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2條詞條名為張永福的結果 展開
張永福
孫中山辛亥革命在海外的主要助手
徠張永福(1872-1957),字祝華,廣東省饒平縣樟溪鎮青嵐村楊梅坑人,生於新加坡。孫中山辛亥革命在海外的主要助手。早年旅居新加坡,思想進步,義俠肝腸,為人忠厚,至今在新加坡還留下不少善舉的傳說。
少時十分愛好中國歷史,思想活躍,組織“小桃園俱樂部”,常聚三五好友,縱古論今。
成年後,子承父業經營橡膠業,一度成為新加坡頗為知名的橡膠業巨子。
1905年5月,孫中山乘船從英國赴新加坡、日本宣傳革命,因簽證關係未能登岸,張永福向警方疏通使孫中山得以登岸。
1906年,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成立,張永福為副會長。他仗義疏財,建設“晚晴園”,作為在海外的主要革命據點,孫中山早期的許多工作得以在此進行。在此期間,汪精衛夫婦也多次住在“晚晴園”,張永福對汪精衛敬重有加。
1908年,張永福、陳楚楠、林義順等在新加坡建立同盟會南洋分會,此後若干年間,張永福追隨孫中山左右,幾乎成為孫中山的私人秘書。
1932年張永福回國,任國民政府僑委常委、革命債務調查委員會委員、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名譽編纂、廣東銀行副經理、汕頭市長和中央銀行汕頭分行行長等。
1938年12月,汪精衛在河內發表“艷電”,投靠日本。張永福公然發出電報,擁護汪精衛,成為投汪的第一個僑領。
1940年3月,張永福任汪偽“國民政府”委員、“僑務委員會”委員,多次到東南亞各地遊說僑界故舊,為汪精衛壯勢,處處受到冷落,無功而返。
1948年張永福刑滿后寓居香港九龍,生活孤寂。
1957年,張永福在香港病逝,年85歲。
1964年12月“晚晴園”改名為“孫中山故居”。
1994年,新加坡政府將“晚晴園”評定為國家級古迹,永久紀念。
徠張永福在新加坡的親屬多有成就,其外甥林義順為新加坡著名的僑領,曾任該國中華總商會會長,潮州八邑會館首屆總理。
張永福的女兒張舜琴是新加坡首位女律師。
孫中山倡導民主革命之後,遠在新加坡的張永福時刻關注著中國的命運。雖系中產之家,當他目睹清廷腐朽沒落、祖國災難重重之際,心中益放救國報國之志。以致於在同盟會創辦之前,便同外甥林義順、陳楚楠等組成“小桃源俱樂部”,關注國運時運,倡導新思想,積極尋求革命民主思想的真諦,以號召海外僑胞為中華民族的深重苦難奮力抗爭、進行革命。早年的民主革命思想使張永福後來成為孫中山推行民主革命的中堅分子之一。
清朝末年,腐朽沒落的清政府,對外,奴顏婢膝,喪權辱國,導致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象枷鎖一樣套在中華民族的頭上;國內,貪官污吏貪贓枉法,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再加上不時的天災人禍,兵荒馬亂,生靈塗炭,危機四伏。為拯救中華於水深火熱之中,民主革命者孫中山創立了興中會,與黃興的華興會、章太炎的光復會等組織,為反對清廷腐朽的統治組織舉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民主革命。孫中山既是民主革命的先驅,又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傳播者,廣大海外華僑以天下的興亡為己任,積極參加和支持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其中新加坡華僑張永福便成了孫中山民主革命的大力支持者,在長期的民主革命生涯中,孫中山與張永福既是革命的摯友,又是民主革命中患難相與的革命同志。在1905年到1915年期間,孫中山在張永福的支持下,以“晚晴園”為革命的“據點”,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的民主革命頌歌。
光緒三十二年,同盟會新加坡支會在“晚晴園”成立,張被推為支會會長。張自此更是投身革命,大凡革命急需之金張必大力慷概資助,儘力募捐,積極支持孫中山之民主革命。同時,張以自己在新加坡的關係,努力聯絡各方誌士,吸收會員,壯大隊伍,成為孫中山在南洋革命的得力助手。時孫中山抵新加坡不久,張便促使潮閩志士許雪秋、董乃裳、陳芸生、蕭竹漪等革命志士赴新加坡晉見孫中山,使內地革命和民主思想不斷壯大和廣泛傳播。
更值得讓後人欽佩的是,張永福一方面為孫中山在新加坡開展民主革命活動提供力所能及的條件。另一方面,每次國內起義失敗后,大批志士都逃往新加坡避難,張永福都不遺餘力地給予安置、照料、幫助、尋找工作。單黃岡一役有百餘人,河口一役有600餘人。河口一役失敗后,為安置逃難志士,張永福將一塊約千畝的紅石礦地捐出,成立了“中興石山公司”。到了後期,孫中山辭去大總統后,在上海成立“中華實業銀行”,投資1000萬元,其中500萬元,便是張永福協同陳楚楠、陳金偉等多方奔走勸募完成的。孫中山在國內的民主革命活動的開展,與得到了象張永福這樣許多愛國華僑的支持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