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倫

明代官吏

周倫(1463年—1542年),字伯明,晚號貞翁,江蘇崑山人。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授新安知縣,擢大理寺少卿,官至南京刑部尚書。卒,謚康僖。倫著有《貞翁凈稿》、《西台紀聞》、《醫略》等。後人贊曰:中官不私,君嘉其德。飛蝗不災,明戴其德。

目錄

正文


周倫像
周倫像
明朝嘉靖年間,崑山來了個知縣楊廷楨,這是個貪贓枉法、吃死人不吐骨頭的傢伙。楊廷楨來崑山做知縣,是為了“千里做官只為財”這一目的,他到了崑山以後,與一些地痞流氓串通一氣,專門榨取民財、搜刮民脂民膏,折騰得崑山沒有一天安寧。
當時,陸家浜人周倫正好在宮廷里做刑部尚書。他聞知楊廷楨的所作所為後,像家鄉的老百姓一樣感到非常的氣憤。周倫一直想有朝一日會一會那個昏官楊廷楨,當面教訓他一番,讓他不得放肆,只是周倫一直公務繁忙,找不到這樣的機會。這一年,周倫的老婆不幸亡故,在他把老婆的靈柩送回陸家浜、埋於祖上墳地的時候,聽說楊廷楨正在大張旗鼓地為自己的四十大壽作準備。衙門裡的人放出風來了,說楊知縣為民造福是崑山歷史上少有的好官,他的大壽是崑山的大喜事,大家要好好慶賀慶賀。老百姓都知道這個“慶賀”的意思,其實就是藉機斂財、再一次大撈一筆。
楊知縣把自己的四十大壽搞得轟轟烈烈。距離大壽還有半個月,連鄉下的孩子都知道城裡的縣太爺要做壽了,大家都要給縣太爺送禮去。這跟低調的周倫正好相反。周倫在村邊的祖墳上埋了妻子,他的事情只有同村的幾個鄉鄰知道。周倫讓鄉鄰為他保密,不要驚動地方上的官吏和百姓。周倫的行動說明了他才是一個真正的好官。鄉鄰們都敬重周倫,信任周倫,大家前來幫助周倫料理他老婆的後事,也前來陪伴周倫以解除他心裡的孤苦。在跟周倫互相交談的時候,大家把對楊知縣的不滿全部傾訴了出來。不少人對周倫說,一些當差的已經上門通知過了,要大家給知縣準備錢物。可是,因為天災人禍,老百姓已經連續幾年沒有什麼收成了。現在被逼著給知縣送禮,這不是要把人往死里推嗎?大家東家長、西家短的說了很多事情,說有的人家為了籌錢要把兒女賣掉,還有的人家為給楊知縣準備錢物已經傾家蕩產了。周倫聽到這裡,氣得直拍桌子。他激動地對鄉鄰們說:“大家不要給那個昏官準備壽禮了,千萬不要給那個昏官準備壽禮了。大家聽我的,看我的,讓我把那個昏官整下去。”周倫又如此這般地說了一陣,大家的臉上才有了一些欣慰的笑容。
一晃半個月過去了。到了楊知縣四十大壽那天,通往縣衙的路上到處都是前去送壽禮的人。周倫帶著幾個鄉鄰走在人群里,一起往縣衙去。不過,其他的人大多背著錢袋,也有一些抬著那些底子用大紅油漆塗抹、字兒用金粉書寫的牌匾。只有周倫他們抬著一塊並不起眼的、黑乎乎的石碑,顯得非常特別。鄉鄰們看看旁人,看看自己,心裡有點慌亂。周倫見大家有點不放心,走了幾步,就停下來安慰大家幾句。周倫說:“大家不要緊張,不要怕。這事有我在,他楊廷楨是不敢放肆的。”
到了縣衙,上了公堂,就看見公案的旁邊堆著錢袋子,靠牆的地方則擺放著各種官匾。那些官匾都是選用上等的木材做的,有榆木、楠木、樟木、柏木、柞木、核桃木等等,官匾大多為長方形,上邊配有兩個銅製的雕花式的掛耳,掛耳做工精細,式樣美觀大方。匾文又多為正楷字體,遒勁有力,寫著“公正廉明”、“明鏡高懸”、“明察秋毫”、“愛民如子,執法如山”、“克己奉公”、“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等大話。周倫一身粗布衣服,袖管等地方還打著補丁,根本看不出是一個朝廷里的大官。他和幾個鄉鄰抬著石碑,把石碑擺放在那些匾額前面比較顯眼的地方。果然,在他們還沒有鬆開手的時候,那個正伸手從官差手裡接過一袋錢的楊知縣就發現了周倫他們。他放下錢袋,走到周倫面前,疑惑地望著那塊石碑,嘴裡喃喃自語地念道:“天高三尺,天高三尺,這是什麼意思?”
周倫笑了笑,對楊廷楨說:“老百姓都知道,你楊知縣來我們崑山兩年,颳了兩年的地皮,地皮被刮低了三尺,現在站在崑山的土地上,抬頭看天,天已經高出了三尺……”周倫還想說下去,知縣旁邊的官差就把他打斷了。官差說:“今天是縣老爺的大壽,休得在縣老爺爺面前血口噴人!”
不過,楊廷楨的反應跟他身邊的官差不同。他沒有被激怒,臉上還掛著奸笑。楊廷楨笑著制止了那個官差。他對周倫說:“本老爺今天高興,不跟小人計較。天高三尺也好,地低三尺也好,都沒有關係。橫豎你也給老爺送了壽禮,這就好,這就好。只是,我實在弄不明白,你怎麼不送塊木匾而送了塊石碑呢?”
周倫嘆了口氣,不緊不慢地說:“我也想送木匾,甚至還想送銅錢,可是,我一貧如洗,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可送,只有這石碑了。”周倫說他是一個生意人,在異鄉做生意,因為被人騙了錢財,落得個傾家蕩產。幾十年的辛辛苦苦換來了了這樣的結果,他痛苦得一夜之間白了頭髮,而他老婆更是想不通,氣急攻心一下子就撒手離開了人間。後來,在一些街坊鄰居的接濟、幫助下,他好不容易把老婆的靈柩運了回來,埋在了祖墳上。在把老婆埋葬了以後,他就聽到別人傳過來的口信,說是要給縣太爺送壽禮。因為自己已經是兩手空空,只在墓地邊上剩下一塊沒有用掉的石碑,於是,他就讓石匠在石碑上刻了幾個字,今日抬過來送給老爺,算是表示自己的一番心意……
在周倫講到“墓碑”這樣的話的時候,楊廷楨的臉上一陣紅,一陣白,他終於忍不住發作了起來。“你竟然把這樣的碑拿來送我!你竟然用這樣惡毒的手段來咒罵我!你竟然……”楊廷楨耍起了縣太爺的威風,他走回到公案前,抓起驚堂木狠狠地拍了一下,指著周倫大聲吼叫道:“來人,把他拿下來!”大堂上的官差聽見楊知縣的吼叫便立即圍攏了過來,張牙舞爪地就要把周倫往地上按。就在這時,跟周倫一起過來的鄉鄰早已經團團圍住了周倫,把他保護在一群人的裡面。一個鄉鄰從背著的布包里取出周倫的官服,抖開來,在周倫的胸前比試了一下,對楊廷楨說:“你們看看清楚,他可是刑部尚書周大人!”
剛才還像狼狗一樣要撲向周倫的官差立即被震懾住了。他們顧不上還愣在一邊的楊廷楨,嚇得一個個跪倒在地全身顫抖著叫饒起來:“大人饒命!大人饒命!大人饒了我們吧!”而剛才還氣焰囂張的楊廷楨也已經被嚇得臉色慘白,像是個死人一樣。楊廷楨獃獃地站在那裡,眼睛發花,頭腦發暈,覺得自己像是在做夢。他的身體開始搖晃,開始顫慄,他有點站不住了。他伸出手去,努力扶住公案,可雙手抖動得怎麼也沒法扶住桌子,他便一下子栽倒在地上。幾個鄉鄰護著周倫到屏風後面換上官服,戴上官帽,然後重新來到大堂之上。周倫坐在公案前,坐在楊廷楨平日里坐的那個太師椅上,拍起驚堂木,開始審訊起這個作惡多端的貪官了,把這個知縣的祝壽改成了一場審案了。
後來,周倫查實了崑山知縣楊廷楨確實是一個罪大惡極的壞傢伙,查明了他勾結地痞流氓所犯下的好幾樁命案,然後處決了楊廷楨和那幾個地痞流氓,為崑山的老百姓除了大害。周倫送碑等事情後來就在陸家、崑山等地口口相傳流傳了下來。至今,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還能夠娓娓道來那些從他們祖輩那裡聽來的周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