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師兌簋,西周晚期器物。通高22.5、口徑19厘米,重4.82公斤。斂口鼓腹,一對獸首雙耳,下有方垂珥,圈足下有三個向外撇的獸面扁足,隆起的蓋上有圈狀捉手,蓋沿下折。蓋上和器腹飾瓦溝紋和雙行重環紋,圈足飾單行重環紋。
元年師兌簋
銘文:隹(唯)元年五月初吉甲寅,王才(在)周,各(格)康廟,即立(位),同中右(仲佑)師兌入門 立 ? (中)廷,王乎(呼)內史尹冊令(命)師兌:疋(胥)師龢父(司左)右走馬、五邑走馬,易女(錫汝)乃且(祖)巾、五黃(衡)、赤舄,兌(拜稽)首,(敢)對(揚)天子不(丕)顯魯休,用乍(作)皇且(祖城)公(簋)。師兌(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
銘文大意:在元年五月初吉甲寅日,
周王到了成周康廟,大家都就位了,“同仲”(人名)帶著師兌入中廷,周王呼內史冊命師兌輔助師龢父,掌管左右走馬和五邑走馬的官職,並賞賜師兌之祖任官時的服飾五黃、赤舄。師兌行了謝禮。冒昧標揚天子的偉大和善美,而作這個簋,由師兌的子孫永遠寶藏。
元年師兌簋與三年師兌簋,均出現周王在康宮(廟)祭祀的信息。康宮在
成周,明見於作冊令
方彝(令彝銘文)。康宮所在可能自
昭王始修后,已逐漸發展為一個極大的宗廟宮殿群區,西周晚期青銅器伊簋記王呼令尹封冊命伊“官司康宮王臣妾、百工” (《 殷周金文集成》4287),康宮內需要眾多的奴僕與工匠為王室服務,亦足見其規模之大。故“康”在成周已近於一個區域名,康以後諸王宗廟因為都建立在此區域內,所以皆在其宮名前加“康”或“康宮” ,是標明其所在地,而並不是因為格外尊崇
康王。如是,則這種稱呼可作為在成周的王室宗廟之特定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