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豐鎮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

新豐鎮隸屬於廣東省饒平縣,簡稱新豐,又有新風之稱,是饒平縣北部最大的兩個鎮之一,地處饒洋鎮,建饒鎮,三饒鎮大埔縣的交界處,毗鄰福建,江西,地理位置優越,是饒平縣瓷造業的工業大鎮。全鎮地勢以丘陵地為主,轄區山地12.97萬畝。下轄3個社區、14個行政村和2個直屬場。2004年與九村鎮合併后,轄區總面積為117.38平方千米,耕地1.67萬畝,山地12.97萬畝,總人口66689人。 2012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7.56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5.59億元,規模上工業產值12.21億元,農業總產值1.97億元,國地稅稅收收入4387.89萬元,(國稅收入3434.95萬元,地稅收入952.93萬元),全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992萬元,人平收入6132元,凈增限額以上批零貿易住宿餐飲企業2家。

歷史沿革


1958年,設置新豐公社。
1983年,改新豐區。
1986年,設新豐鎮。

行政區劃


名稱統計用區劃代碼車牌代碼電話區號郵政區碼
新豐鎮445122104粵U0768521000
截至2019年10月,新豐鎮共轄16個行政村、3個社區。
豐聯社區新光社區汕水社區新山村溁東村溁西村上葵村新葵村下葵村大光村
揚康村洞泉村三中村中聯村新康村錫康村泮洋村仙坑場村坪缺場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豐鎮位於饒平縣北部山區,北接饒洋鎮,東聯建饒鎮,南與三饒鎮為鄰,西與韓江林場及大埔縣接壤,區域總面積117.3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新豐鎮地處饒平縣北部地區,地勢以丘陵、山地為主。

自然資源


新豐鎮境內有耕地1.67萬畝,山地12.97萬畝。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新豐鎮戶籍總人口為7.15萬人。

經濟


2012年,新豐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7.56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5.59億元,規模上工業產值12.21億元,同比增長28.5%,農業總產值1.97億元,同比增長6%,國地稅稅收收入4387.89萬元,同比增長9.21%,規模以上企業14家,從業人員超過1.3萬。全鎮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992萬元,同比增長18%。人均收入6132元,同比增長14%,凈增限額以上批零貿易住宿餐飲企業2家。
2015年,新豐鎮實現工業產值25億元,農業產值5億元以上,工農業總產值超過30億元。
2016年,新豐鎮實現規模上工業產值20.52億元,同比增長10%,規模上企業產值19.2224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41億元,同比增長37%,人均收入10112.42,同比增長12.6%,國地兩稅收入4317.1萬元。
2018年,新豐鎮工業企業個數共121家,規模以上企業個數為12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共3家。

社會


教育

截至2015年,新豐鎮有職業高中1所,初級中學兩所,小學20多所,於年內共籌資4000多萬元用於全鎮中小學校園建設和校內設施配套建設。
新豐鎮主要學校
新豐職業技術學校饒平縣新豐職業技術學校位於新豐鎮聯山南麓,學校佔地面積約8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4萬多平方米。新豐中學老教學樓
九村中學饒平縣九村中學創建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原名為新豐中學九村分教處,1984年升格為饒平縣九村中學。學校在創建之初,僅有兩排磚瓦房,13位教職工,在校學生120多人。新教學樓
新豐鎮中心小學新豐鎮鎮中心小學創辦於明朝末年,冠名:桂山書院,縣立二小。解放后更名為新豐中心小學,至1968年為豐聯小學,1981年恢復新豐中心小學。曾經的老教學樓

交通


新豐城鎮對外交通有S334線(豐柏公路)、S001(縣道高建線),對外交通道路出入口有4個,即東南部的高建線出入口通往建饒鎮,西部的高建線出入口通往九村片、大埔縣高陂鎮,北部的豐柏公路出入口通往饒北各鎮(饒洋鎮、上饒鎮)、梅州大埔和福建,南部的豐柏公路出入口,經三繞通往饒平縣南部連接汕汾高速公路和國道324線。

代表人物


詹安泰
詹安泰,祝南,號無庵,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新豐鎮樓仔人,畢業於廣東高等師範和廣東大學中國文學系。
1902年出生。青年時期先後就讀於廣東高等師範、廣東大學中國文學系,1926年畢業后,任教韓山師範、金山中學達12載。1938年起,任廣州中山大學教授28年,他擔任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學研究室主任。編寫有《中國文學史》(先秦西漢部分)作為大學教材。
他是我國著名的古典詩詞研究家、文學史家和書法藝術家,尤精於詩詞的創作和研究。他的詩詞作品及詞學論著在海內外有相當的影響,有“南詹北夏,一代詞宗”、“嶺南一大家”之譽。他任教數十載,桃李滿天下,不少當年入室弟子,而今已是詩詞壇的名流宿將。他還是一位書法家,他的書法別具風格,其作品流傳於港澳及東南亞一帶,莫不被視為珍貴墨寶。
1911年開始作詩。1924年開始學填詞。1925開始在《新民周報》發表小說。1926年大學畢業后在韓山師範和金山中學執教十二年。1938年受聘任中山大學教授,中文系兼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中國語言文字部指導教授,講授古代詩詞。抗日戰爭期間(1942—1943)回家鄉上饒中學任國文課,后再返中山大學任教授,歷任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等。六十年代初培養宋詞研究生,主要講授文學史,古代詩詞選等課。在此期間,參加高教部主持的中國文學史教材編寫工作,由他編寫的《中國文學史·先秦兩漢部份》被選為大學教材。1967年4月病逝廣州,享年65歲。
詹安泰教授一生著力研究古典詩詞,主要著作有《花外集箋注》、《碧山詞箋注》、《姜詞箋解》、《宋人題詞集錄》、《古典文學論集》、《溫詞管窺》、《詞學研究十二論》、《無庵詞》、《鷦鷯巢詩》、《滇南掛瓢集》、《宋詞散論》、《離騷箋疏》、《詹安泰詞學論稿》等。尤其對宋詞研究,博大精深,撰寫了《詞學研究》十二論。
詹安泰,自幼酷愛古典詩詞。10歲學寫詩,13歲學填詞。中學畢業后,於1921年至1926年就讀於廣東高等師範學堂和廣東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后在潮州任教於省立第二師範學校(韓山師專的前身),併兼任金山中學教師。在師範學校任教的12年間,著力研究古典詩詞,創作了大量作品。還經常和夏承燾、陳蒙庵等國內名家酬唱論詞,並在《詞學季刊》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民國25年(1936)9月發表在《詞學季刊》三卷三號上的《論寄託》一文,以充分的論據,闡明我 國詞壇向來重視“寄託”藝術手法,為當年詞學界所矚目。1937了第一本詞集《無庵詞》。1938鍾凡推薦,被聘為中山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此後,又歷任系主任、古典文學教研室主任等。在中山大學中文系任教30年。
詹安泰到中山大學任教期間,日軍侵佔廣州,中山大學幾遷校址。在硝煙瀰漫、兵荒馬亂的環境中,他除了悉心教學外,還陸續撰寫《花外集箋釋》、《碧山詞箋釋》、《姜詞箋釋》、《宋人詞題選錄》等專稿。並在1939詩作《滇南桂瓢集》,傳誦一時,成為士林爭讀的佳作。40初,他給研究生講授詞學,同時著手整理多年研究詞學的成果,撰寫了《詞學研究》。內容包括:論聲韻、論音律、論調譜、論音句、論意格、論修辭、論境界、論寄託、論起源、論派別、論批評、論編纂等12全面闡述詞學問題。1945年《文史雜誌》五卷一、二期合刊上發表了詞學研究論文《論填詞可不必嚴守聲韻》,至今仍有影響。廣州解放前夕,國民黨當局在中山大學逮捕了一批進步教授和學生,對此他極為氣憤,朝夕奔走,營救被捕師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詹安泰積極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為了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用以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他努力研讀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著作和新文藝理論。1953《人民文學》上發表了《詩經里所表現的人民性和現實主義精神》一文,這是一篇試圖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觀點、方法研究《詩經》,並取得可喜成績的學術論文,也是詹安泰學術思想發展的里程碑。此後,在關於詞的起源問題的探討中,詹安泰用充分的材料,說明詞屬人民首創,它在民間流行后才逐漸轉到文人之手,從而糾正了封建傳統的看法。他還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古典作家的階級地位、世界觀和創作方法上錯綜複雜的矛盾,寫出了可據以研究其他古典作家作品的著作《屈原》。
詹安泰學問淵博,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過多方面的研究,《詩經》、《楚辭》、詩學、詞學,都有突出的貢獻。尤精詞學,理論上獨具創見,創作上獨闢蹊徑。他對詞人和詞作,經常以比較的方法,研究詞的形象,從而確切地闡明詞人的藝術風格。在剖析詞的形象時,他又往往旁徵博引,反覆啟發讀者的鑒賞力。因而,他的課深受學生歡迎。1955泰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並被推選為第一屆廣東省政協委員。他關心我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提出不少改進的意見和建議。1957為“右派”,他雖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過委屈,但不隨俗俯仰,更不消沉氣餒。繼續勤勤懇懇治學著述,孜孜以求,從不懈怠。1967年4月在廣州病逝。
當代語言學家。筆名柏葦,廣東省饒平縣新豐鎮人,生於1931年7月10日。1949年考入中山大學文學院語言學系。2010年,因為個人研究,提出要求“全盤否定粵語”的計劃,掀起輿論界的普遍關注,個人搜索達到高峰,並因此巡遊演講,幫助學院贏取生源。
1953年“中大”畢業後到武漢大學中文系擔任語言學助教。1955年秋至1958年春在北京大學從袁家驊進修“漢語方言學”。1958年以後在武漢大學教授“語言學引論”、“現代漢語”及“漢語方言學”等課程,並參加《漢語大字典》編寫組,主持注音、審音工作,歷任“武大”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3年10月調廣州暨南大學任教。現任暨南大學教授兼文學院院長,漢語方言研究室主任,並為《漢語大字典》編委,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廣東省語言學會常務理事兼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會會長,廣東省推廣普通話工作委員會委員,1983年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第五屆委員會委員,同年加入中國語言學會。
1992年詹伯慧教授獲國務院頒發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1992年和1997年他兩度被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評為全國語言文字先進工作者。 1997年暨南大學授予他暨南大學“八五”(1991-1995)期間傑出科研工作者稱號,2001年獲評為暨南大學優秀研究生導師,2002年又被評為暨南大學“十佳先進個人”。
1988年詹伯慧教授被選為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3和1998年又連續兩屆出任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目前他仍擔任一些學術團體的領導職務,如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會長,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理事等。他還是廣東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擔任過第一、第二屆廣東省學位委員會委員。曾兼任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長達十年之久(1991-2000)。
詹伯慧教授從事語言教學與研究40多年,主攻方向是漢語方言學,出版專著20多部,發表論文近200篇。50年代撰有《潮州方言》。1981年出版《現代漢語方言》,其後主編《漢語方言及方言調查》,被國家教委推薦為全國通用教材。90年代出版《珠江三角洲方言調查報告》,獲國家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並分別獲廣東省社科、省高教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1994年出版《粵北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學術著作獎。先後受聘為香港大學、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詹玉湘,男,漢族,1964年11月出生,廣東饒平人,中共黨員,學歷在職研究生。現任廣東省友和集團公司總經理(法人代表)、省工商聯副會長。
1994年至1999年11月被聘任為廣東省友和集團公司深圳公司副總經理、總經理,1999年12月至今,任廣東省友和集團公司總經理(法人代表)。積極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友和集團公司,近兩年銷售營業額3億多元,出口創匯4000多萬美元,現有員工300多人。曾獲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分局頒發“結匯信得過企業證書”。近兩年納稅2000多萬元,捐助社會公益事業1300多萬元,支持省光彩事業及活動328萬元。
為潮汕罕見釋迦迦牟尼佛高3.2米,重10噸。阿彌陀佛、藥師佛各高3米、重8噸。兩位尊者各高約2米、重噸半。大雄寶殿前兩側分別是觀音菩薩殿、地藏菩薩殿、鐘樓、鼓樓
霖田廟
霖田廟
霖田廟
霖田廟位於新豐鎮豐聯丁坑山,廟內祭祀的神靈為“三山國王”。廟內存一古碑,字跡模糊難辨,依稀可識“嘉慶六年歲次辛酉(1801)”,系眾信士捐資修廟之碑。現今規模為近年重建。
詹玉明、詹文陽、詹士營等校長。2004年至現在為詹益尚校長。學校領導成員5人,全日制教師51人,學前教師4人,職工3人。教師中有2人本科生,大專畢業35人,中師畢業21人。小學高級教師36人,小學一級教師12人,小學二級教師4人,未評級1人。學校佔地面積16280平方米,建築面積7669平方米,有200環行跑道,有快樂體育場,有電教室、多媒體室、語音室、實驗室、軟體製作室等,教育設備設施日趨完善。
曾經的老教學樓
曾經的老教學樓
學校的口號是:科研興教,質量立校。辦學宗旨是:辦人民滿意教育,辦群眾滿意學校。培養目標是:全面合格+特長,打造成山區一流學校。
奮鬥史。

文化


文物古迹

新豐窯場
新豐鎮是潮州著名的“九村窯”所在地,史載已有700多年的陶瓷生產歷史,素有饒平陶瓷的發祥地和原發地之稱,更是潮州古瓷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新豐鎮的九村是潮汕平原北部的一個小墟鎮,明清時期這裡是粵東地區的一處重要窯場。這裡坐落有三中、錫坑、洞泉等十幾個村莊,分佈著鄭屋坷、老窯坷、公婁、三斗坑、下坪埔、多年坪、白鴿塘等地方几十個明清古窯址,所燒造瓷器大都運銷到海外。九村在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以前,是饒平縣光德鄉元歌都中饒堡所統的18個鄉村之一,後來,由於這裡的制瓷業擴大發展,才形成一個墟填,人們就通通冠於九村窯瓷器。當地出土的瓷器
九村窯場燒造瓷器的歷史已有600多年,據當地老一輩人的傳說,元末明初,有一姓詹的江西人攜子扶妻逃荒來到這裡,在山坡上搭寮居住,以種植為生。一天夜裡,大雨滂沱,夢見他的老祖宗託言,說這裡四面山坡都埋藏著白銀。天明以後,他站在床前一望,四面山巒都崩下來,露出白白的泥膏,他頓時醒悟起來,這就是老祖宗所說的白銀,於是從家鄉請來好手,開始築窯燒瓷。傳說的那位居士
饒平布馬舞
布馬舞為廣東省內獨有的一種民間舞蹈,流行於饒平縣內北部山區的上饒、饒洋、新豐一帶。相傳是南宋時期江西籍瓷工師傅所授。最初形式是扮演《狀元遊街》,人物形象是狀元,探花、榜眼、進士及其夫人,童子等9騎。后又加進一對武士夫婦。配上本地漢樂八大音鑼鼓以及嗩吶伴奏伴隨著隊形隊形多變的舞蹈動作。
潤豐樓
潤豐樓位於新豐鎮豐聯村委會,該樓建於清道光年間,面積1846平方米,周長152.5米,樓高105.2米,為二層半二進一天井,全樓以黃泥土夯成,外抹貝灰,共有房屋29間,公用井一口,廣場中辟八卦形地埕,樓外建司馬第儒林第,調琴齋,廣業軒。該樓小巧玲瓏,結構緊湊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研價值。
弘法寺
饒平縣新豐鎮溁溪鄉三滴水山的弘法寺,1997年至2000年建。弘法寺位於大山谷之間,該寺坐西北向東南,建築面積約1千平方米。建前後二座,後座前面闊埕兩側各建一座二層樓。殿後約百米遠高處所辟平地,聳一座一座大雄寶殿。殿內主奉三如來,是緬甸白玉刻制的巨像。
霖田廟
霖田廟位於新豐鎮豐聯丁坑山,廟內祭祀的神靈為“三山國王”。廟內存一古碑,字跡模糊難辨,依稀可識“嘉慶六年歲次辛酉(1801年)”,系眾信士捐資修廟之碑。
香泉寺
位於新豐鎮豐聯村后桂山,據說始建於明朝,清嘉慶庚申年(1800年)重修,石門匾尚在。寺左曾有桂山書院,現已廢,餘一石門匾(已斷缺)和一塊古碑,為咸豐庚申年(1860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