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

當代詩人

卞之琳(1910年12月8日—2000年12月2日),生於江蘇海門湯家鎮,祖籍南京溧水區,當代詩人(“漢園三詩人”之一)、文學評論家翻譯家,曾用筆名季陵、薛林等。

抗戰期間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適的學生。為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了很大貢獻。詩《斷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對莎士比亞很有研究,西語教授,並且在現代詩壇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和現代派的代表詩人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14歲第一次買了一本冰心的詩集《繁星》,從此對新詩發生興趣。

教育經歷

卞之琳早年照片
卞之琳早年照片
1929年畢業於上海浦東中學。
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

工作經歷

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在四川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任教。
卞之琳照片
卞之琳照片
1940年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
1946年到南開大學任教。
1947年赴英國牛津大學做研究員。
1949年回到北京,先後任職於北京大學、北大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文所等機構,主要從事外國文學的研究、評論和翻譯。
1949-1952年曾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
1953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1964年後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享受終身制待遇。

寫作經歷

1930年開始寫詩,此後不斷發表新詩和翻譯文章。
1933年出版詩集《三秋草》。
1935年出版《魚目集》。
1936年與李廣田、何其芳合出《漢園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稱為漢園三詩人
1938-1939年去延安和太行山區抗日民主根據地訪問,並一度任教於魯迅藝術文學院。此行促成創作詩集《慰勞信集》與報告文學集《第七七二團在太行山一帶》。
1942年《十年詩草》出版。
1951年出版詩集《翻一個浪頭》。
1979年出版自選詩集《雕蟲紀曆1930~1958》。
長期從事W.莎士比亞等外國作家作品的翻譯、研究,著譯有《莎士比亞悲劇論痕》《英國詩選》等。此外還出版詩論集《人與詩:憶舊說新》。

個人生活


情感生活

1955年10月1日與青林結婚。

健康狀況

2000年12月2日去世,享年90歲。

個人作品


作品名稱出版時間出版社
三秋草1933年
魚目集1935年
《數行集》收入《漢園集1936年
《慰勞信集》1940年
《十年詩草》1942年
《雕蟲紀曆1930-1958》1979年

創作特點


藝術手法

卞之琳生活照
卞之琳生活照
卞之琳原受“新月派”的影響,但其很快就走向了現代詩風。
其前期詩作,內容多寫下層社會生活,並探索宇宙與人生哲理。卞之琳以“我”為主,將傳統的“意境”與西方的小說化、典型化、非個人化的“戲劇性處境”融匯在一起,並且將傳統的“含蓄”與西方的“重暗示性”和“親切感”融匯在一起,形成了“平淡中出奇”,“用冷淡掩深摯,從玩笑出辛酸”的特殊風格。他的詩顯示出一種著意剋制感情的自我表現,追求思辨美的“非個性”傾向的特色。在語言上,他則追求在口語基礎上實現歐化辭彙、句法與中國文言辭彙、句法的雜糅。另外,他的詩由於重意象創造而省略聯絡,因而詩意大多晦澀。
卞之琳的新詩廣泛地從中國古詩和西方現代派詩吸取營養,自成一格,充滿智慧的閃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國文壇“現代派”詩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戰爭期間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區訪問,詩風有所轉變,歌唱人民的戰鬥生活。詩作講究音節的整飭,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現出當時青年知識份子對現實的不滿與思考。
詩人主張“未經過藝術過程者不能成為藝術品,我們相信內容與外形不可分離”。卞之琳創作態度嚴謹,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過程”中的轉化與表現,即使對新詩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變化和創新,更不用說在詩的意象、內容方面。有些詩作被譯成多種文字,並成為海外學者專題研究的物件。在半個多世紀中,詩人堅持不懈地進行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成功地實驗和引進了西方多種現代詩歌形式,對中國象徵主義、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景觀,有著很大的啟蒙意義和重要的貢獻,並取得了相當的藝術成就。

社會活動


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外國文學評議組成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
歷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現任顧問。

人物評價


卞之琳晚年照片
卞之琳晚年照片
高洪波:“卞之琳先生是中國詩壇的琢玉者。他一生寫的詩歌沒有超過五千行,惜墨如金,是個很特殊的例子,真有點兒像當年唐代的孟郊、賈島這樣的苦吟詩人,‘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詩的寫法有兩種,一種是才華橫溢式的,寫得很多,像龔自珍:另一種是披沙揀金式的,拙於言語,但有耐心和耐力,寫得持久,不以數量取勝,如卞之琳。他把詩當成一塊玉來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詩作錚錚然有金玉之聲。卞之琳長於內心思考,短於社會交往,把自己封閉起來,絕對不是公眾人物,不是表演式的公眾人物,就像孫犁,是遠距離征服式的作家。但他卻是文化和精神意義上的真正的公眾人物。其詩,表現了人生深層次的痛苦、孤獨、命運和思索,博採中西各家之所長,又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層挖掘,沉著、大氣、精光內蘊同時也靜氣內斂,並直接影響了當時的九葉詩人等詩作者。他是一個純粹的詩人。”
記者馮啟榕:“未來城市的競爭,不光是高樓大廈和道路的競爭,還有文化軟實力的競爭!”欣聞南通打造博物館之城的舉措,江弱水高度讚賞。他說,要是卞先生泉下有知,也定會為家鄉的發展叫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