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版權交易中心

國際版權交易中心

2007年4月,東城區人民政府與中國版權保護中心簽署了“戰略合作意向書”;2007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黨組同意中國版權保護中心與東城區政府在版權業務領域建立長期、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共同建設國際版權交易中心。

建設背景


2008年1月,東城區政府與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正式簽署《建設國際版權交易中心戰略合作協議》,2008年4月中國版權保護中心入駐雍和大廈。
從事電視劇本版權交易
從事電視劇本版權交易
2009年2月,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在中關村科技園區雍和園落成,北京產權交易所正式加入“共建國際版權交易中心”戰略合作,同時中關村科技園區雍和園被國家版權局授予“國家版權貿易基地”稱號。

定位和目標


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的英文採用 Exchange,棄用Trade Centre,明確了交易所第四方的定位。交易所的核心價值是服務價值。
覆蓋文字、圖片、音樂、影視、動漫、遊戲、軟體等版權產業全領域的國家級版權交易所,國家級版權產業要素市場。
提供“規範、公正、誠信、專業”的版權交易綜合服務的“常態化”平台和場所。
國際版權交易中心
國際版權交易中心
完善版權商務環境,發展版權專業服務,構建版權交易體系,促進版權有序流動,放大版權商業價值,提升版權產業規模。

核心優勢


定位明確 專精服務 勇於創新 高端合作 整合拉動

功能和服務


六大功能平台:
國家級版權登記服務平台
國家級版權交易服務平台
版權產業合作交流平台
版權專家核心智力平台
版權法律保護服務平台
版權投融資服務平台
三大服務體系:
交易服務 專業服務 商務服務
掛牌競價交易 版權登記/合同備案
版權產業集聚區 客戶定製交易活動
版權查詢及認證 版權商務活動中心
網際網路電子商務 版權價值評估
版權展示服務 數字版權商業分發
版權使用檢測 版權產業信息服務
版權投融資中介 版權法律維權
版權經紀人培訓

會員體系


交易中心會員是指符合規定的入會條件,自願申請加入,並經交易中心批准,在交易中心從事版權交易及相關業務活動,並可享受交易中心提供的其他版權服務的個人、法人或其他經濟組織。
交易中心實行經紀代理交易制,會員包括普通會員、經紀會員和服務會員。經紀會員與服務會員實行資質認證年審制度。
經紀會員是指經交易中心認證,具備相關經紀資質,可在交易中心從事版權交易經紀業務的法人機構;經紀會員可向交易中心派出駐場代表,駐場代表應具有《版權交易經紀資格證》。服務會員是指經交易中心認證,具備相關專業資質,可為交易中心版權交易提供拍賣、招投標(評審)、網路競價、評估、審計、法律諮詢、財務顧問、管理諮詢等專業服務以及版權相關專業服務的法人機構及其他經濟組織。

共建單位介紹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直屬事業單位,成立於1998年9月。根據新聞出版總署的批複及機構設置改革發展的需要,中華版權代理中心(獨立事業法人)、中華版權代理總公司(獨立企業法人)劃歸中心管理。計算機軟體和其他各類作品著作權登記、涉外音像製品合同登記、涉外錄音錄像作品著作權認證、侵權作品的鑒定、著作權法律諮詢服務等工作,成為中心基本職責。
中國版權保護中心作為國家設立的版權公共服務機構,在貫徹實施著作權法律,實施著作權行政管理制度,實施國家版權戰略,發展並完善我國版權公共服務體系,保護著作權人合法權利,促進作品的創作與傳播,服務相關版權產業的健康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北京產權交易所是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綜合性產權交易機構,是以企業產權交易為基礎,集各類權益交易服務為一體的專業化市場平台。
1994年成立北京產權交易中心
2003年成立中關村技術產權交易所
2004年2月14日二機構合併重組為北京產權交易所
北京市國資委指定的市屬企業國有產權交易場所
國務院國資委選定的為中央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服務的首批試點產權交易機構之一
國家知識產權局選定的“國家專利技術展示交易中心”試點單位
北京東方文化資產經營公司成立於2005年8月1日,是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管轄的國有獨資企業,公司註冊資金3.6億元人民幣,其前身為北京東方文化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
公司立足於東城區位資源,大力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致力於成為以房地產為基礎、文化產業為核心、高科技為動力、資本運營為紐帶的綜合性資產經營公司。公司直接控股9家公司,行業涉及地產開發、工程建設、物業管理、汽車貿易、旅遊酒店、餐飲服務、影視娛樂、數字化建設和軌道交通等領域。公司共有員工2800餘人。
公司堅持把企業文化建設作為強化企業管理、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通過創建並推廣獨具企業特色、以“三心”精神為核心的企業文化,有效激發廣大員工不斷創新、進取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企業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增強。
公司將藉助東城區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地域優勢和人才優勢,強化資本運作,盤活存量資產,突出核心業務,拓展經營空間,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努力打造國內文化產業的一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