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大閱兵的結果 展開

大閱兵

1986年陳凱歌執導電影

《大閱兵》(原名《國魂》)是廣西電影製片廠出品、陳凱歌執導的劇情片,由孫淳王學圻吳若甫等主演,於1986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某空降兵部隊士兵為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的閱兵式進行嚴格艱辛訓練,並在這一過程中尋找到人生意義的故事。

劇情簡介


導演程凱歌
導演程凱歌
故事發生在新中國成立35周年國慶前夕,解放軍某部正在選拔參加閱兵式的士兵。教員孫放(孫淳飾)的訓練方法嚴厲苛刻,這讓很多新入伍的戰士都感到了壓力。劉國強(關強飾)性格活躍,而且熱心幫助同鄉郝小園(康華飾),對於連長李偉成(王學圻飾)報名參加閱兵很是好奇,不理解閱兵對這個老兵的意義。排長江俊彪(鹿鐳飾)是羅圈腿,在訓練中屢遭批評,嘴快的劉國強便勸他用背包帶綁腿矯正。沒想到一句戲言,江俊彪當了真。在一次集體會上,呂純(吳若甫飾)直言不諱,說出了戰士們的心裡話。每個人都在內心深處追求著閱兵的意義。在40多度高溫下訓練,發高燒的劉國強堅持到了最後,被送進了醫院。李偉成去看他,卻欲言又止。原來他已身患重病,不能參加閱兵。郝小園的母親病逝,孫放跟大家商量,決定讓他回家奔喪,但是沒想到他去而復返。一件件感動的事讓閱兵式不再是簡單的隊列訓練,而成為了他們精神寄託。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備註
王學圻李偉成
孫淳孫放
吳若甫呂純
關強劉國強
康華郝小園
鹿鐳江俊彪

職員表

製作人陳利國
導演陳凱歌
副導演(助理)張若、高力力
編劇高力力
攝影張藝謀、潘立中(副攝影)
配樂趙季平、瞿小松
剪輯周新霞
道具王玉光
美術設計何群
造型設計王立秋、郭京
服裝設計李莉
燈光翚春業
錄音林臨、黃英俠
布景師王玉光(置景)
擬音劉荃業
指揮朱少伯
演奏陝西樂團交響樂隊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大閱兵[1986年陳凱歌執導電影]
大閱兵[1986年陳凱歌執導電影]
李偉成
演員王學圻
閱兵方隊的小隊長,隊中年齡最大的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是個關心戰士、富有人情味的好乾部。他年近35,少有升遷機會,參加閱兵是他最後的提干機會。為了能參加閱兵,他克服了極大困難。然而,為了集體利益,他最終選擇主動退出。
大閱兵[1986年陳凱歌執導電影]
大閱兵[1986年陳凱歌執導電影]
呂純
演員吳若甫
城市兵,高中畢業后,捨棄了大城市的生活,為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來到部隊。有個性,愛思考,觀念與眾不同,因為一門心思等著軍校的錄取通知,對方隊訓練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同時也質疑這種訓練的必要性。
大閱兵[1986年陳凱歌執導電影]
大閱兵[1986年陳凱歌執導電影]
孫放
演員孫淳
閱兵方隊的教員。鐵面無私,毫不留情,堅持方隊利益高於一切。他希望通過嚴酷的訓練把自己在戰爭中得到的慘痛教訓傳達給士兵們。另一方面,他對於戰友兼救命恩人江俊彪充滿了友情,甚至在考核時偏袒戰友,希望江能通過努力達標,但當發現江的確不適合時,毅然忍痛決定讓其離隊。
大閱兵[1986年陳凱歌執導電影]
大閱兵[1986年陳凱歌執導電影]
劉國強
演員關強
來自江南的農村兵,16歲,聰明機靈,能說會道,還有些少年人的虛榮心。為了討好未來的老丈人,他積極參加方隊,但身體和心理上一時承受不住高強度的訓練,開了小差。經過在方隊的磨練,他慢慢變得成熟了。
大閱兵[1986年陳凱歌執導電影]
大閱兵[1986年陳凱歌執導電影]
郝小園
演員康華
來自河北的農村兵,劉國強的朋友。老實憨厚,因為說話結巴,所以不到非說的時候就不說話。在訓練中,他需要克服比別人更多的困難,但他堅持了下來。然而,母親去世的噩耗讓他面臨兩難的抉擇。
大閱兵[1986年陳凱歌執導電影]
大閱兵[1986年陳凱歌執導電影]
江俊彪
演員鹿鐳
排長,農村兵。樸實、憨厚、忠誠,沒見過什麼世面,有點愚鈍。和孫放一起打過仗。極度渴望到北京參加閱兵,為了能留在閱兵方隊,為了能讓方隊整齊劃一,他可以不惜任何代價和自我犧牲,以至於聽信了劉國強的戲言,拿背包帶捆自己的羅圈腿。

幕後花絮


• 影片拍攝時,中國解放軍的軍裝是翠綠色,顏色飽和度比較剌眼,不沉穩,所以,出於影像效果的考慮,攝製組到3501被服廠把片中需要用的幾百套軍裝重新做了一遍,顏色選用了橄欖綠。
• 該片編劇高力力本身是空軍創作組的成員,其父又是空軍政委,所以該片在拍攝時得到了空軍的大力支持。

獲獎紀錄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
1987年 第11屆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大閱兵》
義大利都靈青年國際電影節電影節大獎《大閱兵》
1988年 第17屆荷蘭鹿特丹電影節“未來電影導演”獎陳凱歌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陳凱歌、何群、張藝謀等廣西電影製片廠青年攝製組成員,在《黃土地》之後還希望再合作一次,並且積極尋找拍攝題材。這時,他們在電視上看了國慶閱兵式,那種集體的行動和動作中傳達出來的氣勢令他們感到強烈震撼。何群等人認為他們之前創作的作品形式大於內容,無論是《黃土地》還是《一個和八個》在題材方面並沒有過多突破,而“閱兵”這種充滿儀式感的題材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最終決定拍攝《大閱兵》。
創作理念
在拍攝該片前,陳凱歌一直在思索,究竟什麼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中華民族二三百年來歷史進程緩慢的原因。他認為,總是強調中華民族勇敢勤勞、善於進取的一面,只會加重人們的惰性,令中國人更深地被歷史所束縛。基於這樣的認識,他在創作中更關注對特定社會形態中人的觀照。這一創作思想的轉變初步體現在《大閱兵》中。他不贊成籠統的所謂集體主義精神,閱兵訓練要求消滅個性,這在哪個國家都是一樣的,但中國當時恰恰處於一個需要發展個性的年代。他希望能在影片中表現中每個士兵都是有個性的,他們為祖國而戰,為人民而戰,也是為自身的信念而戰。

製作發行


上映時間上映國家
1986年中國
1987年10月義大利(都靈國際青年電影節)
1988年3月15日美國(紐約新導演和新電影節)
1990年6月15日荷蘭 

影片評價


這是一部帶有批評眼光審視軍隊訓練中存在的非合理性因素的尖銳作品。人宛如機器那樣,按照號令行協,影片對這種異常現象提出了質疑。該片沒有炫耀或片面描寫軍隊在威風凜凜的機械化閱兵式中的威嚴,而是隱秘地表露出那些對訓練持疑問態度的士兵們不穩定的想法,流露出的想法乍一看似乎是單純的,可事實上卻浮現出作者滿懷強烈不滿,批判地審視著社會主義社會中人的單一化傾向的身影。(日本影評人佐藤忠男評)
該片在影像處理上維持了《黃土地》的鮮明風格,具有開闊的視野,強烈的色彩,宏大的構圖。影片同樣具有較強的政治傾向,這次是對準了民族精神和團隊主義。陳凱歌試圖通過軍訓來表達他對中華民族的個人主義和集體精神之間的聯繫,然而影片過於主觀性和寓意性,造成了人物的模式化和造型化傾向。他所表達的民族精神淹沒在軍哨和口令聲中,而整齊劃一的方隊和單獨的個體世界也成為他精神的晦澀象徵符號。(搜狐娛樂評)
該片形式嚴整、氣勢宏大,對每個人物的塑造極為“造型化”,對戰士們為了達到集體的統一目標,為了軍人的榮譽,甘心自我犧牲的精神做了較好的烘托。陳凱歌長於思辨的特點在這部電影中得到進一步體現,該片延續了《黃土地》里成功運用的象徵手法,通過呂純、郝小園等硬漢軍人形象,探討民族精神里團隊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相互關係,可謂對民族精神中的集體主義特徵做了一次全新闡釋。影片最後的閱兵場面,似乎是陳凱歌電影對民族精神的別樣註解。(《軍營文化天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