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壯士

小學語文課文

《狼牙山五壯士》收入自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22課、北京課改版六年級上冊第25課、冀教版小學五年級下冊22課、人教統編版五年級上冊22課、滬教版四年級上冊13課和魯教版四年級下冊14課,作者為當代作家沈重。

課文內容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晉察冀根據地的狼牙山區大舉進犯。當時,七連奉命在這一帶堅持游擊戰爭。經過一個多月英勇奮戰,七連決定向龍王廟一帶轉移,把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的任務交給了六班。
為了拖住敵人,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撤退,把大批敵人引上了狼牙山。他們利用險要的地形,把衝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鬥,讓敵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那個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的滿腔怒火。戰士宋學義扔一顆手榴彈就把胳膊掄一圈兒,好使出渾身的力氣。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把臉綳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戰鬥進行了很久,敵人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在崎嶇的山路上,橫七豎八地躺著許多敵人的屍體。
五位壯士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任務,準備轉移。面前有兩條路:一條通往主力轉移的方向,走這條路可以很快追上連隊,可是敵人跟在身後,容易暴露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另一條是通向三面懸崖的棋盤陀頂峰。走哪一條路呢?為了保護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棋盤陀走去。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他們知道班長要把敵人引上絕路。
五位壯士一面向頂峰攀登,一面依託樹和岩石向敵人射擊。山路上又留下了許多具敵人的屍體。他們把敵人引上了三面都是懸崖絕壁的狼牙山頂峰。
五位壯士居高臨下,繼續向敵人射擊。不少敵人墜落山澗,粉身碎骨。班長馬寶玉負傷了,子彈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裡還剩下一顆手榴彈。他剛要擰開蓋子,馬寶玉搶前一步,奪過手榴彈插在腰間,猛地舉起一塊磨盤大的石頭,大聲喊:“同志們!用石頭砸!”頓時,石頭像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山坡上傳來一陣嘰里呱啦的叫聲,敵人紛紛滾落深谷。
又一群敵人撲上來了。班長嗖的一聲拔出手榴彈,擰開蓋子,用盡全身氣力扔向敵人。手榴彈在敵群中炸開了花。
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了勝利的喜悅。班長馬寶玉激動的說:“同志們,我們的任務勝利完成了!”說罷,他把那隻從敵人手裡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後走向懸崖,像每次發起衝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狼牙山上響起了他們壯烈豪邁的口號聲: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
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作者介紹


沈重(1915——1986),原名沈紹初,浙江吳興縣人。中共黨員。1949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同年參加革命。1939年到晉察冀邊區,先後擔任晉察冀通訊社科長,特派員,新華社冀晉支社副社長等職,抗戰中作為《晉察冀日報》特派記者,主要在冀西遊擊區參加部隊和地方的軍事活動,因此,他的通訊報告作品大多是武裝鬥爭的題材。解放戰爭期間擔任《新張家口報》社長,身體有殘疾,一目失明。曾用筆名沈重和藍戈。解放後任太原市市長。
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西南服務團、重慶市軍管會文管會文藝處成員,西南文聯《西南文藝》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四期學員,中國作家協會重慶分會《紅岩》編輯,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峨眉》編輯,四川省文聯《四川文藝》、《四川文學》及《現代作家》編輯、作品組負責人,四川省作家協會巴金文學院副院長,編審。中國作家協會重慶分會第一屆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第二、三、四屆理事,四川省作家協會第五屆委員。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他在人教版語文書五年級上冊22課、語s版五年級上冊12課有發表《狼牙山五壯士》。

創作背景


《狼牙山五壯士》是在1941年9月25日的戰鬥中跳崖的狼牙山五壯士事迹所編寫,共二十四天。沈重經過了採訪、構思、寫作、修改、定稿五個步驟將文章完成。完成後,由交通員穿過敵人的封鎖區七個縣,行程二百三十多公里,最終發表。
1941年冀西山區的秋季反“掃蕩”戰鬥中,沈重深入前線采寫了一系列戰場手記,膾炙人口的《棋盤陀上的五個神兵》就是其中一篇,作品生動地描寫了狼牙山上的五位七連八路軍戰士,為掩護部隊和民眾撤退,與敵人周旋在狼牙山三面絕壁的棋盤陀(懸崖)上,在彈盡糧絕,敵人被消滅100多人的情況下,寧死不屈捨身跳崖的壯烈故事。
《狼牙山五壯士》,是1941年11月5日《晉察冀日報》刊登的一篇通訊,原名《棋盤陀上的五個神兵》。同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等首長,簽署的訓令中,正式稱為《狼牙山五壯士》。從此《狼牙山五壯士》的英雄事迹,從晉察冀邊區傳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成為浴血抗戰的中國軍民的楷模。
“狼牙山五壯士”是在1941年9月25日的戰鬥中跳崖的,到第二十四天,沈重經過採訪、構思、寫作、修改、定稿,文章完成後,由交通員穿過敵人的封鎖區七個縣,行程二百三十多公里,才送到報社,很艱辛。

課文賞析


文章結構

本文是按照事件發展順序記敘的,全文共9個自然段,可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七連六班接受掩護群眾和部隊轉移的任務。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寫六班五個戰士誘敵上山,痛擊敵人的情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寫五個戰士決定把敵人引上絕路。
第四部分(第4、5自然段),寫五個戰士把敵人引上狼牙山峰頂后再次痛擊敵人。
第五部分(第6~9自然段),寫五位壯士英勇跳崖。
全文記敘順序可概括為:接受任務———痛殲敵人———引上絕路———頂峰殲敵———英勇跳崖。

精彩語句

“為了拖住敵人,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把大批敵人引上了狼牙山。”
這句話表現出五位戰士有驚人的勇敢和堅定的任務意識。他們不是一般地打擊敵人,而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吸引大批敵人,保證群眾和主力轉移。“一邊……一邊……”這個並列複句,說明五戰士既英勇,又善戰,他們是用智慧和勇敢在戰鬥。
“為了不讓敵人發現人民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棋盤陀走去。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
這兩句記敘了五位戰士選擇絕路的目的和過程。五位戰士已經完成了任務,完全可以安全地追上大部隊,但他們沒有這樣做,而是為更好地保證群眾和主力部隊安全,自覺地引敵人上絕路。在“生”與“死”面前舍“生”而取“死”。“斬釘截鐵”,比喻處理事情或說話堅定果斷,毫不猶豫。眾戰士一聲“走”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足見戰士們的堅定、果斷。
“頓時,石頭像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
把石頭比作雹子,體現石頭砸敵人的迅猛、有力與密集。寫石頭“帶著五位戰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砸向敵人,這是採用比擬手法寫的,揭示了五戰士英勇戰鬥的力量源泉。
“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
這兩句讚頌五戰士的壯舉,“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是全國人民共同的心聲,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能做到堅強不屈、英勇戰鬥。“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點明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不動搖,抗戰的力量無比巨大,抗戰必定勝利。

寫作特點

全文突出一個“壯”字。
文章緊扣題眼“壯”字展開敘述的。先寫五個人面對超過自己數倍的敵人,接受掩護任務,揭示其膽之“壯”;再寫英勇戰鬥,打擊敵人,揭示其行之“壯”;接著寫誘敵入絕境,揭示壯士們不僅豪壯,而且有智謀;最後高呼口號捨身跳崖,揭示其氣節之“壯”。
通過對言行的描寫表現人物思想情感。
全文無一句人物心理描寫,也無一句戰士表態式的豪言壯語,其對敵人的恨,對祖國與人民的愛,對完成任務的堅定以及可貴的犧牲精神,都通過人物語言與行動揭示出來。比如,班長一聲“走”,簡潔明快,表現其態度堅定、判斷果斷、情況急切的情境,“胡德林和胡福才兩個小戰士把臉綳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表現戰士沉著、冷靜;“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人民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寫出壯士對祖國、人民的留戀、熱愛與忠誠,對群眾與部隊成功轉移的欣慰和完成任務的欣喜。

課文評價


課文順序清楚,條理分明,重點突出,詳略得當,字裡行間飽含著對五壯士的崇敬與頌揚之情。課文既表現了七連六班這個英雄集體的壯舉,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鮮明。他們的感人事迹所體現的面對強敵毫不畏懼、英勇頑強、寧死不屈的革命主義精神和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祖國的精神,已成為全民族共有的極為珍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