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9條詞條名為狼牙山五壯士的結果 展開
狼牙山五壯士
詹建俊油畫作品
《狼牙山五壯士》為當代畫家詹建俊於1959年創作的油畫作品,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該畫作描繪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五位八路軍戰士在寡不敵眾的形勢下,據險抵抗,直至彈盡援絕,毅然砸槍跳崖的英勇場面。
該畫中作者採用的是象徵手法,畫面為五壯士跳崖的瞬間。人物的組織並非自然的真實,而是象徵地把人物和太行山連為一體,顏色單純強烈,畫面立體,具有紀念碑式的效果。
該畫作描繪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五位八路軍戰士在寡不敵眾的形勢下,據險抵抗,直至彈盡援絕,毅然砸槍跳崖的英勇場面。作者抓住了五壯士跳崖的瞬間,刻畫了五位鋼筋鐵骨、浩氣凜然的戰士,由於寡不敵眾,被迫後撤至狼牙山巔,但他們面對窮凶極惡的敵人,巍然屹立,與峻峭、雄偉的狼牙山峰融為一體;猶如矗立於天地間的一座英雄紀念碑。
1941年9月,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五位八路軍戰士,為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在河北易縣狼牙山與日軍血戰,彈藥打盡,砸毀槍支,從棋盤陀峰頂集體跳崖。
1958年,詹建俊剛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就接到了上級領導下達的任務,為剛成立的中國革命博物館創作一幅表現中國革命軍事歷史題材的作品。在規定的題材中,“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迹一直感動著他,於是,他便接受了這個主題的創作任務。他深入狼牙山山區考察寫生,走訪當年跳崖的倖存者葛振林採訪他們的身世和事迹。終於,在1959年,他創作完成了這一幅油畫作品。
《狼牙山五壯士》是一首壯美的頌歌,其歌頌的革命者的犧牲精神。作者選取了英雄跳崖前的一剎那,從悲壯的氣氛中突出表現了寧死不屈、氣壯山河的英雄氣概,塑造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表達的是革命精神永世長存的這一主題。
局部一
作者巧妙地抓住了五位革命烈士英勇犧牲前的瞬間,深入刻畫人物的英雄氣概,通過人與山的比擬造型和象徵意義,將人物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與狼牙山峰的造型結合起來,用人物身影與山峰疊印的形式表現人物形象。在統一的氣勢中不同人物的動作、眼神,又巧妙地富有變化,五位人物的魁偉身影與作為背景的險峻山峰渾然一體,比山峰高大,較背景醒目,群像呈現出山形的穩定結構,輪廓參差起伏,節奏強勁有力。人物的姿勢威武雄壯,表情嚴峻果敢,雖然沒有對人物做精細的寫實描繪,但特定的性格刻畫生動鮮活,整體的氣勢和神態卻相當逼真,表情尤其傳神,有巨型石刻般的力量。
局部二
在用筆上,畫家採用大刀闊斧的雕塑式的筆觸肌理塑造人物,用噴薄飛動但卻堅定有力的筆觸,“塑造”了“堅如磐石”這種形式內涵。結合背景山巒斧劈刀削似的簡潔果斷的筆觸,成功“打造”出一尊“青銅雕塑”,巍然矗立在紀念碑基座之上。
局部三
該畫使用的是既樸素又沉著、渾厚的色彩,全幅的色調用偏暖的綠色,來渲染畫中的人物形象,既表現了戰士服裝的真實,又烘托出穩定沉著的氣氛。整個畫面披上一層濃郁厚實幽重深邃的青銅色調,使人物看起來好像歷盡歲月滄桑的青銅雕塑。
美術理論家、國畫家、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情感激越、畫風雄健而富有詩意——詹建俊的油畫藝術》:創作於1959年的《狼牙山五壯士》這件詹建俊先生早期的代表作,標誌著他油畫藝術的成熟,從此,他的油畫創作一直穩定地處於高水平之上,沒有像他同時代一些藝術家那樣,有大的起伏。
《狼牙山五壯士》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出版獨幅精裝畫頁,被列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代表性的優秀美術作品之一。
《狼牙山五壯士》曾被選為小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配圖。
2011年7月1日,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展”,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是其中之一。
詹建俊,滿族人,1931年1月生,遼寧省蓋縣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顧問,中國油畫學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歐洲人文藝術科學院客座院士。1953年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本科畢業,1955年中央美術學院彩墨系研究生畢業,1957年蘇聯專家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畢業,同年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八、九屆全國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1986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代表作有《狼牙山五壯士》《高原的歌》《潮》等,出版《詹建俊畫集》。作品曾獲“全國美展”金質獎章,“北京市美展”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