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澍田

常澍田

常澍田,男,單弦八角鼓藝人。誕辰:1890年1月1日,光緒十五年(己丑)十二月十一日;逝世:1945年4月,農曆乙酉年。本名常海,字雨培,號夢僧,乳名小豬兒,藝名和康,又名趙蘭波。北京人,滿洲鑲黃旗,郎佳氏。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出身於八角鼓世家,父親明五和三伯父明三、四伯父明四都是唱八角鼓的,明四(明永順)還是明亮堂的班主。
常澍田自幼從三伯父學唱大鼓兼習三弦,又從四伯父學唱單弦牌子曲。12歲起就隨其父到票房走局演出。大約在宣統二年(1910年)以後由票友身份正式下海成為職業藝人,與劉寶全、金萬昌、韓永祿等結為盟友並長期合作演出。民國十五年(1926)三十六歲時,經同仁堂藥鋪老闆樂松生引薦拜單弦牌子曲大家德壽山為師,成為德壽山唯一的親傳弟子。他基本承襲德氏全部曲目並將其唱腔發展細膩瀟灑。他虛心好學,博採眾長,在家學和名師傳授的基礎上,又借鑒當時單弦牌子曲名宿何質臣、桂蘭友、阿鐵山的唱法,藝業大進。開始他也學德壽山坐著自彈自唱,後來聽了始創站唱的全月如的話,徵得德壽山同意,放下弦子,拿起八角鼓,改為站立演唱。在站唱中,向全月如學了許多身段動作。常澍田在民國初年就享譽北京、天津等地,還將單弦帶到江南等地演出,深受南京、上海等地觀眾的青睞。
德壽山對常澍田關懷備至,除了向他傳授單弦牌子曲傳統作品外,還主動將自己平生傑作《馬介甫》、《杜小雷》、《續黃粱》、《水莽草》、《五聖朝天》等十幾段作品傾囊相授。常澍田在單弦牌子曲創作上也表現出較高的水平。如對傳統作品《挑簾裁衣》,他將懷來轍唱詞改成江洋轍,使其結構緊湊,語句通順,曲牌選用更加得體。所編《胭脂》(第三、四本)、《綠衣女》、《看財奴》、《邱麗玉》等唱段,都經其弟子傳唱。

藝術特色


常澍田所唱曲牌大多是向德壽山學來,而又有所變化。他特別注重四聲的運用,講究發音收韻字正腔圓,並創造了低弦高唱的方法,擴大了單弦牌子曲的演唱範圍。他的嗓音寬洪,氣口、板槽靈巧自如,吐字功底尤深。一曲歌來如大刀闊斧、利刃斬麻。唱法雄健渾厚、寫意傳神聽來使人蕩氣迴腸、淋漓痛快。常澍田善用“翻” “閃”兩種唱法,善於使用閃板、搶板、套板、卸板等各種板法。有些曲牌是向其他名家學的,如〔剪靛花〕、〔倒推船〕、〔羅江怨〕等基本上是學阿鐵山,〔快書〕是學全月如。他的〔石韻〕除得自師傳外,還主動向掌握〔石韻〕最好的京韻大鼓名家劉寶全學。一次在濟南與劉寶全同台演出中,他請劉教他〔石韻〕,劉便向他傳授了〔石韻〕的“白玉堂贊”。他演唱的《水莽草》和《葛巾》中的〔石韻〕曲調,也是經劉修改的。
常澍田的擊鼓技藝高超,是八角鼓界擊鼓最著名的人物。在打鼓的手法方面他曾總結“撾鼓十法”是:切、坐、拉、掭、碰、撮、簸、推、跪、丁。
常澍田以豪放的風格,脆亮的低弦高唱、清晰的吐字、傳神的表情、瀟灑飄逸的動作,被人稱為單弦牌子曲中的“常派”。

代表劇目


其最具代表性的曲目有《胭脂》、《續黃粱》、《驅怪》、《翠屏山》、《馬介甫》、《五聖朝天》、《挑簾裁衣》、《杜小雷》、《卓二娘》、《黛玉葬花》、《看財奴》、《金山寺》、《麻將論》等。他曾在百代、蓓開、勝利等公司灌制唱片20面,是20世紀20至30年代灌制唱片最多的一位八角鼓名家。

主要弟子


其親傳弟子有王劍雲、張劍平、何劍峰、王鳳久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