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巴克

羅伯特·巴克

羅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1945年3月24日-)是一位美國古生物學家,幫助重塑恐龍的現代理論,特別是為部分恐龍是溫血動物的理論提出佐證。羅伯特·巴克與他的導師約翰·奧斯特倫姆,一起發起正在進行的恐龍文藝復興(dinosaur renaissance)古生物研究,1975年4月開始,羅伯特·巴克於《科學美國人》雜誌中內首度提出恐龍文藝復興。他專攻的領域是生態環境和恐龍的行為。羅伯特·巴克主張恐龍是有智慧、行動快速、適應能力強的溫血動物。1968年,他出版了第一篇論述恐龍是溫血動物的論文;1986年,他出版了一部開創性作品《恐龍異說》(The Dinosaur Heresies);他是首位將異特龍親龍在巢中照料後代的證據揭示給世人的學者;此外,羅伯特·巴克是曾是電影《侏羅紀公園》,以及1992年PBS製作的電視劇《恐龍!》的顧問。他還從恐龍族群數量的變化中發現證據支持尼爾斯·艾崔奇和史蒂芬·古爾德的間斷平衡理論。羅伯特·巴克目前擔任休斯頓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館長。

簡介


羅伯特·巴克(右)任教於休士頓古生物自然科學博物館
羅伯特·巴克(右)任教於休士頓古生物自然科學博物館
羅伯特·巴克出生於新澤西州卑爾根縣。他將他對於恐龍的興趣歸諸於一篇刊載於1953年9月7日發行之生活雜誌上的文章。1963年,畢業於里奇伍德高中。
耶魯大學,羅伯特·巴克師從約翰·奧斯特倫姆,一位引入恐龍現代觀點的先驅研究學者。後來巴克在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起初於巴爾的摩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地球科學、解剖學,並曾於地科領域指導後來知名的古生物插畫家格雷戈里·保羅。他大多數的野外調查都在懷俄明州完成,特別是在科莫崖,但他也曾為了研究恐龍棲息地而遠道前往蒙古和南非。

理論


羅伯特·巴克與在休士頓古生物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的蛇發女怪龍
羅伯特·巴克與在休士頓古生物自然科學博物館展出的蛇發女怪龍
在1986年的作品《恐龍異說》中,羅伯特·巴克提出恐龍是溫血動物的理論。他的證據如下:
現今幾乎所有直立行走的動物都是溫血動物,而恐龍也是直立行走。
熱血動物的心臟能夠比冷血的動物的心臟更加有效率地輸送血液。因此,巨大的腕龍必定有與溫血動物相同效率的心臟,才能夠使血液一路向上輸送到它的頭部。
恐龍,例如:恐爪龍(學名:Deinonychus)的行動可能非常活躍,與溫血動物的行動力比較契合。
對居住在高緯度棲息地的恐龍而言,冷血動物的生活型態無法為它們保持體溫。
恐龍快速的種化和演化是典型的溫血動物特性,而冷血動物無此特徵。
掠食類恐龍的掠食者對獵物比數顯示出溫血動物,而非冷血動物的特色。
鳥類是溫血動物,在鳥類演化的某個時間點,必曾發生冷血性生理轉變為溫血性生理的演化。恐龍自其祖先主龍類演化而來所產生的型態與生理差異,遠比恐龍演化為鳥類的差異還要大,比較有可能是這種生理轉變的發生時點。
溫血動物在演化上較具有成為頂尖掠食者或大型草食動物的優勢;如果恐龍是冷血動物,那麼應該有某種哺乳動物會出現填補這塊生態位;然而化石證據顯示這樣的生物並不存在。事實上,在白堊紀末期,和直系祖先似哺乳爬行動物相比,哺乳動物的體型反而越來越小,顯示恐龍的生態位優勢相當明顯。
恐龍生長的速度十分快,證據可以從觀察他們骨頭的橫斷面發現。溫血動物以相似的比率生長。

寫作


羅伯特·巴克首先以《恐龍異說》使他受到人們的關注。他1995年出版的小說《猛禽紅》(Raptor Red)以白堊紀時期一隻雌性猶他盜龍為主角,描述了它一年之中的生活。在本書中,巴克盡其所能地闡述了奔龍類已知的各種行為。

宗教信仰


作為一個普世教會合一運動的牧師,羅伯特·巴克認為宗教和科學之間沒有真正的衝突。他建議非信徒和神創論者閱讀聖奧古斯丁提出的意見,聖奧古斯丁提出創世紀不應由字面來理解。

虛構寫照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中,有一位留著大鬍子、被霸王龍吃掉的羅伯特·伯克博士( Dr. Robert Burke),影射了現實中的羅伯特·巴克。巴克主張霸王龍為掠食性動物的說法,與另外一位古生物學家傑克·霍納(John R. Horner)的食腐動物說相抵觸。根據霍納的說法,導演史匹柏安排羅伯特·伯克在電影里被吃掉,以示其較贊同霍納的主張;電影推出后巴克認出了他在電影里的分身,不但喜歡這種幽默的嘲諷,還告訴霍納:“看吧,我就說暴龍是掠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