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蘇草的結果 展開

蘇草

蘇草

也叫香蘇草,是唇形科香薷屬植物野壩子的全草,是一種中草藥。可用於用於感冒,頭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痢疾

形態特徵


蘇草
蘇草
草本至亞灌木,高0.3—1.5米,小枝略成四棱形,幼嫩部份密被灰白色微柔毛。葉紙質,卵形、橢圓形至近菱形,長2—7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或銳尖,基部圓形至寬楔形,葉面綠色被硬毛,背麵灰白色,密被灰白色絨毛,側脈4—6對,網脈清晰緻密在葉面下陷,因而使葉面形成細皺紋狀,邊緣除基部外余具鈍鋸齒;葉柄纖細,長約0.5—2.5厘米。穗狀花序頂生,由具柄的輪傘花序組成,長約3—17厘米;苞葉葉狀;苞片鑽形,愈上愈細小,長約1—3毫米;萼鍾狀,長約1.5毫米,直徑約1毫米,外面被灰白色硬毛,5齒,近相等或后2齒稍長;花冠白色,有時為紫色或淡黃色,長約4毫米,外面被柔毛,內面近喉部具斜向毛環;花冠管長約3毫米,自基部向上逐漸擴展;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開展,3裂,中裂片圓形,邊緣嚙蝕狀,側裂片半圓形;雄蕊伸出於花冠管外,前對較后對稍長,花絲略被毛;花柱伸出於花冠之外,常較雄蕊稍長,先端2裂;花盤4裂,前1枚膨大成腺體,長於子房。小堅果長圓形,略壓扁,長約1毫米,淡黃色。花果期10—12月。

生長環境


常見於雲南各地海拔1300—2800米的荒坡、草地、路旁及喬灌木叢中,尤其在砍伐后的松林中生長良好。

分佈範圍


我國四川、貴州、廣西均產。模式標本采自普洱。

主要價值


植株含芳香油,鮮花出油率0.8%,枝葉出油率0.26—0.7Z%,油比重(24°C)0.9004,折射率1.4741,旋光度(24°C)+3.4°,酸值 1.18,乙酸化后鹼化值 78.1,醛酮含量5%。枝葉入葯可治傷風感冒、消化不良、腸胃炎、痢疾、外用止血,敷爛瘡及蛇咬傷等。花繁多而花期長,適作各季蜜源植物

其它別名


小鐵蘇、鐵蘇蘇、鐵蘇棵、小山蘇、青牛夕、地檀香、草拔子、狗巴子、白背蒿、半邊香、小芝麻葉、矮香薷(滇)、倮倮茶(普洱)、香芝麻(滇西北)、掃把茶(思茅)、“臘悠麻”(思茅區傣語?)、野巴蒿(保山)、香蘇草(昆明、玉溪)、野蘇(昆明)、野香蘇(昆明)、野壩草(昆明)、小紫蘇(屏邊)、把子草(屏邊)、野蘇子(玉溪)、蒿巴巴棵(楚雄)、“松花”(麗江納西族語)、野壩蒿(川)、臭香薷(川)。

性味歸經


辛,涼。

功能主治


疏風解表,利濕。用於感冒,頭痛,消化不良,急性胃腸炎,痢疾。

用法用量


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