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聚泉

馬聚泉

馬聚泉,男,曲藝演員。生於1921年,農曆辛酉年。去世於2011年8月16日。馬聚泉出身於樂亭大鼓世家,父兄都是樂亭大鼓(此為京樂亭)藝人。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學藝

4歲開始練基本功,9歲拜師史德華學唱樂亭大鼓及三弦伴奏。出師后,到全國各地爭取演出機會,使其有機會向大家名角兒學習,曾得到當時有“鼓王”之稱的劉寶全的親授,學習京韻大鼓達十年之久。後來還跟隨當時比較有名的老師學過梅花大鼓、相聲等。雖然沒有正式拜過劉寶全為師父,但他把劉寶全老師的24個段子學會了十幾個,能唱出劉派的味道來。

演藝生涯

解放前長期在北京曲藝園子及外地獻藝,掌握了很多曲種。一直到1950年10月,新中國成立一周年的時候,加入正在籌備建團的中鐵文工團,有了正式的一份職業。在鐵路文工團的這段時期,隨團最遠到過朝鮮戰場,到戰壕、防空洞里演出,慰問志願軍戰士們。後來鐵路建設高速發展,鐵路通到哪裡,隨團的節目演到哪裡。期間有一段時間領導安排其表演相聲和快板兒,石富寬還跟著他學了一段時期的快板兒。後來固定成為團里的單弦兒演員,表演單弦兒一直到退休。
在跟包惠申合作的基礎上新創了單弦兒對唱的唱法。單弦兒是我國傳統的曲藝表演形式,主要的表演方式是一彈一唱,好處是它通俗易懂,在群眾中流傳很廣。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團里安排由他創作一個單弦兒段子,由於時間緊,臨到演出還沒有背好台詞,於是採取另一位同志提的意見——把傳統的一彈一唱變成兩人對唱,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當時背詞慢而時間來不及的難題,後來因為實地對唱時還有些難度,就進行了第二次改進創作,在台詞中加入了大量的對話,使這個段子更容易演唱,也更貼近現實。
當時的大形勢基本上是曲藝總體走下坡路,鼓曲、單弦兒受歡迎程度不大。往往一台節目報幕員報出單弦兒,觀眾席就窸窸窣窣響聲四起,去廁所的也有,到外面抽煙的也有,跟熟人聊天的也有,等安靜下來,場上已經空了一大半位子。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馬聚泉把單弦兒彈唱改成了單弦兒對唱。第一次演出還在“文革”時期,改進后的第一個段子叫《養豬阿奶》,下面的觀眾跟往常一樣一會兒就離去大半,馬聚泉和包惠申就開始唱,沒兩句,台下坐著的觀眾喝起彩來,吸引得抽煙的、上廁所的紛紛趕回來,一看、一聽,果然好,這就坐住了,那一個節目掌聲不斷。雖然獲得了好評,但是他們不敢放鬆,抓緊又出了第二個節目,叫《喜慶日子》。演出之後來看的人更多了,單弦兒對唱真的活了起來,也“火”了起來,當時流行說的“馬、包”,就是指馬聚泉和包惠申的演出。後來應觀眾的要求,他們的演出增多,在廣州體育館唱了《如此禮貌》之後場面火爆,那次演出后收了牛振華為徒弟。

成就及評價


馬聚泉精通多種曲種,如京韻大鼓、樂亭大鼓、單弦,並長期為各曲種擔任三弦伴奏。同時他從事曲藝創作,對各曲種都有涉獵。他擅長用詼諧的口吻敘述故事,模擬人物,彈唱結合,聲情並茂。
馬聚泉晚年在北京很多中學進行曲藝的傳播,培養了大量的曲藝小演員。他在教學上有獨特的方法,能夠使學生在短期內就很快掌握曲藝彈唱。馬聚泉退休后,經常參加北京的曲藝票房活動並演唱。京派樂亭大鼓現已瀕臨消亡,馬聚泉堪稱該曲種碩果僅存的老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