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全

京韻大鼓演員

劉寶全,曾用名劉順全,男,漢族,1869年出生於河北省深縣,京韻大鼓演員。

1887年在北京唱木板大鼓。1920年博得“鼓界大王”的美稱。作品有《大西廂》等20餘段。

1942年去世,享年73歲。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878年舉家流落到河北關上。
1884年在天津拜名家宋五(宋玉昆)為師,繼續學唱木板大鼓,又向琵琶名家陸文奎學彈琵琶。

演藝經歷

1887年隨韓永忠到北京,在廟會上、堂會上以及王廣福斜街的樂戶中唱木板大鼓(北京人俗稱“怯大鼓”)。
1890年又到北京獻藝。
1908年受天津北門外天泉茶樓經理回斗銀邀請去天津演唱,由韓永祿任弦師;同年灌制頭張唱片《八喜·八愛》。
劉寶全拍攝藝術紀錄片《寧武關》
劉寶全拍攝藝術紀錄片《寧武關》
1910年在四海昇平茶園登台演唱,獲得很高聲譽。
1915年成立了“寶全堂藝曲改良雜技社”,往返於京、津兩地演出,在庄蔭棠的幫助下修訂了《白帝城》《活捉三郎》《徐母罵曹》等大鼓書詞。
1920年由百代公司、高亭公司發行十多張唱片;博得了“鼓界大王”的美稱。
1930年形成京韻大鼓的主要藝術流派——“劉派”。
1942年在北京吉祥戲院表演完《雙玉聽琴》。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劉寶全拍攝藝術紀錄片《寧武關》
劉寶全拍攝藝術紀錄片《寧武關》
1942年去世,享年73歲。
1962年在天津天津舉辦逝世20周年紀念專場。
1982年在北京舉行逝世40周年紀念專場。

人物評價


劉寶全近影
劉寶全近影
劉寶全的大鼓唱腔是綜合胡十、宋五、霍明亮三家之長加以創造而形成的。他還把京劇、河北梆子、石韻、蓮花落馬頭調等的表現手法熔冶到京韻大鼓的唱腔和表演之中。他創造的唱腔既剛勁又華美,既莊重又俏皮,有時借鑒京劇老生的唱法,真嗓假嗓兼用,嫻熟自如地運用胸、喉、鼻和腦後等部位共鳴達到了“低音珠圓玉潤,高音響遏行雲”的妙境。同時,還完善了似說似唱、說唱交融的演唱方法。民國二十七年他以七十高齡去上海演出,當時《半月戲劇》刊有人著文讚揚他演唱的《單刀會》,說他“精神活潑,音調鏗鏘,表情尤細膩周密,拔高時清脆流利,如長空鶴唳。走低時圓渾灑脫,如玉盤走珠,狀關壯繆莊嚴肅穆,表魯子敬矩謹誠厚,不特臉上指上有戲,即眉目腰腿兩足間,亦無一不有戲情溢露。迨轉入快板以後,佳腔更多,忽而疏朗,忽而緊張,忽而幽靜,忽而激昂,忽而如春波蕩漾,忽而如江潮怒吼,忽而如婺婦泣訴,忽而如萬馬奔騰。妙在不促不滯,不慌不忙,抑揚頓挫、徐疾有致,歷時凡四十分鐘絕無些微氣喘衰頹之像。以一古稀老叟,居然勝任此渾身費力之繁劇工作,實屬難能可貴”。他的藝術創造,不僅影響了鼓曲界,也為許多京劇名家在京劇演唱中吸收、借鑒。
除京韻大鼓外,人稱劉寶全還有三大絕鼓——彈琵琶、唱石韻,唱馬頭調。在這幾方面,他下過很大功夫,藉以豐富並提高了大鼓藝術。他唱石韻是以教石玉昆的外孫女彈琵琶為代價,向石玉昆的馬姓門婿學來的,但從未作公演。民國元年,他在天津聽說北京奎松齋自編自演聯珠快書有獨到之處,就特地請奎赴津演出三天,互相觀摩技藝。經奎指教,他認真改正了表演時腳步太碎而偏亂的缺點,受到同行讚佩。
劉寶全對自己的生活起居約束得很嚴,他不抽煙,不喝酒,不嫖不賭,喜素食,吃飯定時定量,數十年如一日。

個人作品


學自宋五的段子有:
趙雲截江》《馬鞍山》《烏龍院》《南陽關》《博望坡》《游武廟》《百山圖》《醜末寅初
學自胡十的段子有:
《大西廂》《長坂坡》
學自霍明亮的段子有:
《單刀會》《華容道》《古城會》《戰長沙》《關黃對刀》《草船借箭》《李逵奪魚》
庄蔭棠協助整理的段子有:
《一門忠烈》《別母亂箭》《刺湯勤》《白帝城》《徐母罵曹》《活捉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