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高等院校

同徠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全國高等院校最早以學院建製成立的環境教育和科研學術機構環境教育和科研學術機構。設置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和市政工程(給水排水專業)三個二級學科專業,均具有從學士、碩士、博士到博士后流動站的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體系。研究領域包括環境污染控制工程、環境規劃與管理、水資源與城市給水排水工程、環境化學和環境生物學等。截止至2006年9月,該院共有博士生導師34人,碩士生導師59人(含博導),學院教授42人(其中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人),副教授40人(其中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4人)。

學院與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英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及港台地區建立了廣泛的科技合作和學術交流。主持了“水環境國際研討會”、“國際水污染控制及水處理技術”、“中日水處理技術研討會”、“海峽兩岸環保學術研討會”、“中德合作污泥處理與處置技術研討會”、“中國-瑞士固體廢物管理與技術研討會”、第五屆中國-日本城市環境研討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未來領導人研修班”等國際學術會議和雙向交流活動。

國際合作中法研究生班每年輸送10多名學生到法國巴黎高科理工大學學習,學生獲得同濟大學工學和巴黎高科理工大學理學雙碩士學位。2006年,聯合國學院面向亞太地區招收首屆碩士研究生。

獲得榮譽


五十多年來,學院已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環境保護和給水排水領域高級專業人才,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國際合作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形成了“校內優勢”、“國內領先”和“國際知名”的學科地位。
近年來,學院相關課題組主持和參與了大量國家及部委重大科研項目,已完成“863”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15項,主持和參加的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三項,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二等獎一項,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一項,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一項,其他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多項。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歷史沿革


(1907年德文醫學堂創立,學堂設在白克路(今鳳陽路)。次年,校名改為同濟德文醫學堂,意蘊合作共濟。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學堂,1927年正式定名為國立同濟大學。)
1951年,私立大廈大學、光華大學的土木工程系合併到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調整後土木工程系分結構、公路、水利、市政四個專業組。市政組開設給水工程、排水工程課程,在全國首批設立給水排水方向。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后,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最大、專業最全的工科大學。交通大學、聖約翰大學等上海地區的土木、建築、測量等系併入同濟大學,新建的上下水道系由著名市政工程專家楊欽教授任系主任,謝光華教授任副系主任,設置上下水道專業,是給排水專業的前身。
1953年,上下水道專業的28名學生作為第一屆本科生畢業,成為國內首批上下水道專門人才。上下水道系重組,更名為衛生工程系。
1954年,上下水道專業更名為給水排水專業。從1954年起,給水排水專業每年招收本科生均在60人以上,多數年份招生人數超過90人。
1956年,給水排水專業開始招收本科函授生。
1957年,衛生工程系併入城市建設系,同年,給水排水專業招收研究生。
1958年,聘請蘇聯專家阿普基卡里夫教授(列寧格勒建工學院)來講學,培養教師和研究生,並幫助給水排水實驗室工作。
1959年,同濟大學給水排水教研室主編的全國首批統編教材《給水工程》和《排水工程》出版,在全國高校中使用。同年成立給水排水研究室。
1960年,增設工業用水與廢水研究室,首次把水污染控制和水環境保護列入大學教學系列。
1963年,重新調整城市建築系,設給水排水、城市建設和工程測量三個專業。給水排水專業經過10年創業,得到穩步發展,給水排水研究室教師從創業初期的10人增至27人。
1965年,形成被譽為“四大教授、八大講師”的科學研究骨幹隊伍。四大教授為楊欽、謝光華、胡家駿和李善道,八大講師為嚴煦世、孫立成、高廷耀、陳霖慶、錢維生、許建華、吳禎東和胡斌。
1972年,給水排水專業與暖氣通風專業合併成立水暖工程系。
1978年成立環境治理組,高廷耀任組長,把環境保護與治理提到教學日程中。
1979年,水暖工程系更名為熱能與環境工程系,增設環境工程專業。同年,從給水排水專業中抽調學生開設環境工程專業試點班。
1980年,環境工程專業正式招收本科生。
1981年,熱能學科部分劃歸機械系,單獨成立環境工程系,成立給水工程和廢水工程兩個教研室,設有給水排水和環境工程兩個專業。給水排水專業(研究生專業名稱為市政工程專業)和環境工程專業雙獲第一批碩士學位點資格。楊欽教授為全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市政工程專業獲第一批博士學位點資格,第一批碩士研究生被授予碩士學位。同時,從校內外引進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治理、環境影響規劃與評價、雜訊污染防治等人才。
1983年,招收市政工程專業第一批博士生。
1984年,環境工程專業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學院建成環境實驗大樓,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
1985年,市政工程專業和環境工程專業被批准建立首批博士后流動站。同年,成立同濟水處理技術開發中心和國家環保局同濟大學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
1986年,成立國家環保局同濟大學環境保護技術幹部培訓中心。
1988年,在國家環保局建議下,經校務會討論同意成立環境工程學院。
1989年,經國家計委批准,環境工程學院與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聯合建立“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
1995年,經國家計委批准,建立“城市污染控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6年,原上海城市建設學院環境工程系併入環境工程學院。同年上海同濟規劃建築設計研究總院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院成立。
1998年,學院更名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1999年,建立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徠2000年,獲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環境工程被評為上海市重點建設學科。
2001年,環境工程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
2002年,為加強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同濟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
2003年,教育部批准立項成立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環境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正式運行,成為國內首批實現本科生環境科技創新培養普及化的高校。
2004年,學校批准成立了市政工程系、環境工程系和環境科學系,同年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通過專家論證。
200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揭牌。
2006年,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通過教育部驗收。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