,后將縣城榕城鎮及周邊城鎮合併為榕城區建立地級揭陽市,原揭陽縣分出其中15個鎮,設立揭東縣,縣城設在曲溪街道辦事處。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饒平地處粵東沿海,位於廣東省最東端,素稱“粵首第一縣”。地理座標為北緯23°30′16"~24°14′12",東經116°41′12"~117°11′16"。東和東北與福建省詔安縣、平和縣交界,北與廣東省大埔縣接壤,西和西南與潮安區、潮州市湘橋區、汕頭市澄海區毗鄰,南瀕南海,與南澳縣隔海相望。縣城黃岡距廣州市518公里,距汕頭市54公里,距潮州市45公里。
饒平海岸線長136千米,沿岸所轄海域面積533平方千米,海岸線蜿蜒曲折,構成優良的港灣,淺海伸向大洋,島嶼星羅棋布。有柘林、高沙、大埕三個較大海灣,其中柘林灣面積68平方千米還有西澳島汛洲島、青嶼、虎嶼、圓嶼、浮嶼、烏嶼、牛嶼、獅嶼、五嶼、汫洲三嶼、赤嶼以及其它水面數十處島礁。這些島嶼形勢險要、氣候宜人,是海上交通的天然屏障,是開發海洋資源的立足點。

地質地貌

饒平縣位於潮汕平原邊端,是廣東山區縣之一。其地形依山傍海,地勢北高南低。東、北、西三面環山,中部谷地、盆地、平原交錯分佈,南臨南海。西北為丘陵,間有空谷和盆地,東南部濱海為台地和沖積平原。海域有大小島嶼47個,最大海山島面積46.9平方公里,建國后通過大規模的人工圍海造田,使海山島與大陸相連;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山峰為西岩山,海拔達1256米。黃岡河自北端發源,作南北走向沿中心遷回出南海,構成黃岡河平原丘陵區。
饒平縣境東西狹、南北長,呈馬蹄形。大致可分三個部分:溪頭以北(即黃岡河上游)稱饒北地區,以低丘和丘陵為主。西岩山上尖髻為饒平縣最高點,海拔1256米。中心部分的沖積平原為黃岡河沖積物構成,一般高於河面2—5米。溪頭以南至赤嶺一帶(即黃岡河中游)稱為饒中地區,以高丘及低丘占廣大面積,山間盆地相當發育為特點。赤嶺以南稱饒南,又稱黃岡河三角洲以低丘及河積海積平原為主,沿海島嶼羅列,海岸港灣多。

河流水系

龜寺
龜寺
境內以黃岡河自成水系,發源縣境北端的上饒鎮上善大崬坪,作南北迂迴走向,流經上善、上饒饒洋、新豐、三饒、湯溪、浮濱、浮山、樟溪、高堂、聯饒、黃岡等十二個鄉鎮,於黃岡東側的石龜頭出海,全長87.2公里。沿途匯入的溪流主要有:九村溪(長23公里)、食飯溪(長23.5公里)、新塘溪(長20公里)、青竹徑溪(長17.8公里)、東山溪(長28公里)、浮濱溪(長20.5公里)、大陂溪(長13.5公里)、樟溪(長23.7公里)、新圩溪(長25.2公里)和聯饒溪(長15.5公里)等。整個河系集雨面積1256.1平方公里(含境外共1317.5平方公里),占饒平縣陸域的75%以上。此外,在縣境邊緣地區和島嶼還有一些溪流,如上善溪,坪溪及大埕埭溪、炮台山溪等,分別注入韓江或直接出海。集雨面積約340平方公里,占饒平縣陸域面積的20%以上。

氣候

饒平縣風光
饒平縣風光
饒平屬海洋性副熱帶季風氣候區。常年光照充足,氣候溫暖,季風明顯,雨量充沛,全年無冬,年平均氣溫21.4°C,降雨量1475.9毫米,農作物年可三熟,作物生長條件良好。據縣氣象站1956年、1985年資料,平均年日照時數2114小時,太陽輻射量124.72千卡/厘米,氣溫21.4℃,最熱月為七月,平均溫度28.1℃,極端最高溫度38.6℃;最泠月為一月,平均溫度13.4℃,極端最低溫度0.8℃(三饒-3.5℃)。初霜期12月31日,終霜期1月16日,無霜期349天。年平均降雨日129天,降水量1475.9毫米,年際變化較大,最多的1983年達2173.8毫米,最少的1962年942毫米;由於地形關係,各地雨量也有差異,南部沿海年均1277.2毫米,北部山地年均1700毫米左右,西北部的新安、坪溪、新塘等處年均達2000毫米以上。降水時間分佈基本呈單峰型,上半年逐月增多,6月份最高峰,以後又逐月減少。蒸發量年均2025毫米,氣壓年均1013.3百帕,相對濕度年均79%,本縣常年盛行偏東風,次為偏北風及偏南風,西風極少。
海上漁村
海上漁村
饒平較常見的災害性天氣主要有颱風、“龍舟水”、乾旱,低溫陰雨、寒露風、低溫霜凍等。饒平縣自1951—1985年,糧食生產因受颱風影響造成較明顯減產的有1959年、1960年、1961年、1974年、1975年,受“龍舟水”明顯影響的有1965年、1966年、1968年、1974年、1976年;晚稻受寒露風與冷害較大影響的有1967年、1971年、1974年、1975年,1976年,受冬寒霜凍明顯影響的有1963年、1975年、1981年、2002年;還有一些年份,因倒春寒而造成死秧爛秧現象。

海灣海域

饒平海岸線長136公里,沿岸所轄海域面積533平方公里,海岸線蜿蜒曲折,構成優良的港灣,淺海伸向大洋,島嶼星羅棋布。有柘林、高沙、大埕三個較大海灣,其中柘林灣面積68平方公里,素有“粵東黃金海岸”之稱,是國家對外開放一類口岸。高沙灣東倚海山南北兩島,西對義豐溪,深入笠港,為一般船隻避風、停泊之處。大埕灣在大埕前沿,面對南海,東北達福建詔安、東山沿海,西通柘林灣,漁船迴轉於此,自古交通方便。
島嶼:除碧洲、海山南北島、汫洲半島等已與內陸相連外,還有西澳島、汛洲島、青嶼、虎嶼、圓嶼、浮嶼、烏嶼、牛嶼、獅嶼、五嶼、汫洲三嶼、赤嶼以及其它水面數十處礁 。這些島嶼形勢險要、氣候宜人,是海上交通的天然屏障,是開發海洋資源的立足點。

土壤

饒平的岩層主要是花崗岩,部分為流紋岩以及砂頁岩等。土壤約可分為4類:發育於花崗岩土地薄層紅壤,發育於變質岩的粗骨紅壤,典型紅壤,黃壤。

自然資源


生物

饒平縣有較為豐富的海產河山地資源。其中淺海灘共57萬餘畝,盛產各類海魚、對蝦、牡蠣等。山地野生動物則有眼鏡蛇金環蛇腹蛇穿山甲石蛤、地龍等各種珍禽。
饒平有珍稀動植物140餘種,有國家一級保護的蟒蛇;國家二級保護或國際公約二類保護的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虎紋蛙大毛雞、小毛雞、白鷺、貓頭鷹、老鷹、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等;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蘇鐵蕨、桫欏、金毛狗等;有南洋杉、落羽杉、南洋楹、濕地松、隆緣桉、檸檬桉、大葉相思、烏占相思、紅花天料木、降香黃檀、柚木、麻棟、木麻黃、刺槐、側柏、羊蹄甲、黃榕、玉蘭、馬尾松、杉木、荷木、台灣相思、紅椎、五葉椆、鴨腳木、油桐、樟樹等。有鐵、銅、鎢、錫、高嶺土、稀土等23種礦產,其中高嶺土1億噸以上,是發展陶瓷業的優越條件。據不完全的標本統計,饒平區系的維管植物共有930鍾,共有168科。

水力

水力資源蘊藏量為8.3萬千瓦,已開發4.91萬千瓦。

水果漁業

饒平生態農業生產
饒平生態農業生產
饒平縣是廣東省著名的茶果和漁業之鄉,農業資源豐富,是茶、果、海鮮、蔬菜主產地,獅頭鵝原種產地;嶺頭單叢茶、青梅、橄欖、荔枝、龍眼名馳遐邇。海域魚類品種繁多,主要經濟魚類有藍圓鯵(巴浪)、金色小沙丁(鮕魚)、單角魨(迪仔)、大黃魚(金龍魚)、竹筴魚(闊目)、脂眼鯡(乾魚)、長體圓鯵(鐵鮕)、金線魚(紅三)、魷魚、章魚、墨魚、帶魚、畫魚、長刺鯛魚(立魚)、烏鯧、銀鯧、鯊魚、鰻魚、石斑魚、海鯰、條尾鯡(紅魚)、黃鯽(黃只)、海蜇以及蝦、琵琶蝦、青蟹、梭子蟹等一百多品種。水產養殖業形成海水網箱、對蝦、鰻魚和貝類四大養殖基地,海水網箱養魚是饒平漁業經濟的重要支柱,具有養殖周期短、產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優勢,養殖主要有紅斑、青斑、鱸科魚、鯛科魚、美國紅魚等優質品種。

行政區劃


大埕灣
大埕灣
饒平置縣時地域廣袤,總面積約5000多平方公里,置縣后境域多次更動。明嘉靖五年(1526)劃出光德鄉的州、清遠兩都置大埔縣。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劃出懷德鄉的秋溪都歸海陽縣,劃出蘇灣都湊置澄海縣。明萬曆四年(1576)划太平鄉信寧都的南澳4澳(深、隆、青、雲)設南澳鎮(南澳鎮設漳潮協守統管,由詔安縣、饒平縣共管)。其中青、雲兩澳屬詔安縣管轄;深、隆兩澳由饒平縣管轄。
清康熙八年(1669)撤南澳鎮,詔安縣管的青、雲兩澳重歸饒平縣管轄。康熙二十四年(1685)復南澳鎮,青、雲兩澳又歸詔安縣管轄。清雍正十年(1732)設南澳廳(清代在新開發區的一種政區設置),行政隸屬與饒平脫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縣境先後更動4次。1949年10月25日,縣屬隆都區(面積65.7平方公里)劃歸澄海縣管轄。1956年9月,三饒區的上陶、坪石、上園3個村(面積10平方公里)劃歸大埔縣管轄。1958年11月,縣屬鳳凰區(面積305平方公里)劃歸潮安縣管轄。1958年11月,南澳縣併入饒平縣。1959年11月,析原南澳縣境域恢復南澳縣建制。至2005年底,饒平縣陸域面積為1694.0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533平方公里,合計總面積2227.06平方公里。
2010年,饒平縣轄21個鎮和一個林場,鎮、場下設355個村民委員會,39個居民委員會。
黃岡鎮錢東鎮海山鎮大埕鎮
所城鎮柘林鎮汫洲鎮樟溪鎮
浮山鎮湯溪鎮三饒鎮聯饒鎮
新圩鎮新豐鎮饒洋鎮上饒鎮
建饒鎮高堂鎮浮濱鎮新塘鎮
東山鎮韓江林場

人口民族


2019年末饒平縣全縣常住人口87.9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0.79%,戶籍人口106.53萬人(公安口徑)。人口政策生育率(計生口徑)82.39%,下降15.57%。人口自然增長率(計生口徑)6.60‰,下降21.64%。人口出生率(計生口徑)12.47‰,下降12.31%。人口死亡率(計生口徑)5.86‰,增長1.03%。

經濟


綜合

近年來,饒平縣以建設“粵東大門、蘇區大港、美麗鄉村、幸福家園”為總抓手,集中力量夯基礎、增後勁、促和諧、優環境,紮實推進縣域經濟在轉方式、調結構中穩步增長,發展環境在大整治、大建設中加速優化,社會各項事業在惠民生、構和諧中持續進步。2016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242.4億元,增長6.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72.8億元、增加值73.2億元,分別增長3.05%和1.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75.9億元,增長10%;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02億元,增長7.6%。
饒平液化石油
饒平液化石油
2016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272.82億元、增加值73.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5%和1.1%。全年農林牧漁總產值81.12億元,增長5.5%。其中:以北部山區為集聚區的日用陶瓷產業,於2006年被國家輕工業聯合會和國家陶瓷工業協會授予“中國日用陶瓷出口之鄉”稱號;以縣城黃岡鎮為集聚區的水族機電產業基地,是廣東省火炬計劃水族器材特色產業基地和廣東省水族機電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為中國水族器材產業重要基地;以錢東鎮為集聚區鹽焗雞食品產業獨樹一幟,被國家食品工業協會認定為“中國鹽焗雞之鄉”,;位於北部山區新豐鎮的鐵皮石斛基地,是“國家中藥現代科技產業基地”和“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嶺頭單叢茶基地產區遍布中北部地區,是“全國重點產茶縣”,被譽為“中國嶺頭單叢茶之鄉”,;饒平是“全國漁業百強縣”、“廣東省漁業生產先進縣”。被喻為“海上牧場”的柘林灣網箱養殖基地是全縣最大的海上網箱養殖基地之一,柘林灣深海網箱養殖基地是“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和“省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列入省現代產業500強重點培育項目。

第一產業

饒平學生在搞活動
饒平學生在搞活動
饒平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充分發揮農業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效益農業,加快農業轉型升級步伐。北部地區重點發展鐵皮石斛產業,新豐鎮鐵皮石斛生產基地已完成高標準種植1310畝,先後被評為“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和“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潛力巨大。中部地區茶葉產業規模和效益不斷提高,饒平縣茶園面積6萬畝以上,年產量約5000噸,被評為“全國重點產茶縣”,有“中國嶺頭單叢茶之鄉”之稱。位於柘林灣的深海網箱養殖基地累計已投放深水網箱76組304口,先後被評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和“省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基地養殖的海水活魚獲准直通中國香港、日本市場。饒平縣海水養殖常年面積15.82萬畝,產量16.35萬噸,產值20.56億元。
1985年饒平縣農業勞動力27.20萬人,創農業總產值2.77億元(當年價,下同),人均創值1019元。2005年饒平縣農業勞動力42.66萬人,創農業總產值39.26億元,人均創農業產值9201元,比增8.03倍,年均遞增11.63%。衡量農業經濟效益的農業增加值,隨著農業產值和市場物價高低而升降。1985年饒平縣農業增加值1.82億元,每個勞動力創農業增加值668元,2005年饒平縣農業增加值20.99億元,每個勞動力人均創增加值4921元,比1985年增6.37倍。20餘年來農業產值和農業增加值雖然增長較快,但由於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增幅過猛,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價格偏低,農業增產而農民增收幅度小,農業經濟效益不斷下降。1985年饒平縣農業增加值率為65.49%,1990年61.57%,2000年下降到52.23%,2005年為53.48%,比1985年下降12.01個百分點。
省級專業鎮
黃岡鎮:水族機電
錢東鎮:鹽焗食品
•海山鎮:水產育苗
浮濱鎮:茶葉
•三饒鎮:日用陶瓷
•新豐鎮:日用陶瓷
•高堂鎮:高堂菜脯
汫洲鎮:海水養殖、水產加工
•新圩鎮:水果

第二產業

綠島山莊【夜景】
綠島山莊【夜景】
饒平縣充分發揮特色產業資源優勢,著力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和轉型升級,形成陶瓷(玻璃)、水族機電、食品加工等特色產業。
改革開放以來,饒平工業有很大發展,但經濟效益不高,反映經濟效益的各項指標發展不平衡,有的上升,有的下降,有的有升有降,總的來說,大多數項目未能達到國家指標。
1992年,廣東開始採用綜合經濟指數來衡量工業經濟效益總體水平及工業經濟運行質量。1992~2005年饒平獨立核算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上下波動,除1993年、1994年、2005年,綜合指數達到國家指標外,其餘年份綜合指數都未能達標,其中1996年綜合指數57.78點,為最低年份。2005年綜合指數達136.10點,創歷史最高水平。
2006年被國家輕工業聯合會和國家陶瓷工業協會授予“中國日用陶瓷出口之鄉”稱號。形成以三元、日用、饒花等企業為龍頭的玻璃陶瓷產業,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水族機電產業方面:饒平縣共有規模以上企業10家,其中年產值超億元企業4家,黃岡鎮先後於2007年和2009年被認定為廣東省火炬計劃水族器材特色產業基地和廣東省水族機電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食品加工業方面,饒平縣共有規模以上食品加工企業10多家,其中以錢東鎮為基地的鹽焗雞產業規模快速壯大,饒平縣已有鹽焗雞生產企業17家,湧現出無窮、好味來等一批知名品牌,產品暢銷全國各地。2012年,饒平縣共有規模以上企業85家,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93.93億元,增長20.9%,其中陶瓷、水族機電、食品三大特色產業產值分別增長10.7%、16.0%和41.8%。

文化


本地語言
全縣通行兩類不同的方言,中部、南部包括黃岡、錢東、海山、柘林、高堂、聯饒、東界、浮山、浮濱、新圩、樟溪、三饒等鎮均說潮汕話,約佔全縣人口的80%;北部的上善、上饒、饒洋、九村、建饒等鎮以及新豐鎮的大部分鄉村、韓江林場的食飯溪村、漁村等地均說饒平客家話,使用人口約19萬,約佔全縣人口的19%。

交通


港口

港口資源優勢明顯。饒平地處華南沿海,柘林灣潮州港位於高雄、中國香港(深圳)和廈門三大港口“海上金三角”中心地帶,擁有海域面積533平方公里,海岸線136公里,可建碼頭泊位岸線39公里,其中10~30萬噸級碼頭泊位岸線10.4公里。
饒平水上運輸歷史悠久,特別是海洋航運。《簡明廣東史》載:“隋大業六年(610年),饒平的柘林港有船隻往來於閩台沿海。”宋元明清時期有大量船隻航於泉州、廣州、台灣及東南亞國家地區。民國10年(1921年)后,饒平沿海至粵東各港口相繼通行客貨輪船。
建國后,饒平水上運輸發展較快,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發展十分迅速。繼1977年新辟三百門深水港和千噸級碼頭后,1986年又在柘林灣新建兩個1.6萬噸級的過駁錨位。港口貨輪可直航全國沿海主要港口及港澳等地。1987年,饒平專業水運企業擁有海河運輸船泊139艘,載重噸位5274噸,裝機馬力3377千瓦。同年,全縣個體戶、聯營體戶擁有河海運輸船泊458艘,載重噸位9763噸,裝機馬力13889千瓦。饒平與外航運聯絡的港口有7個。
潮州港分為三百門、西澳、金獅灣3個港區,具有風平、浪靜、水深、多屏障、多通道、淤積少、腹地廣闊、花崗岩岸線等國際深水大港優越條件,是華南沿海一個較完整的海灣型港口和華南地區天然良港,素有“粵東黃金海岸”之稱。是國家對外開放一類口岸、對台直航港口,也是廣東距離台灣最近海港,其中至汕頭27海里、廈門89海里、高雄177海里、香港198海里、廣州299海里。港口倉儲設施配套齊備,貨運、客運可直通世界各大港口,開發潛力和發展空間巨大。

公路

交通網路完善。國道324線、國家高速G15瀋海高速公路等交通大動脈在縣城通過,省道柏豐線、坑海線縱貫縣境南北。此外,大潮高速、漳玉高速、瀋海高速複線等幹線規劃正在加快推進。
2012年,饒平縣境內公路總里程1284.7公里(不含行政村村道)。其中:高速公路25.61公里,國道25.01公里,省道141.66公里,縣道175.28公里,鄉道917.14公里。饒平縣所有建制鎮通三級及以上水泥路、所有行政村通事級及以上水泥路。國省道192.28公里全部為一、二、三級水泥路;縣道175.28公里為二、三級水泥路;鄉道670.43公里為二、三、四級水泥路,246.71公里為砂土路;村道674.95公里為四級水泥路,453.41公里為砂土路。
高速公路部分:
國家高速G15瀋陽至海口高速饒平段:饒平縣域內又稱為汕汾高速公路,設有錢東出入口,饒平出入口(在聯饒鎮山門村),規劃在聯饒鎮東南部新增出入口對接潮州港疏港大道,在錢東鎮增加黃肚領立交互通對接在建大潮高速公路(大潮高速)。
國家高速G15W3寧波-東莞高速公路饒平段:是在建工程,預計2017年年底通車;是G15瀋陽至海口高速公路的複線,潮州段內又稱潮漳高速、漳玉高速,向東對接福詔高速公路,向西對接潮惠高速公路;縣內設置有東山出入口、浮山出入口,在浮濱鎮設置中山樓立交互通對接在建大潮高速公路。
廣東省高速S11大埔至潮州港高速公路饒平段:即大潮高速公路(大潮高速),是貫穿整個縣域的南北大動脈,是在建的項目,設有新豐出入口、三饒出入口、浮濱出入口、樟溪出入口,是潮州港的重要配套設施。
國道部分:
G324國道福建福州-雲南昆明:(詔安、)汾水關、黃岡、錢東(、澄海鹽鴻)
G355國道福建福州-廣西巴馬:(漳州和平、)上善、上饒、饒洋、新豐、新塘(、潮州鳳凰)
G228國道遼寧丹東-廣西東興:(詔安、)大埕、所城、黃岡仙春、碧洲、汫洲、錢東(海山)(、澄海)
省道部分:
S221湖寮-上善:大埔湖寮、百候、楓朗、饒平上善
S222藍坊-海山:蕉嶺藍坊、梅縣雁洋、大埔大麻、高陂、桃源、饒平韓江林場、三饒、湯溪、
浮濱、浮山、新圩、聯饒、黃岡、海山
S232東山-金平:(接福建詔安)饒平東山、浮山、浮濱、坪溪、意溪、潮安、汕頭金平
S333建饒-赤光:(接福建詔安)饒平建饒、新豐、九村、大埔光德、高陂、洲瑞、銀江、西陽、梅縣、
南口、石坑、興寧黃坡、羅崗、河源新田、赤光
S501浮濱-汫洲:饒平浮濱、樟溪、高堂、錢東、汫洲
S502大埕-鐵鋪:饒平大埕、所城、黃岡、錢東、潮州鐵鋪
S503錢東-龍湖:饒平錢東、澄海鹽鴻、龍湖新溪
S504楓溪-海山:潮安楓溪、江東、隆都、溪南、饒平海山

鐵路

2013年12月28日,廈深鐵路全線通車,正式投入運營。饒平不通火車的歷史到此結束,進入高鐵時代!廈深線開通后,饒平到深圳從以往約6個小時的車程縮短為不到3個小時,到廈門2個多小時的車程縮短為1小時10分鐘左右。從此,橫跨閩粵兩省、連接廈門深圳兩大經濟特區的“3小時經濟圈”形成了。
廈深鐵路在饒平高堂鎮設饒平火車站,被譽為全線最美站台。
此外還規劃了潮州港疏港鐵路、沿海客專潮州段(沿海高鐵)、海峽西岸城市群粵東地區城際軌道(粵東城際軌道交通網)等多個軌道交通項目。

航空

饒平縣西距揭陽潮汕國際機場60餘km,每天有航班來往內地大中城市和港澳台地區。

社會


饒平高堂鎮
饒平高堂鎮
饒平縣共有文藝協會8個,各類業餘文藝工作者和群眾文化活動骨幹1700多人。先後出版了《饒平縣歷史文化叢書》9卷,中、長篇小說3部,詩詞集成3部,謎語3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縣級建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鎮級有21文化站,村級已建成農村文化活動室220個、配置村級電子閱覽室19個,建成配套農家書屋355個,設置基層流動圖書館2個。
2012年,饒平縣現有中小學校300所,在校中小學生13.2萬人,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全面發展,連年來高考連創佳績。城鄉醫療衛生條件改善。計劃投資2850萬元的縣人民醫院住院大樓建設進展順利,鎮級衛生院配套建設不斷完善,饒平縣355個行政村全部設置衛生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9.8%。生態環保、雙擁優撫、殘疾人、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建設取得突出成績。先後被評為“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全國白內障無障礙縣”、“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單位”、“省林業生態縣”和“省雙擁模範縣”,黃岡鎮、三饒鎮分別榮獲“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文明村鎮”稱號,黃岡鎮上林社區被評為“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
縣城黃岡鎮地處沿海,黃岡河穿城而過,國、省道和高速公路在此交匯。縣城總規劃控制面積7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多萬人。饒平縣立足濱海城市定位,運用經營理念加快城區開發建設,先後完成饒平大道、黃岡大道、迎賓大道、頂宮路、擁軍路、廣場東路等主要街道改造及亮化、綠化配套,完成“平安饒平”社會治安視頻監控系統、黃岡大堤加固達標及長廊配套工程、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汫海引黃乾渠改造、第二水廠擴建等重點項目建設,實施了中山公園、黃岡河長廊景點等設施建設配套,開發建設了龍澤園、海博現代城、騰瑞星河灣、牡丹園等高檔住宅小區,改造升級饒平大酒店、華景大酒店、華僑大廈、聚賢園迎賓館等星級酒店,為推進濱海生態宜居城市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旅遊


饒平汫洲鎮永福寺
饒平汫洲鎮永福寺
饒平依山面海,古有“嶺南佳勝地,瀛海古蓬萊”之譽。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綠島旅遊山莊、青嵐省級地質公園、“海龍”世界地質遺產奇觀、中國休閑垂釣基地柘林灣、千年古剎海山隆福寺、趙朴初題書“粵東一壁”的石壁山風景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饒道韻樓以及“饒平千島湖”湯溪水庫、張競生博士故居公園、中央蘇區縣“茂芝會議”紅色舊址、孫中山辛亥革命先聲丁未革命中山紀念公園、中國蘭文化基地雲峰蘭苑、海上溫泉七夕井、天然海水浴場東沙灣、金獅灣、大埕灣、野水渡假村等勝景奇觀,還有地方特色文化奇葩中國布馬舞、非遺文化三饒彩青藝術等。
一、自然景觀
饒平土樓圓寨建築
饒平土樓圓寨建築
饒平縣陸域面積1694.06平方公里,山地約佔饒平縣陸域面積的70%,500米以上山峰共有133座,其中千米以上山峰10座,以北部的西岩山為最高,主峰海拔1256米。黃岡河自成水系,由北向南縱流饒平縣,全長87.2公里。1958~1959年,在黃岡河中游建成具防洪灌溉、發電、飲用等功能的湯溪水庫,最大庫容3.78億立方米,是粵東第一大蓄水工程,稱為北湖,湖中有大小島72座。饒平是個濱海縣份,海域面積533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36公里,有大小島嶼27個,海灘塗面積1360公頃,位於海山黃隆西南的“龍”——海灘岩田,是世界上罕見的海洋地質景觀。分佈於縣境中北部山區多達10萬多畝的蘇鐵蕨是古生代泥盆紀的孓遺植物,有40億年歷史,對研究廣東的地質、古氣候的變遷具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分佈於樟溪青嵐的冰臼群(青嵐冰臼)也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已開發成旅遊景點。
二、人文景觀
饒平自4000多年前就居住著古越族先民。初唐,中原文化進入饒平。明成化十三年(1477)置縣。饒平悠久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人文景觀。
歷史遺跡比較有影響的有:民族英雄戚繼光等抗擊倭寇鬥爭的重要戰場大埕所城、旗頭山炮台等遺址;鄭成功抗清復明鬥爭的分水關史跡;辛亥革命先聲“黃岡丁未革命”史跡;朱德領導的南昌起義部隊入饒的“茂芝軍事決策會議”史跡。
文化遺跡最有影響的是商周文化遺跡——“浮濱文化”。位於浮濱圩北面的塔仔金山的商周墓葬群遺址,是70年代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人類遺存,有3000多年的歷史,史學價值極高。
饒平縣隆福寺
饒平縣隆福寺
古塔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柘林鎮風塔最為著名。該塔建於元至正十三年(1353),基圍16米,七層八面,構築穩重精巧,600多年來歷經戰亂和天災卻安然無恙,令人驚嘆。
古寺廟饒平古寺廟眾多,其中有始建於晉代的海山隆福寺,是潮汕地區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寺廟之一。有始建於宋代的林姜古寺、永福寺,建於南宋的白雀寺、普陀岩,還有明代的雷音禪寺、西岩寺、觀海寺和金光寺等等。
古樓寨饒平縣有各種類型古樓寨700多座,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座,其中以三饒鎮南聯村的道韻樓最為著名,2006年5月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樓建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以其古、大、奇、美而享譽海內外。已開放成旅遊景點。

三饒鎮

道韻樓
道韻樓位於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建於明末清初,是中國最大的客家土樓,有著400多年的歷史。道韻樓俗稱大樓,呈八角形,樓內處處有“8”。得到公認的是道韻樓的造型是仿周文王八卦形設計,整座樓呈八卦形,卦與卦之間巷隔開。樓內充滿8的倍數——72間房、32口井、112架梯。此外,圍樓內廣場中有兩口井,象徵太極中的兩儀陰陽魚眼。座南朝北,周長328米,高11.5米,牆厚1.6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樓內房屋分為3進,共深29米,前、中進為平厲,中進后各留出一天井,屋雖深而光線充足。後進為3層樓,全樓有正房56間,另有角房16間。樓內最多時曾居住600餘人。樓周設有槍眼、炮眼外,樓門頂還特設有防火燒門的注水暗涵,全樓具有防兵亂、防鄉斗、防火災、防暴暑、防地震的八防作用。
饒平城隍廟
饒平縣風吹嶺石刻群
饒平縣風吹嶺石刻群
饒平城隍廟位於三饒鎮中華路,是饒平最大的城隍廟。三饒城隍廟規模之大,可以用俗語“饒平城隍大過府”來形容。朱元璋為了加強神權的統治,各級官員赴任時都要向城隍宣誓就職。城隍廟規模不小於府縣衙門。城隍廟宇之大、品級和某些建築規格之高,都為潮汕地區古建築所罕見的。
琴峰書院
琴峰書院在饒平縣三饒鎮琴峰山東南麓,因其山形似琴台,故名。建於清乾隆元年門(1736年),座西北向東南,佔地近26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依山而築,前低后高,前廳與兩旁廂房是2層木結構樓房,連成凹字形。兩廊上下各有廂房10間,為生員宿舍,中間是天井,從天井沿兩側石階可拾級登上后廳講堂。前廳樓上題名“雨化樓”,取“春風化雨”之意。院左側建“義舉詞”,置曾於此任教的舉人名牌;右側建“先賢詞”,塑立關雲長、岳飛等神像。迨至清末廢科舉,琴峰書院改為饒平縣立高等學堂。解放后改為三饒鎮小學。1988年10月被列饒平縣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饒平古縣衙
饒平縣縣衙(在今三饒鎮),是保存比較完整(今經二年時間始修復)的縣衙。該縣衙獨特的把大門頂簡陋的譙樓(鼓樓)建成有城堞而宏偉壯觀的城樓和門口設置石獅的縣衙為別的縣衙所無(衙后秀美小山之上築望耕台也是其他縣衙所少有)。故如從這一獨有的特點上說,堪稱是另一特色的“中華之最”和“天下第一縣衙”,也是潮汕地區一處不可多得的勝跡。

海山鎮

海灘岩近照—海山鎮“辟龍”
“辟龍”位於饒平縣海山鎮,屬貝殼沖積岩,東西長4500米,寬1150米,後2米至10米,總面積為2875公頃。因裸露在地面部分橫卧於海灘,形似長龍,俗稱“辟龍”。經專家考證,該海灘岩田是由文石、高鎂方解石、有孔介蟲、海生貝殼、微體古生物和細砂粒在特定的地址條件下長期堆積、膠結而成,約有五千年歷史。為廣東省第三個地質遺跡保護區。
隆福寺
石壁山風景區
石壁山風景區
位於海山鎮煙樓山麓。清代《潮州府志》載:“隆福寺在信寧都黃芒山,晉時建”,宋、明兩次重修,后廢。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季春又重建,1986年由釋光輝、釋定因法師等募捐近百萬元,全面進行修建。宮殿式結構,主寺三廳大院九天井;後座為兩層大廳八房藏經樓。硬山頂建築,穿斗式梁架結構,整座寺院雕樑畫棟,凌角飛檐,為饒平第一大寺院。寺內佛像均塑金身;觀音堂古銅匾鑄浮雕“玄武飛來”,重140餘公斤;還有泰國僧王贈送銅佛;藏經樓藏經數百卷,僅台灣星雲法師饋贈(大藏經)100卷,寺正門匾額有“隆福寺”三個大字,蒼勁雄渾,相傳是晉代王羲之手筆。
野水度假灣
位於海山的東南部,有一條長約四公里的海邊沙灘,風平浪靜,前無島嶼阻隔視野開闊,少人涉足水清沙白。
松磐勝槪
位於海山鎮浮任村北的候山巔,聳立著一方巨石,石高二丈有餘,頂端是兩級平台,坐二十餘人也不覺得擁擠。巨石來臨清池,西傍窪地,南倚民房,北望埭田,歷盡滄桑而不變。就在磐石南側石壁上,長著三棵姿態各異的古榕。。
寶雲名庵
寶雲庵座落於海山浮任村東北的“落山虎”山麓,是海山有名佛寺之一。它背倚如猛虎下山的峰巒,面前是浩瀚的海洋(現已圍墾成萬頃良田和魚塘)。遠處,蓮花山繚繞著瑞靄當門而入,左右蒼松翠竹環抱,風景幽雅,堪稱佛門勝地。

柘林鎮

柘林鎮“鎮風塔”
“鎮風塔”位於饒平縣柘林鎮,地處風吹嶺峽谷口。鎮風塔始建於元代,已有600多年歷史。塔高22米,基圍16米,七層八面。塔尖為製作精美的千斤石葫蘆,塔身周圍是石板圍成的環形面屏。該塔現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柘林鎮“白鷺天堂”
饒平縣柘林鎮西澳島上因白鷺成群,而被稱為“白鷺天堂”。西澳的白鷺為黃嘴白鷺,是國家二類保護野生動物。
風吹嶺石刻群
風吹嶺石刻群在饒平縣柘林鎮東l.5千米的風吹嶺。困嶺高面海,一年四季風聲颯颯,往東眺望,滄海萬頃,水天浩渺,閩粵的高峰島嶼如泥丸入海,甚為壯觀,歷代顯官名士紛迭至此觀覽,吟詩作賦於此,於今留下了許多摩崖石刻。有明萬曆九年(1581年)閩廣副總兵晏繼芳題的“閩廣達觀”,以及來自湖北、四川、貴州、吉林、江西等地文人墨客題刻,有“海闊天空”、“水天一色”、“閩粵一覽”、“玉柱天關”、“天風海濤”等。1981年列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黃岡鎮

石壁山風景區
位於離饒平縣黃岡鎮城北的棲雲山,又稱“石壁庵”,因此山多為石頭山而得名。山上有“涑玉泉”、“古雷音寺”、“納海樓”、“慈悲亭”等景觀。其中漱玉泉成於山上天然岩洞,長年清泉不竭。在山的最高點有饒平縣電視塔,為饒平最高建築物,在那裡可以一覽饒平全景。而納海樓也能一覽饒平縣全景、中央電視台“沿海行”節目組到訪饒平時,就曾到過納海樓。
涑玉泉
涑玉泉是饒平縣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石壁山谷處。周圍古樹成蔭,一巍峨巨石覆蓋數石、形成一個石洞。洞口高1米,寬1.7米,向縱橫各5米。洞床有一大石,依山勢趨前傾斜,兩側各有一道彎彎曲曲小石溝從底端伸出,四時冒出清泉,於洞口匯合流出洞外,如卧龍吐水。明嘉靖三年(1524年)余翁在巨石上鐫刻“涑玉泉”3個大字;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許志良題《玉泉留題》詩二首;清同治六年門(1867年)鳳岡督軍使者張殿雄題五律詩一首,均讚美涑玉泉。
古哨大所城
古哨大所城古稱大城所、大埕所。明、清海防軍事重地。位於饒平縣黃岡鎮東南方14公里處(屬所城鎮),東臨南海,北倚大尖山,西連黃岡古城,是潮州府的前衛。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百戶侯顧實創建,呈方形,城垣高2.7丈,周長643丈,厚1.6丈,內外兩面用花岡石條丁卯壘砌,中填泥土。設東西南北4個城門,城門上皆建二重樓,城垣四角置設敵台。全城面積約2600市畝。城內有三街六巷,中心交叉呈“十”字形,街寬1.5丈,外側四周城池環繞,城池寬2丈左右,長696丈。清康熙三年(1664)曾遷拆,七年展復,八年重建。所城曾稱大城所,設正千戶2員,副千戶3員,百戶10員,鎮撫1員,旗軍1225員;各種軍器5457件。四城門尚存,東西城垣尤為完整,是潮汕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堡。1981年被列為饒平縣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表人物


張競生,博士,“中國第一心理學家”。
詹安泰,1902年出生於新豐鎮。著名古典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和書法藝術家。
麥賢得,汫洲鎮人。海軍基地某部副司令員、大校,被國防部授予“戰鬥英雄”稱號。
詹伯慧,1931年生。是蜚聲海內外的著名方言學家,曾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首任院長。
陳天資,宣化都上里(今大埕上東村)人。編纂成《東里志》,手抄本共8冊,20多萬字,是潮汕地區現存地方志中最早的一部,為史學家所推崇,並為編纂地方志所廣泛運用。主要著作有《石岡集》。
黃錦(1589—1671),宣化都大埕(今饒平大埕鎮上黃村)人,官至明朝禮部尚書。
張璉,明嘉靖三十九年五月武裝起事。在柏嵩關歃血為盟,自稱“飛龍人主”,國號“飛龍”,年號“造歷”。
張偉烈(1911—2006),上饒鎮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優秀的外交戰士,外交部原駐外大使。
張永福(1871—1957),祖籍饒平縣樟溪錫坑村人。畢業旅居新加坡,是新加坡華僑支持孫中山推行民主革命的中堅之一。
劉昆
劉昆,男,漢族,1956年12月生,廣東饒平人。現任中共第十九屆中央紀委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部長、黨組書記。

獲得榮譽


2020年06月03日,入選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 ● “中央蘇區縣”
● ● “中國紅軍茶之鄉”
● ● “中國日用陶瓷出口之鄉”
● ● “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
● ● “中國嶺頭單叢茶之鄉”
● ● 全國最大海水網箱養殖基地之一
● ● 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 ● 2020年12月,被授予”廣東省雙擁模範城(縣)“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