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鳳元
邁克爾·夏舜霆
譚鳳元,男,單弦八角鼓演員。本名譚文祥,字仲麟,北京人,旗籍蒙古族。出身於八角鼓票友之家,父親寶良(寶壽田)後來下海,取藝名寶全,立堂號“福雅堂”,承應堂會演出。
誕辰: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乙未)
逝世:1966年,農曆丙午年
譚文祥七歲起即隨父學習彈唱,並得同行叔伯教誨,學過岔曲、單弦牌子曲、京韻大鼓、聯珠快書、硬書等多種形式的演唱,十六歲與大哥譚文成(譚伯儒)一起到群俗訪雅票房走票,兄彈弟唱,邊唱邊學。由於家境窘迫,二十二歲時作為金小山(曉珊)帶教的師弟,拜在八角鼓藝人程久齋門下,依“鳳”字排輩,取藝名譚鳳元,走堂會或做“家檔子”,演唱岔曲、單弦牌子曲和京韻大鼓,間或唱《打麵缸》等拆唱八角鼓的小戲,有時也到青雲閣、第一樓、勸業場等商場的雜耍園子演出。三十一歲時自立“鳳雲堂”堂號,承應喜慶堂會。三十二歲時拜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為師,學唱石韻並深造京韻大鼓,曾以所擅長的《華容道》、《戰長沙》等京韻大鼓曲目者稱一時,曾灌有《鬧江州》等唱片。民國二十七年(1938)以後,主要演唱單弦牌子曲,飲譽京津一帶。
譚鳳元善於學習,勤於鑽研,會唱的單弦牌子曲段子很多。他所唱的節目,除了隨緣樂首創的幾段外,也唱德壽山的《水莽草》、《杜小雷》、《續黃粱》、《馬介甫》,全月如的《錢秀才》、《雙搖會》等名段,還唱一部分業餘愛好者為他編寫的唱段。
譚鳳元演唱單弦牌子曲,力度強,韻味厚,尤其是唱難度較高的〔石韻〕、〔硬書〕、〔黃鸝調〕等曲牌獨具精到之處,世稱其藝術“三絕”。在演唱中特別注重掌握四聲、氣口、前音、低音等基本技巧。他曾說過:“按字行腔八角鼓,不飄不倒講四聲。”還編了一首岔曲《四聲贊》:“聲分低昂,字有陰陽。四聲講透,才能夠歌喉嘹亮。首先是陰平平直,不低也不揚。(過板)陽平聲高韻清爽,上聲迂迴要加強,那去聲(卧牛)聲要下墜,悠揚遠放,這才顯示了單弦大鼓,意味深長。”他還編過不少歌訣,如:“單弦切忌腦後音,口型聲音笑死人,唱出前音顯功夫,悠揚婉轉好丰神”,“從低往上翻,翻到九層天,凈高不能寬,高了也枉然。有高沒有低,張嘴不出氣。低音沒有勁,等於白費力”等等,對單弦牌子曲演唱經驗進行概括和總結。由於他的單弦牌子曲演唱自成風格,被世人稱為“譚派”。
1949年後,譚鳳元積極參加了曲藝改革工作。1952年他參加北京市曲藝一團,任副團長。滿族學者溥叔明很欣賞譚鳳元的演唱,專為他寫了《孔雀東南飛》、《打漁殺家》、《花木蘭》等新詞,他為之精心創腔,都成為自己的保留曲目,並留有錄音。他曾將毛澤東詩《長征》譜成一首“脆岔曲”演唱。1958 年,他與張喜林合作創作並由他演唱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熱情歌頌了新中國。在單弦牌子曲音樂方面,為適應新時代聽眾的需要,進行了多種改革。一邊改造舊腔,一邊從姊妹曲種吸收有用的唱腔,如從京韻大鼓中吸收了“起泛兒”的唱法,從聯珠快書中借鑒了“疙瘩腔”的唱法。
譚鳳元還努力為北京市曲藝團培養新一代單弦牌子曲演員。他親自編寫教材,授課和輔導,並向學員推廣新曲目。在他主持的曲藝訓練班中,培養出張蘊華等一些新秀。1965年,譚鳳元將他的藝術經驗,總結寫成《單弦表演藝術》一文,由金受申記錄整理,1982年被收入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的《單弦藝術經驗談》一書。
譚鳳元的弟子有石連城、張玉林、劉寶光、關玉璞、趙玉明、白坦、朱寶明、趙玉琮、祁永才等。
《水莽草》、《杜小雷》、《續黃粱》、《馬介甫》,全月如的《錢秀才》、《雙搖會》等名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