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起義
黃岡起義
黃岡起義,全稱潮汕黃岡起義,又稱丁未黃岡之役、丁未起義、丁未革命,是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5月22日同盟會在廣東潮汕饒平縣黃岡鎮發動的反清起義。孫中山派同盟會員許雪秋、陳芸生、陳涌波、何子淵等發動黃岡起義,一舉佔領了潮州饒平縣黃岡城。
清潮州總兵黃金福立即帶兵前往鎮壓,革命黨人被殺害200餘人,其餘起義軍流亡香港,歷時6天的黃岡起義遂告失敗。
黃岡起義是孫中山委派許雪秋和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人發動起來的。許雪秋(1875-1912)亦作雪揪,原名有若。廣東海陽(潮安)人,新加坡華僑富商之子。初曾向清廷捐得候補道銜,后立志“逐滿興漢”。1904年(光緒三十年)歸國。次年會同嘉應州革命黨何子淵、丘逢甲等人以承築潮汕鐵路工程及召募團練為名,聚眾千餘,約期舉義,未發事泄,再赴新加坡。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得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被委任中華國民軍東軍都督,主持嶺東軍務,遂返粵為武裝起義做準備。雪秋回潮州后,召集何子淵、謝逸橋等同志會商進行辦法;並往香港會晤馮自由(1881-1958)等,謂事機成熟,惟人才缺乏,請電同盟會總部速派同志歸國相助。后孫中山派人配合雪秋,加緊了起義籌備工作。適萍瀏醴起義失敗后,清政府要求日本政府驅逐孫中山出境。1907年3月4日(光緒三十三年正月二十日),孫中山被迫離開日本赴安南(今越南),到河內后立即在甘必達街61號設立了領導西南武裝起義的總機關,準備就近組織領導廣東、廣西和雲南三省的起義。他認為這些省份地處邊陲,群眾基礎較好,易於發動;地域寬廣,便於迂迴作戰;尤其有利於從國外輸送武器和人員。為此,孫中山決定先在廣東西部的欽州(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廉州(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與東部的潮州、惠州四府同時起義;許雪秋仍負潮州方面起義之責。許通過會黨首領余既成、陳涌波、何子淵、蕭惠長等人在會黨中做發動組織工作。但由於走漏風聲,引起清潮州總兵黃金福、黃岡都司隆熙的警覺。5月21日(四月初十),黃金福派兵勇數十名進駐饒平黃岡鎮,並借故捕去會眾2人。次日余既成等聚集黨眾200餘人於黃岡城外起義。經一夜血戰,攻克黃岡。23日(十二日),起義者在舊都司衙門成立軍政府,舉陳涌波為司令,余既成、張躍為副司令,以“廣東國民軍大都督孫(指孫中山)”或“大明都督府孫”名義布告安民。起義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因此深受群眾擁護,附近貧民紛紛參加義軍,隊伍很快發展到五、六千人。但這次起義事出倉促,具體主持者不了解通盤計劃,事發后才派人去香港請許雪秋來督率義軍。適時黃金福部清軍已抵離饒平黃岡20里的潮州。起義軍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陳涌波率領,直趨潮州、汕頭,目標是乘黃金福帶兵外出之時,攻佔其巢穴;一路由余既成率領,直接奔向潮州,攻擊黃金福部。25日(十四日)兩路軍隊同時出發。余部抵達潮州時,天已黎明,而清軍早有準備,因此初戰失利。進攻潮汕之義軍,得知潮州失利,即改變計劃,轉援余部義軍。兩路會攻黃金福清軍,敵勢危急。恰於此時,清廣東水師提督李准所派援軍到來,雙方夾攻義軍,因而潮州未能攻下。27日(十六日),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陳、余決定解散隊伍,轉往香港,起義遂宣告失敗。義軍失敗后,官兵得義軍遺落的名冊,大肆捕殺黨人。
黃岡起義失敗后,許雪秋趕到河內向孫中山報告起義經過和失敗原因。認為起義失敗的原因是軍火落後,如能購得先進軍械,可圖再起。孫中山同意許雪秋的主張,立即派遣其在日本時結識的助手、日本志士萱野長知往日本購置軍火。
1907年10月13日,萱野長知運載槍械的輪船抵達汕尾,起初,許雪秋委託一位名叫許佛同的汕尾人代為接收,但這位汕尾人失約,許雪秋只得匆匆忙忙雇了一小船前來詢問情況,萱野心急,責備許準備不周,許趕緊去聯繫大船來接。由於該輪是日本船隻,當地群眾好奇聚集觀看,引起清兵戒備加強。日輪原為運煤來香港,包租期限已到,船主怕引起意外,遂將輪船駛離汕尾,使許雪秋接應軍火的計劃落空。
此次失約,使當時主持南方乃至南洋一帶革命事務的同盟會首腦胡漢民對許雪秋的印象變壞,指責許雪秋“妄言無實,不負責任”。萱野歷盡艱辛,碾轉千里,未能完成計劃,也十分懊喪,表示今後不與許雪秋合作革命事宜。
孫中山
正是由於這一疏遠和不信任,加上許雪秋革命前捐獻的家產所剩無幾,革命后餘下的家產被清政府抄沒盡,使許再不能象先前一樣廣羅會黨人士,因而對孫中山和同盟會產生失望情緒。從此,許雪秋一度離開同盟會改投雖在推翻滿清上理念一致,但在思想、策略、行為上與同盟會有重大分歧的光復會。但他革命的精神不減。在潮汕光復中,他偕同陳涌波、陳芸生(一作“宏生”)等在潮汕招募舊部,組成革命隊伍,配合張酉錄村、孫丹崖的民軍,攻汕頭、陷潮州,收復饒平、惠來等縣。在此期間,許雪秋等的軍事行動不免損害了部分地方官紳、商民的利益,有一段時間,許雪秋去港公幹,軍紀約束放鬆,其部屬、士兵也有不少擾民之處。在這一背景下,反動勢力乘虛而入,將許雪秋,還有他的戰友陳涌波、陳芸生等殺害,上演了潮汕近代革命史上慘痛的一幕。
黃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她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
首先在於它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次真正的反封建反專制的民主革命鬥爭,它響亮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口號,代表了民主、進步、光明的力量,喚起了民眾,在一定範圍內動搖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帝制。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高度評價說,“此次死難的同志都屬同盟會幹部,若無此次諸烈士轟轟烈烈足喪滿虜之膽之善因,怎有辛亥武昌之義師一舉而鄂督瑞澄入軍艦之美果?!”
黃岡革命
第三,它在華僑史上,是廣大愛國華僑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的光輝一頁,它充分體現了廣大愛國華僑熱愛祖國、熱愛家鄉,與國內鄉親同呼吸、共命運的光榮傳統。這種精神,令人肅然起敬,而且在後來得到發揚光大。
由此可見,潮州黃岡丁未革命歷史上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她是潮汕近代史上光輝的一頁。
許雪秋
許雪秋(一作湫),原名有若,又名梅,1875年出生於廣東海陽(現潮安)縣彩塘宏安村,年輕時往新加坡繼承父親一大筆遺產。他從小好練武術,功力過人,又仗義疏財,廣交潮汕一帶“三合會”成員,對會員們經濟上常有資助,被江湖會黨們譽為“小孟嘗”。
何子淵
辛亥革命元老、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
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 1903年與丘逢甲、蕭惠長等先賢創辦興民學堂,並首任學監;1904年冬,創辦石馬兩等小學堂,任董事會主席;1906年,與蕭惠長等人創辦興寧縣立中學,是中國第一批示範性高中興寧第一中學、粵東名校興民中學和石馬中心小學的創始人,是中國現代教育的奠基人,梅州文化教育界先驅、興寧新學的開拓者。
何子淵是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創立同盟會後,最早入盟的盟員,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黃岡起義領導人之一,曾秘密參與策劃黃花崗、黃岡起義,為推翻滿清腐敗政權積極籌款,在學生中宣揚革命,始終一節。
丁未革命烈士陵園(即塔護村古人公墓),坐落在饒平縣錢東大北山主峰南麓,氣脈恢宏,龍度非俗,靠山面海,建於公元1907年4月15日,根據縣有關資料記載,丁未年4月14日由孫中山先生指揮策劃的義軍直搗駐汫洲鎮台黃金福,由於敵眾我寡,當天被清軍擊潰,77位義軍英勇犧牲,以余漢生為首的19位義軍壯士屍首被潮水漂入塔護村村前海灘,塔護村國際紅十字會會員林家鳧等人組織群眾將屍首埋葬於此,堅碑為“古人公之墓”,後為避開村節日抵觸才定每年2月15日祭日。辛亥革命勝利后,民國22年中國國際紅十字會饒平分會派員前來修建,使陵墓更加完整,每年前來朝拜的仁人志士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