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鄉
恩施市管轄的一個鄉
恩施市沙地鄉地處恩施市東北邊陲,位於清江中游北岸,境內呈“一面坡”狀,三面環水,一面環山。國土面積190.29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積4.6萬畝,其中水田0.71萬畝。下轄沙地、秋木、柳池、花被、楠木園、落都、鶴峰口、麥淌、神堂、黃廣田9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97個村民小組,30104人(2017年)。
恩施市轄鄉。面積180.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6019人(2010年六普)。轄1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沙子地。
沙子地集鎮所處地區次生礦物全系黑色礫石,人們習慣稱之為沙子。1952年8月由鴉鵲、新塘2區劃出部分區域設立第七區。1956年4月撤銷第七區,將所轄區域分別併入第四區和第八區。1957年8月恢復沙地區,1958年11月改為清江公社。1961年5月改為沙地區,下轄11個公社、1個鎮。1976年10月改為沙地公社。1984年6月改為沙地區,下轄9個鄉、1個鎮。
1996年12月撤區並鄉,設立沙地鄉,面積195.7平方千米,人口3.6萬人,土家族人口佔38%,轄沙子地、秋木水、大池壩、盤龍溪、黃廣田、黃家埡、朱家埡、花被、龍角、西嶺、楠木園、金盤、夏村壩、長槽、麥子埫、鶴峰口、樟木壩、雙埡嶺、神堂、偏南、落都、倒龍壩、人山嶺、中間坪、把月池、楊柳池26個行政村。2004年,鄉政府駐沙子地,人口34802人,面積195平方千米,轄沙地1個居委會和秋木、柳池、花被、楠木園、落都、鶴峰口、麥淌、神堂、黃廣田9個行政村。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422801203:~001210沙地居委會~200210秋木村~201220柳池村~202220花被村~203220楠木村~204220落都村~205220鶴峰口村~206220麥淌村~207220神堂村~208220黃廣田村
景色
沙地鄉境內呈三級台階分佈,兼有高山、二高山、低山,最高海拔(神堂村薄刀梁子)1680米,最低海拔(楠木園村新渡壩)270米,平均海拔950米。
沙地鄉物產十分豐富,盛產玉米、水稻、煙葉、魔芋、蔬菜等多種作物,板栗、茶葉、小水果等高效經濟林種植面積較大,且品質優良。煤礦、硫鐵礦、白雲岩、菊花石等礦產資源豐富,擁有世界獨一無二的硒礦床。水能資源富集,可裝機容量20萬千瓦,現僅有巴溪河、橋頭河兩座小型水電站,裝機容量僅1360千瓦,年發電量300萬度。組,9875戶,35480人。
境內硫鐵礦、磷礦、銅礦、菊花石、煤和硒礦資源儲量豐富,硒產業發展前景良好。全鄉有發電站3座,年發電量360萬千瓦時,有大小水庫20座,其中投資450萬元新建的雙龍水庫是供沙地集鎮人畜飲水工程。正在興建的老渡口電站,投資8億元人民幣,年發電量7.8萬千瓦,是集發電和旅遊觀光的重大工程。
近年來,沙地鄉按照“鞏固煙,發展芋,管好栗,壯大畜,開發硒”的產業發展路子,截止2006年,全鄉共發展“沙地油栗”3.3萬畝,有近2萬畝已進入豐產期,被稱為“全州板栗第一鄉”。沙地是全省30個優質煙葉生產基地之一,常年種植白肋煙1萬畝以上,2006年煙葉產值達980萬元,創財政收入196萬元,被評為全州煙葉生產“十強鄉鎮”。沙地鄉還是恩施富硒魔芋的主產區之一,魔芋種植面積12000畝,2006年產鮮芋15077噸,產值2200萬元,被評為“全州十大魔芋生產基地”。牲畜飼養量達到10萬頭(只)以上,種植含硒作物1萬畝以上。到2006年底,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3億元,人均純收入1600元。
恩施州是全國首批、全省唯一整州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單位。2018年,恩施州人民政府頒布了《恩施州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沙地鄉在相關單位的關心和支持下,搶抓政策機遇,以“造血式”的精神,發掘推廣旅遊項目,堅決走旅遊扶貧的道路。目前沙地鄉正在步入優質旅遊發展的新時代。
這是沙地鄉開發出的第一個旅遊項目,於2017年3月18號成功簽約。
3月18日,武漢中央商務區城建開發公司與恩施市政府簽訂投資開發協議,標誌著恩施青雲崖休閑度假旅遊區(暫定名)正式啟動建設。青雲崖休閑度假旅遊區位於恩施東部沙地鄉清江北岸,建設內容包括懸崖酒店、絕壁火車、旅遊景區、文旅小鎮,總投資不低於30億元。武漢中城公司擬用五到十年時間,將其打造成為集國家級5A景區、國家級山地旅遊度假區和國家級文旅特色小鎮為一體的旅遊綜合體,成為閃耀在恩施旅遊這座皇冠上的一顆熠熠發光的明珠。
大小綠蔭塘景區是沙地鄉一個比較有潛力的旅遊項目之一,正待開發。
所謂綠蔭塘,是由三個池塘組成,三個池塘成品字型,遙相呼應。它們分別是:淹水淌、大綠蔭塘和小綠蔭塘。這三個池塘都在半山腰中,屬於高山堰塞湖,但每個池塘都是活水,有進有出,全部水源為富硒山泉,一年四季始終碧綠如一。
景色
小綠蔭塘面積2000平方米左右,形似圓形,是三個塘中海拔最高的一個,“隱居”在山中,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由於離大路較遠,這裡陰森密布,更加神秘。從東岸上去再下去,隱藏著一條暗河,暗河高度半米,人可以進去,傳說從這裡一直走進去就是小綠蔭塘的塘底了。
淹水塘3000平米左右,也成橢圓形,是三個塘中最淺的一個。塘中魚比較大,大多是當地漁民養殖的草魚、鰱魚等。
白岩寨風景區是沙地鄉另一個值得開發的項目之一。
景色
在白岩寨主峰西坡,有一尊高約150米的巨石,極似人工精心壘砌而成,從上到下勻稱得體,極似筆桿,當地人稱這尊巨石為“筆尖山”。“筆尖山”是白岩寨的門戶,從沙地集鎮進入白岩寨,需經過“筆尖山”腳下,然後從其旁邊的羊腸小道拾級上行,約走200米路程,“筆尖山”就在視野的下方。
關於“筆尖山”,當地人非常尊崇景仰,說沙地自古以來文人輩出,得益於筆尖山的“風水”。當然,這只是一種美好的寄寓。事實上,包括沙地在內的新塘、紅土、崔壩等恩施東鄉,世代重視教育,勤於讀書,好“風水”只是傳說,好“風氣”才是實質。
其實,“筆尖山”四周,是沙地鄉幾個古老而又年輕的集鎮:沙子地、落都、花被、麥埫,這些地方都有悠久的重教興教歷史,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