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改其樂

漢語成語

不改其樂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讀作bù gǎi qí lè,出自《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出不改其樂。”

不改變自有的快樂。指處於困苦的境況仍然很快樂。

在句子中作謂語;指為人處世。

釋義


不改變自有的快樂。指處於困苦的境況仍然很快樂。

出處


《論語·雍也》:“一簞食,一飄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擾,回出不改其樂。”

成語故事


東晉的戴逵從小聰慧過人,對繪畫和雕塑很有造詣。
有一次,會稽靈寶寺請戴逵刻一尊一丈六尺高的無量壽佛佛像。佛像刻成了,圍觀者都稱妙,可戴逵左看右看,總是不滿意。怕別人不好意思提意見,戴逵就躲到屏風之後,聽取參觀者的評論、意見,然後進行修改,這樣反覆多次,三年後才完成。由於戴逵在佛像中溶入了中國人的形像,晉朝的佛像藝術自此別開生面。
不改其樂
不改其樂
戴逵淡泊名利,一生隱居不願出來為官,而他哥哥則想著建立領兵拒敵的功業。太傅謝安對他哥哥說:“你們兄弟倆人的志向和事業為什麼相差那麼遠呢?”他哥哥說:“因為我忍受不了那份清苦,而家弟也改變不了他的樂趣。”

典故


不改變自有的快樂。形容人遇事樂觀。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世說新語.棲逸》:“謝太傅曰:‘卿兄弟志業何其太殊?’戴曰:‘下官不堪其憂,家弟不改其樂。’”唐.韓愈《與崔群書》:“足下之賢,雖在窮約,猶能不改其樂。”元.馬致遠薦福碑》二折:“雖然我住破窯,使破瓢,我猶自不改其樂。”

用法搭配


運用

作謂語;指為人處世

例句

(孔子)稱讚顏回吃喝不夠,‘~’。朱自清《論吃飯》
人不堪其擾,回出不改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