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臂弩,又稱神臂弓,北宋神宗時期由李宏發明(史書也有說為他人李定),弓身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最大射程遠達三百四十多步,號稱其他器械都及不上,神宗時傳入北宋,成為宋軍弩手的制式標準兵器之一。
完顏宗弼曰:“吾昔南征,目見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今付樣造之。”
神臂弩裝有機關,但可由一人發射,最大射程可達400多米,且可貫穿重甲,令金軍膽寒。恩格斯說,14、15世紀英國步兵使用的長弓可射200碼遠,是當時“一種非常可怕的武器”,然而它的射程貫穿力和
床子弩和神臂弩比起來還差的遠。
神臂弓用堅韌的山桑木為弩弓,又用堅實的檀木作弩身,麻為弦,輕巧堅勁,史書記載——神臂弓“實弩也。以山桑為身,檀為弰,鐵為槍膛,鋼為機,麻索系札,絲為弦。最大射程超過二百四十步(另一記載三百四十多步),約合372米以上。
神臂床子連城弩
神臂弓射二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箭,可見神臂弓在370餘米的射程上仍具有驚人的穿透力。而歷代學者正是對此深表懷疑,其實神臂弓上是裝有機關的,只是久已失傳,據說〈永樂大典〉上就記載著神臂弓的機關圖樣,后〈永樂大典〉毀於
第二次鴉片戰爭,神臂弓圖樣自此徹底失傳。清代學者紀曉瀾曾親自見到了這些圖樣,曾想依此重新製造神臂弓,但可惜《永樂大典》上的圖樣只是神臂弓的單個零件圖樣,沒有組合圖。
晚明《天工開物》里的原文是這樣描述明代的弩:凡弓箭強者行二百餘步,弩箭最強者五十步而止,即過咫尺,不能穿魯縞③矣。然其行疾則十倍於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宋代到明代弩的技術退化已經是極其讓人傷心的了,但這時候發展火器是時代潮流。
《閱微草堂筆記》記載
神臂弓張弦示意圖
《閱微草堂筆記》有載“宋代有神臂弓,實巨弩也,立於地而踏其機,可三百步外貫鐵甲。亦曰克敵弓,洪容齋試詞科,有《克敵弓銘》是也。宋軍拒金,多倚此為器。軍法不得遺失一具,或敗不能攜,則寧碎之,防敵得其機輪仿製也。元世祖滅宋,得其式,曾用以制勝。至明乃不得其傳,惟《永樂大典》尚全載其圖說。然其機輪一事一圖,但有短長寬窄之度與其牝牡凸凹之形,無一全圖。余與鄒念喬侍郎窮數日之力,審諦逗合,訖無端緒。余欲鉤摹其樣,使西洋人料理之。先師劉文正公曰:‘西洋人用意至深,如算術借根法,本中法流入
西域,故彼國謂之東來法。今從學算,反秘密不肯盡言。此弩既相傳利器,安知不陰圖以去,而以不解謝我乎《永樂大典》貯在翰苑,未必後來無解者,何必求之於異國,“余與念喬乃止。‘維此老成,瞻言百里’。信乎所見者大也。”通過此文,可以明白神臂弓可能運用了類似機輪齒輪之類的零件。如果以為神臂弓就是一種踏張弩,試問同時期的宋代強弩那一種又有如此威力?宋代軍法對神臂弓的保密工作要求如此之嚴只能說明神臂弓有著極巧妙的機關,這些機關才是神臂弓威力的根本原因,而且中國古代有著巧妙的機關技術,如巧妙的地動儀渾天儀等,以此技術為基礎,神臂弓的機關技術是可能的。
神臂弩古圖
被宋人譽為“最為利器”的神臂弓,在
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六《器用》中有記載,約於神宗熙寧年間傳入宋朝。向宋獻神臂弓者說法不一。沈括認為是李定所獻,而朱弁則認為獻者為李宏。該弓的具體製作情形,據朱弁《曲洧舊聞》卷九的記載,是“以厭為身,檀為弰,鐵為槍鏜,銅為機,麻索系扎絲為弦。”因為其射程既遠且深,可以射二百四十步至三百步,在《宋史·夏國傳上》記載,拓跋思忠曾一箭射中鐵鶴,“射之沒羽”,可見神臂弓的鋒利;在沈括《夢溪筆談》卷十六《器用》中記載其“能洞重扎”,神宗下令依樣製造。據洪邁《容齋三筆》卷十六《神臂弓》記載,南宋高宗年間,抗金名將
韓世忠所製造的“克敵弓”,就是仿照神臂弓製造的。西夏在北宋末也開始設置強弩軍,裝備神臂弩
神臂弩尺寸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達中國旅行考察后則說,在1227年,成吉思汗親率大軍攻西夏的城池(今寧夏海原縣西夏南牟會行都城池)時,被西夏將領用帶毒的箭頭射中而亡。後來這支西夏的鐵箭頭被蒙古大汗忽必烈確定為“蘇勒錠”(即成吉思汗靈魂吸附物之一)並保存了下來。至清代(公元1634年),元代(“
北元”)最後一個皇帝
林丹汗,也是最後一個保存“成吉思汗蘇勒錠”的皇帝。在滿清的重兵壓力之下,率眾從
察哈爾土篾本土西遷至青海,途經“海喇都”(今寧夏海原縣城),將“蘇勒錠”藏匿到“海喇都”附近的蒙古堡廟內。不料林丹汗於公元1634年在青海西拉他拉因病去世,“蘇勒錠”的藏匿處,又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謎”。
一是射程遠。“神臂弩”張開弦時需要的力比弓大,所以它比弓射程更遠。
二是可以瞄準目標,命中率高。“神臂弩”其實就是強化的弓箭,可以瞄準目標等到需要時再發射,有利於捕捉射擊時機,命中率比弓高。
三是可以同時發射幾枝甚至幾十支箭,戰鬥威力強。所以,神臂弩比弓更實用。
“神臂弩”的缺點是
弩機很笨重,所以適合由步兵攜帶或製成弩車。
古代的車兵都裝備有“弓”和“弩”,是步兵主力,有利於攻堅、設伏、厄守、突圍、相持等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