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營地區

檀營地區

檀營地區(滿族蒙古族鄉),密雲區轄鄉(地區辦事處)。是北京市5個少數民族鄉之一,也是北京市唯一滿族蒙古族少數民族鄉。位於區境南部,西距城區3千米。面積2.73平方千米,人口15466人(2020年末)。共有滿、蒙、回、漢四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約佔總人口的34%。轄3個社區。北(京)承(德)鐵路過境。

歷史


檀營在清代是京畿地區八旗駐防營,始建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歷時三年建成,曾駐滿蒙旗兵達9000人。

建制沿革


1953年設檀營鄉。
1958年併入城關公社(今密雲鎮)。
1965年划入穆蒙峪公社(今穆家峪鎮)。
1987年撤鄉建鎮后從穆家峪鄉分離出來,設立檀營滿族蒙古族鄉。1996年,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0.4萬人,其中滿族佔2.8%,蒙古族佔3.6%,轄檀營行政村和檀營居委會。
2002年8月全鄉村民整體轉制。2002年末,鄉政府駐檀營村,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0.38萬人,轄檀營1個社區和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個行政村。
2005年,在檀營滿族蒙古族鄉設立檀營地區辦事處。2006年,轄1個社區、4個行政村,駐二村。

旅遊風光


冶塔仙燈:密雲外八景之一。山上原有一座普濟寺,寺塔稱冶仙塔,又叫"冶塔仙燈"。相傳高僧季小唐在塔內修鍊之時,夜晚塔頂處常有串串紅燈照耀,所以稱冶仙塔為"冶塔仙燈",是密雲外八景之一。
冶仙塔最早建於遼代(遼重熙八年,公園1039年)。塔高10米左右,平面呈八角形,塔身分上、下兩層,每層各有一拱形券門,門洞朝南可出入。塔四周磚雕花飾,塔基、塔身、塔頂全部為磚雕仿木結構。塔的下層券門兩側有清人題書的對聯一幅:高插雲漢文人筆,重領檀營武士冠。冶仙塔毀於“文革”時期,1967年“破四舊”遭炸毀,密雲人無不為之嘆息。該塔地宮內出土40餘件陶瓷器和70餘枚古錢幣(多為宋錢)。

人口


2020年末,常住人口為1546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