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城

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街道

紡織城街道辦事處轄區統稱紡織城,位於古城西安東郊灞橋區,距西安市中心12公里。紡織城街道地處西安城東,位於白鹿塬下,滻河之濱,介於繞城高速和東三環之間,西、南與紅旗街道相鄰。西安地鐵1號線、6號線穿紡織城而過。

截至2020年11月1日,紡織城常住人口為114537人。

歷史沿革


紡織城古稱郭家灘,清代為沙谷堆社駐地。建國前,這裡溝壑縱橫,雜草叢生。建國后,1953年,國家批准在此籌建棉紡基地,先後建起國棉三、四、五、六廠、西北第一印染廠等,逐步形成以輕紡工業為主的工業基地。1955年元月,劃歸西安市灞橋區管轄。1955年5月鄉划調整,改為第九鄉(駐郭家灘)。1956年,鄉划調整,設郭家灘(街道)辦事處。1958年公社化,併入紅旗公社,1960年4月大辦城市公社,成為紡織城公社的分社。1961年4月調整公社規模,建立紡織城人民公社。1965年10月,劃歸新城區管轄。1978年改名紡織城街道辦事處。1980年復歸灞橋區。 紡織城街道辦事處共轄25488戶,86929人(其中男43758人,女43171人),其中少數民族1334人。 轄區內有紡正街、紡西街等18條街、路。8路、11路、105路、230路、241路、242路、508路、511路、715路、907路公共汽車和一條鐵路專用線貫通城區,108國道、312國道穿境而過。城區有紡織城郵政局、紡織城電話分局,通訊網路連接國內外各地。 有中小學校21所(其中區屬中學2所,廠辦中學8所,區屬小學1所,廠辦小學10所),設489個班,教師2470人,在校學生21686人。 1993年有中西醫院和廠辦職工醫院及各類診所、衛生院15個,567張病床,醫護人員785人。 有電影院和各廠影劇院11個,廠俱樂部10個,工作人員400人。1958年創建的紡織城工人文化宮,內有影劇院、圖書、科技、象棋、美術、歌舞廳、兒童活動室、航空車、電火車、籃球場、溜冰場等設施,有工作人員20人,系當地職工群眾主要文體活動場所之一。1993年有百人以上的商場、店4個,百人以下的10個,有旅館、招待所10所,飯館5個。照相館3個、職工澡堂10個,主要分佈在紡正街、紡南路,職工總數600人。街道企業發展迅速。從1971年開始,由家屬、居民、社青組辦各類來料加工、服務性社辦企業遍地開花。1993年有各類廠、店、社60餘家,佔地總面積1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職工500餘人。主要有機械修理、冶鍊鑄造、化工電子、印染織帶、捻線等,產品遍銷全國十幾個省、市、區。1980年,灞橋區人民政府駐紡織城后,進一步加快了各方面的建設工作,紡織城已成為灞橋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行政區劃


紡織城城市路網密布。咸寧路、長樂路和正在修建的韓紡路將紡織城與市區相連接;紡北路、紡正街、紡一至紡九路等縱橫交錯,呈現出紡織城四縱十橫的路網格局。10餘條公交線路鋪設密集,西安地鐵1號線和正在規劃中的6號線直達紡織城,規劃的地鐵六號線將穿紡織城中心而過。街道下轄11個社區,1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0萬餘人,轄區有西北電力建設第四工程公司、西紡集團、五環集團、陝西省紡織科研所、醫學院二附院等大中型企業,企事業單80餘家,商業門店2000餘個。東、北與席王街道接壤。轄向陽、六棉、五環、四棉、三棉、一印、紡醫、向民、紡星、電建、棗園劉等11個社區居委會,棗園蘇1個村委會。

行政沿革

民國屬水溝鄉,1954年建陝西大型紡織工業基地,1955年划入西安市,成立灞橋區第九鄉,1956年改為郭家灘街道,1958年改名紅旗公社,1960年改為紡織城公社,1978年改街道。1996年,面積5平方千米,人口8.5萬人,其中城市人口8.3萬人,轄向陽坊、向民坊、新聯村、半坡村、堡子村、丁王村、聯盟村、郭家灘、新寺、紡建東坊10個居委會,紅旗水泥製品廠、省延河機械廠、國棉三廠、國棉四廠、國棉五廠、國棉六廠、西北一印染廠、省紡織科研所、省紡織職工醫院、紡織城工人俱樂部、西安液壓件廠、紡織城商場、西北電建四公司、市五十五中學、西北地質勘探公司測繪隊、西安電力機械廠、市預製廠、紡織城飲食公司、半坡博物館、市食品加工廠、市話三九局、化工設備廠、市牛奶廠、紡織城煤炭經營處、冶金機修廠、區政府、西安混凝土預製廠、西安延河化工廠28個家委會及棗園劉、棗園蘇2個行政村。 2002年,轄向陽、六棉、五環、四棉、三棉、一印、紡醫、向民、紡星、電建等10個社區,棗園蘇、棗園劉2個行政村。后棗園劉改為社區。

人口數據


根據灞橋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紡織城常住人口為114537人。

社會


紡織城商貿業發展繁榮。海航大華國際廣場、美晟國際A期等重點項目的建設,將極大帶動紡織城地區商貿業的發展,推動堡子村商圈的建設;商場和超市星羅棋布,客又多、萬興購物廣場等10餘家大中型購物中心,支撐地區群眾日常消費;娛樂休閑場所齊備,各類餐飲業滿足不同消費者需求。
紡織城醫療機構完善,有空軍軍醫大學(四醫大)附屬唐都醫院、西安醫學院二附院、灞橋區中醫醫院和各大企業的職工醫院,轄區各社區、村都配備了醫療所(室)。
紡織城基礎教育實力雄厚,有紡織城小學、東城一小、東城二小、東城一中(四棉中學)、西安鐵一中濱河學校五環中學西安市第五十五中學等10所中小學,幼兒園及各類民辦培訓機構20餘家。
紡織城地區是備受陝西省、西安市高度關注的老工業基地綜合改造區,自2010年來,紡織城街道緊扣建設西安國際化大都市—東部新城總目標,按照打造商貿宜居新街、建設和諧紡織新城發展定位,堅持以紡織城核心區改造為契機,努力將紡織城建設成為基礎設施完善、經濟結構合理、生態環境良好、社會文明進步,綜合服務功能齊全的新型城區。

紡織城地區

含義
廣義上的紡織城地區即西安城東近郊地區,包括紡織城、席王等街道辦所轄地區,是城東經濟的中心。
紡織城地區曾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紡織業所帶來的繁榮被人稱作“小香港”
186億打造紡織城——紡織城復興計劃
據了解,紡織城的復興共策劃包裝了32個項目,總投資達186億元,建立紡織城綜合發展區。前期已開工項目五個,總投資25.35億元。此次開工的紡織城綜合發展區承接工業園標準廠房小區、灞橋濱河生態公園、西安公路樞紐紡織城客運站、紡織城教育資源整合三棉學校等11個項目,總投資57.7億元。涵蓋基礎設施、工業、生態、地產、商貿物流、民生等方面,其中億元以上項目有八個。
隨著這些項目的陸續實施,將在滻灞河沿岸、東三環、堡子村、新寺十字、白鹿塬、洪慶等地區形成幾個新的產業發展板塊,在西安的東部形成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圈,從而實現西安城市東擴,推動西安東部新城的迅速崛起。
產業轉型“多業並舉”
紡織城的復興將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換代來促進紡織城地區的產業轉型,實現紡織城地區的綜合改造、綜合發展。紡織城地區的復興,這是一項綜合工程,最終達到促進紡織城地區職工的充分就業。
紡織城曾以紡織行業的鼎盛而聞名,而今後的紡織城地區將改造成高新技術、物流、商貿、地產、旅遊多業並舉的產業格局。如正在建設的洪慶高科技工業園,就是紡織城企業外遷承接工業園,將以紡織服裝、航天科技、新型材料、裝備製造、現代服務等產業為主導;東三環、堡子村、新寺十字商貿運輸圈;滻灞河沿岸的親水型高尚住宅景觀區;滻灞兩河綠水游、灞橋環線游、白鹿塬都市觀光生活體驗游等都市假日旅遊項目等。
隨著廣運潭世界園藝博覽會、歐亞論壇永久性會址等項目的建成,西安鐵路集裝箱貨運中心站、地鐵一號線、火車東客站、紡織城客運站等項目的實施,灞橋區的區位、空間、交通等后發優勢日益顯現,成為引人矚目的發展區域。水韻灞橋,紫氣東來,一座現代化的新城將會呈現在世人面前。
“小香港”紡織城
紡織廠老廠區
紡織廠老廠區
從1952年調研、1953年國棉三廠籌建到1961年西北第一印染廠以及國棉六廠建成,近十年時間在西安市東郊、白鹿塬東北角,紡織城扎入了西安。幾十年來,紡織城像一個“小社會”,這裡的人時尚卻又守舊、勤奮卻又悠閑。很多年前這裡曾經被稱作“小香港”,如今滿目陳舊的廠房、老式的建築。
堡子村轉盤可以算是紡織城的大門,在轉盤東邊路口的交通指示牌上大大地標誌著一個路口朝向西藍高速,一個路口朝向紡織城,一個路口朝向西安。家住紡織城的小張時常向朋友這樣介紹紡織城:“打開西安市地圖,少向東畫10厘米,地圖上就沒有紡織城了。”紡織城的命名來源於建設在坡面上由北向南一字排開的一座印染廠和四座紡織廠,上世紀50年代蘇式建築在這裡隨處可見。
1965年,18歲的胡麗芬進入國棉三廠成為了一名讓人羨慕的紡織女工。“以前紡織廠效益好,一直到80年代初工資都是60多元,其他廠的工人才能拿40多元。七八十年代沒個體戶,整個紡織城的工人算是比較富裕的了。許多人都叫紡織城‘小香港’”。
如今走在紡織城最主要的道路紡正街上,如果不是周圍穿著時尚的人群,偶爾駛過的車輛,你甚至會覺得回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看看西安其他地方,十多年的改變你早已不能回憶從前的模樣”。生活在紡織城30多年的老孫對紡織城的沒落充滿了無奈,他期待著紡織城的改變。
紡織城的“名片”
紡織城32平方公里,有16萬人在這裡生活。有些事物,在他們的心裡根深蒂固,無法抹去。
紡正街整個紡織城最重要的道路,周圍隨處可見老式建築,路旁鮮有的商鋪和娛樂場所構成了紡織城的商業街。
堡子村轉盤轉盤是紡織城與西安的分水嶺。轉盤以西,道路寬闊,高層建築、鮮亮的商鋪,無一不透出都市的靚麗;轉盤以東,灰色的主基調,灰白的廠區院牆、老式的樓群、狹窄的馬路,太多景象似乎還停留在昨天。大坡是每個紡織城人的共同記憶,每個十字的西邊路口總接著大坡。廠房在坡下,生活區在坡上。紡織城人每天重複著上坡與下坡。
紡織城商場1957年7月開業,地處紡織城正街,佔地42畝,設五交化、皮鞋、副食3個公司,5個經營部,56個營業組,經營五金交電、針紡織品、日用百貨、精製傢具、化妝用品等12大類,3萬餘種商品。
文化宮建於1953年的紡織城工人文化宮。計劃經濟時期,眾多的工人文化成為了工人們休息、娛樂的中心場所。如今當市區的人們已經漸漸遺忘工人文化宮的時候,在紡織城,文化宮的作用卻仍舊存在。
一間樓1927年營業,最初在南院門五味什字,叫“德福潤”。1932年遷廣濟街,三年後遷鐘樓西北角,因租用店面一間而得名。“西安事變”期間楊虎城將軍曾用羊肉泡饃宴請周恩來、葉劍英、秦邦憲、呂正操等中共領導,席間得到“味道好、有特色”的交口稱讚。1960年,因紡織城的繁榮富裕,已為國營飯店的“一間樓”受命遷到紡織城。由於舊城改造,一間樓於2013年拆除。
紗女曾經在資本主義社會是對紡織女工的一種歧視稱呼。在紡織城,紗女卻是勤勞、樸實的代名詞。每一個紡織企業70%的工人都是女性,她們年輕漂亮的時候為紡織行業做著貢獻,當她們兩鬢斑白時,子女早已接過她們手中的紗錠。
摩的在西安市很多地方都會有摩的,可紡織城的摩的可以算是最先進的,有暖風、可以倒車,從背後看和小型麵包車一模一樣。它也僅僅是比汽車少個輪子而已。
進城“進城”這個詞讓人覺得像是鄉村電影。紡織城人喜歡把去市中心叫做“進城”。他們對市區有著特殊的情感。紡織城的沒落和東邊的麥田,讓這裡的人們似乎覺得自己不再是城市人。
11路11路公交車對於紡織城人來說像是第三個家。11路公交車讓他們覺得和城市還有著這麼一絲聯繫。林河春天、南門外碩長的隊伍和擁擠的車廂載著紡織城人對城市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