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魚化石的結果 展開

魚化石

卞之琳創作詩歌

《魚化石》是卞之琳創作的詩歌,是一首現代詩行下的古典愛情,作者通過魚化石這首詩歌展現對於愛的渴望,訴說愛情、傳遞情感。

原文


【詩歌 魚化石】貳:
魚化石(一條魚或一個女子說)
卞之琳
我要有你的懷抱的形狀,
我往往溶於水的線條。
你真象鏡子一樣的愛我呢,
你我都遠了乃有了魚化石。
留園的五峰仙館內保存有一件號稱“留園三寶”之一的大理石天然畫“魚化石”。只見一面大理石立屏立於牆邊,石表面中間部分隱隱約約群山環抱,懸壁重疊,下部流水潺潺,瀑布飛懸,上部流雲婀娜,正中上方,一輪白白的圓斑,就像一輪太陽或者一輪明月,這是自然形成的一幅山水畫,這塊直徑一米左右的大理石出產於雲南點蒼山山中,厚度也僅有15毫米,真奇怪這麼大尺寸的一塊大理石是如何完好無損從相距千里之外的雲南運到這個江南蘇州的,真是一個謎。

賞析


我們一般都認為卞之琳的詩是“主情”向“主智”的轉變,認為他和廢名寫出了三十年代最好的“新的智慧詩”。不過,卞之琳在其《〈雕蟲紀曆〉自序》中說:“人非木石,寫詩的更不妨說是‘感情動物’。我寫詩,而且一直是寫的抒情詩,也總在不能自已的時候,卻總傾向於剋制,彷彿故意要做‘冷血動物’。”看來作者更情願將自己的詩看作為“抒情詩”,至於其詩“智性化”的傾向,可以看作是他對前人一些詩人的詩由於過分的抒情導致的傷感情緒泛化的一種反叛,可以說,他是在用另一種方式抒情,是一種節制的抒情,就像羅蘭·巴爾特提出的“零度寫作”。作品的語言初看上去是沒有帶有作者感情的客觀文字,但這些文字組合以後就明顯可以看出作者所站的立場,所持的觀念,這些觀念的表達,不可能沒有作者絲毫的感情色彩。
不知道卞之琳這首詩有沒有他自己生活的原型。卞之琳於一九三三年夏天畢業於北大英文系,夏天認識了在北大中文系的張充和。卞之琳一直苦戀張充和,只可惜張充和後來隨美國丈夫去了美國,卞之琳也於一九五五年十月一日與青林結婚。在卞之琳的詩裡面,“你”、“我”、“他”都是相對的,這給人以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斷章》中,有人將“橋上的你”看作男的,而把“樓上的人”看作是女的。我更喜歡反而視之。在《魚化石》中,作者開始就註明是一條魚或一個女子說,但我更喜歡把“我”看作是一個男的,這樣雖然有悖於作者的創作意圖,但是否可以說作者的這種說明正是為了掩飾自己。
詩中第一句是“我”對愛情的渴望,具體的愛情,愛情具化為“懷抱”,是一種溫馨而浪漫的想象,第二句說我往往“溶於水的線條”,我覺得這句詩理解為作為男子“我”經常傾心於“你”的溫柔似水更為貼切。接下來,“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像我愛你一樣的愛我,既是一種表白,也是一聲詢問。“我”心裡透過一陣懷疑,也充滿著一片希望。最後一句點睛之筆,“你我都遠了”,你我也沒有希望了,你是你,我是我,以後各不相干。但成為的“魚化石”,使“魚非原來的魚,石亦非原來的石”,你我都彼此改變了對方。魚化石並不是魚和石的最佳結合體。魚在石中時禁錮的,是彼此分明的,並不是融為一體的。從意象的選擇上看,“魚”、“石”構成的對比是不是正蘊含著一個脈脈深情、一個冷冷冰冰,從這個角度看,此詩倒好像成了一首怨詩,“男人”的怨詩。卞之琳先生是個男人,但他有女人的心性。
雖然同把兩首詩理解為愛情詩,但二者在“化歐”、“化古”上側重點卻不相同。如果說,《斷章》更多的來自古典詩歌的靈感,那《魚化石》則更多的對外國現代詩歌資源的吸收。施蟄存將詩對現代性的追求分為對“現代生活”的“現代(感受與)情緒”及“現代辭藻(語言)所決定的“現代詩行”兩個方面。卞之琳在這些“現代詩行”下,成功地傳達了“現代情緒”:那種世界的冰冷,那種付出與收穫的不平等,那種愛情的不穩定,那種‘物是人非’,那種失敗后的無可奈何……
(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