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華鎮

湖南省益陽市轄鎮

共華鎮,位於沅江市北部,地處美麗富饒的洞庭湖畔,2005年農業稅費綜合配套改革以後,由原新華鄉、原白沙鄉、原共華鎮合併組建而成。常住人口41827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東與沅江市泗湖山鎮交界,西與南咀鎮隔河相望,南隔蒿竹河與東南湖蘆葦場相望,北隔赤磊河與草尾鎮黃茅洲鎮相接。由原白沙鄉、新華鄉、共華鎮合併而成,鎮人民政府駐黃土包(原共華鎮人民政府駐地)。

歷史沿革


共華鎮
共華鎮
2008年村級行政區劃調整,全鎮由原來的48個行政村、3個種植場、7個漁場、一個黃土包社區,調整為20個行政村、共華、八形汊2個漁場、1個黃土包社區。
具體為:原譚家嶺村、共華村合併建立新的譚家嶺村,由黃土包村、新天村、足華洲村、創業場合併建立新的黃土包村,由團湖洲村、朝陽村、東湖村合併建立新的團湖洲村,由界福村、阜安村合併建立新的福安村,由永安村、洲土、新華漁場合併建立新的永安村,由阜利村、阜豐村合併建立新的雙阜村,由和豐村、和中村合併建立新的和裕村,由和興村、和群村、東湖漁場合併建立新的群興村,由均利村、均恩村、紫紅洲村、苗圃場合併建立新的紫紅洲村,由東合村、永紅村、朝陽漁場合併建立新的東合村,由憲成村、蒿北村、憲北村、附山洲村合併建立新的憲成垸村,由西安村、安蘭村、谷水村合併建立新的八形汊村,由明月村、明星村合併建立新的明月村,由仁北村、仁西村、白沙漁場合併建立新的仁豐村,由仁東村、仁中村、仁南村合併建立新的仁安村,由白沙村、富足村合併建立新的白沙洲村,由東成村、漉溪湖村合併建立新的東成村,由新紅村、新港村合併建立新的新港村,由東浹村、定華村、華興村合併建立新的華興村,由內洲村、新港漁場、蒿竹湖村、魚口村合併建立新的蒿竹湖村。
全鎮總面積15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6818公頃,總人口7.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6854人。該鎮水陸交通便利,沅茶公路貫穿本鎮;赤磊洪道順流而下經岳陽通長江,東南湖運河可直達益陽、長沙,赤山油庫大橋和正在開工建設的黃茅洲大橋將為共華鎮架起貫通四方的經濟發展橋樑。
本鎮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配套完善。全鎮已完成農村農電改網,現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組組有出路,22個村、場全部用上程式控制電話,廣播、有線電視網路覆蓋全鎮,並建有移動通信轉發塔4座,聯通通信轉發塔2座。我鎮教育事業發達,有3所中學和7所小學,共有在校學生3460人。有衛生機構5個,醫療設備齊全。
目前,共華鎮政通人和,百業俱興,百姓安居樂業。全鎮人民正以飽滿的熱情,熱忱地歡迎八方有志之士前來共華投資興業。

經濟


作為沅江市北部中心城鎮,近年來,共華鎮加快發展步伐,7.1萬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抓機遇、銳意創新、高瞻遠矚、奮力拚搏,從本鎮實際出發,憑藉天時、地利、政通、人和之優勢,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走出了一條社會穩定、政治穩定、生產發展、群眾富裕的新路子。
該鎮現有企業413家,其中日興麻業紡織有限公司、鴻運麻業紡織有限公司、暢源麻業紡織有限公司、金達麻業紡織有限公司、三雄麻業紡織有限公司、虹光棉麻有限公司、共華鎮建材廠、白沙建材廠、共華預製場等企業逐步發展為規模比較大、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它們生產的精幹麻、純麻坯布、紅磚、水泥磚等產品在市場上取得了較高的佔有率,為該鎮的主要經濟支柱之一。2005年,全鎮鄉鎮企業總產值達2.59億元。
該鎮氣候宜人,降水量充足,物產豐富,素有“魚米之鄉”之美譽。根據自身地勢平坦、氣候濕潤、宜種宜養的特點,全鎮大力實施了“優棉、優麻、優稻工程”和“畜禽富民工程”,培育出了遠近聞名的優質薴麻、水稻、雙低油菜、生豬、黃牛、蛋鴨等特色農副產品。同時,該鎮不斷完善招商政策,適時推動“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和益陽粒粒晶公司、台商獨資南宏綠色農業發展公司、亞華種業有限公司等一些大型企業強強聯手,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取得了顯著成效。另外,鎮內創業垸工業小區正在逐步建設。
2005年,該鎮農業年產值達2.26億元。2002年,鎮企業深化了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了企業法人代表制度。企業引進外資400多元,引入高科技項目3個,更新企業生產設備50%,企業產值翻番,達400多萬元,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2000多人,使230多戶農村特困戶脫貧。鎮船掛機廠的“勝江牌”產品遠銷越南、朝陽、泰國、菲律賓及許多非洲國家。2003年開始,共華鎮黨委採取有力措施,對湖洲溝渠和原有閑置的廠子進行拍賣,將拍賣所得的近800萬元鎮級財政經費用於工業發展。短短2年,鄉鎮工業區已引進投資興業的老闆3個。這些老闆以共華鎮近3萬畝優質薴麻為依託,開發了麻紡生產工業基地,目前總生產線達到12000萬綻的紡紗規模,安置當地2000多人就業。
共華鎮薴麻產業,將使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800元以上。

社會


基礎設施

該鎮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著力改善投資環境,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配套完善。全鎮已完成農村農電改網,現已實現了村村通公路、組組有出路,58個村、場全部用上程式控制電話,廣播、有線電視網路覆蓋全鎮,並建有移動通信轉發塔4座,聯通通信轉發塔2座。該鎮教育事業發達,有1所職業高中、4所中學和7所小學,共有在校學生人,其中共華鎮中學被評為市重點中學、益陽市級花園式窗口學校、省級“普九”、“雙基”示範學校,其升學率位於全市前茅。該鎮有衛生機構5個,醫療設備齊全。
2002年,小城鎮建設在搞好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抓好了鎮區擴容提質。財政投資150多元,建起了一個標準化菜場,硬化了4.3公里的鎮區公路,引資600多元,修建了一個現代化的水運路頭和一個移動通訊中轉塔。同時,盤活了存量資產,在民間集資1000多元,建立了一個大型的農資集貿市場。還進一步抓好了街道“門前三包”、“禁放煙花鞭炮”等工作,為鎮區人民營造了一個安逸、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

農民健身活動

一條喜訊讓沅江市共華鎮沸騰了。日前,該鎮獲得“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稱號,受到農業部、體育總局和中國農民體協的表彰,是我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鄉鎮。
共華鎮黨委、政府十分重視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積極引導農民開展各種各樣的健身活動。當地農民在繼承民間傳統藝術的基礎上,結合日常生產勞動,發掘創造了許多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又簡單易學的體育健身項目,秧歌操、功夫扇、筷子操幾乎人人都能表演一下。每逢農閑時節,乒乓球、老年韻律操、跳皮筋……村村有比賽,人人有項目。目前,全鎮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佔到總人口的60%。

整治工作

9月27日,早上6點,正是學生上學高峰,沅江市共華鎮中心學校全體行政人員會同共華鎮政府副鎮長郭雷、及劉躍軍、刑志超等幹部分成兩個檢查小組奔赴全鎮各路線,檢查學生車輛超載工作,這是沅江市共華鎮中心學校積極合鎮政府開展學生接送車輛集中清查整治工作的一個真實鏡頭。
共華鎮中心學校有近4000名中小學生,因無校車接送,學生上學和放學途中都是家長同民營車輛司機達成協議。所以超載、違章乘載時有發生。
本期開學時,共華鎮中心校要求各學校通過和學生家長接觸溝通,了解學生乘坐車輛情況,強化責任。並在學生中大力開展交通安全常識宣傳教育,提高學生出行交通安全意識。
共華鎮各學校還制定了行政帶班、教師值日制度,每天放學,安全保衛專干對接送車輛認真登記,並對學生乘車人數登記在冊,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上下學的安全。

人口民族


人口

總人口35873
18764
17109
家庭戶戶數10715
家庭戶總人口(總)35489
家庭戶男18476
家庭戶女17013
0-14歲(總)8917
0-14歲男4719
0-14歲女4198
15-64歲(總)24061
15-64歲男12630
15-64歲女11431
65歲及以上(總)2895
65歲及以上男1415
65歲及以上女148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5301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
常住人口41827人

行政區劃


共華鎮下轄村、場、社區
八形汊村白沙洲村明月村仁豐村仁安村憲成垸村
華興村黃土包村新港村東成村譚家嶺村蒿竹湖村
東合村團湖洲村福安村紫紅洲村群興村永安村
雙阜村和裕村八形汊漁場共華漁場黃土包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