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觀音橋街道的結果 展開

觀音橋街道

重慶市江北區轄街道

觀音橋街道,隸屬於重慶市江北區,地處江北區西部。

1951年,建觀音橋鄉;1993年3月,由貓兒石街道和觀音橋鄉及華新街街道和大興村街道的部分區域,共同組成觀音橋街道。2011年,觀音橋街道總人口19.51萬人。截至2020年6月,觀音橋街道下轄21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洋河路2號同創國際11棟2樓。

2徠011年,觀音橋街道財政總收入35億元;商貿企業實現銷售額達1276.3億元;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46.7億元。

觀音橋街道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重慶市的窗口和北大門,城市化、現代化水平較高,有“北部新城第一街”之稱。紀念地有“重慶觀音橋烈士陵園”。

歷史沿革


清康熙年間,在此修建一座觀音廟、一座4孔石橋,稱觀音橋;街道由此而名。原為江北縣一區人和鄉,1940年划入重慶市。
1951年建觀音橋鄉。
1958年9月為中蘇友好公社觀音橋管區。
1966年為東方紅公社。
1981年改觀音橋公社。
1984年春改為觀音橋鄉。
1992年,撤銷觀音橋鄉、貓兒石街道,合併建組觀音橋街道。
1993年3月,撤銷貓兒石街道和觀音橋鄉,由貓兒石街道、觀音橋鄉及華新街街道和大興村街道的部分區域,共同組成觀音橋街道。
觀音橋街道圖片
觀音橋街道圖片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觀音橋街道地處江北區西部,東與五里店街道相鄰,南與華新街街道接壤並與渝中區化龍橋街道隔江相望,西與大石壩街道相連,北與渝北區龍溪街道、龍塔街道毗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5.0千米,南北最大距離2.5千米,總面積9.24平方千米。
觀音橋街道圖片
觀音橋街道圖片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4年12月,原江北縣松樹橋村一社划入江北區觀音橋街道,觀音橋村瓦房灣社的飛地和原江北縣龍溪鎮、新五一路以南、洋河有體育場片區部分,和西工農社三社、一社和四社的一部分劃歸江北區管轄,併入江北區觀音橋街道。
2006年,觀音橋街道下轄桃園、洋河、電測、小苑、建東、天原、鯉魚池、造紙、建北、洋河花園、塔坪、建西、渝北、黃葛、春暉15個社區和花園、大坪、貓兒石3個行政村。
2011年,觀音橋街道下轄造紙、天原、建西、小苑、電測、春暉、黃葛、洋河、洋河花園、建東、塔坪、鯉魚池、渝北、建北、北國風光、桃源、富力海洋、鵬潤藍海、鴻恩寺19個社區,花園村1個行政村;下設334個居民小組、1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20年6月,觀音橋街道下轄21個社區,街道辦事處駐洋河路2號同創國際11棟2樓。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500105006001111桃源社區
500105006002111洋河社區
500105006003111電測社區
500105006004111小苑社區
500105006005111建東社區
500105006006111天原社區
500105006007111鯉魚池社區
500105006009111建北社區
500105006010111洋河花園社區
500105006011111塔坪社區
500105006012111建西社區
500105006013111渝北社區
500105006014111黃葛社區
500105006015111春暉社區
500105006016111北國風光社區
500105006017111富力海洋社區
500105006018111鵬潤藍海社區
500105006019111鴻恩寺社區
500105006020111錦繡嘉陵社區
500105006021111明珠社區
500105006022111貓兒石社區
觀音橋街道圖片
觀音橋街道圖片

人口民族


2010年,觀音橋街道常住人口有203769人。
2011年,觀音橋街道總人口19.51萬人,全部為城鎮常住人口,城鎮化率100.0%;另有流動人口5.40萬人。總人口中,男性10.26萬人,佔52.6%;女性9.25萬人,佔47.4%;14歲以下18174人,佔9.3%;15—64歲以上15.75萬人,佔80.7%;65歲以上19472人,佔10.0%;人口以漢族為主,達19.41萬人,佔99.5%;有土家、回、苗、蒙古、壯、滿等29個少數民族,共1043人,佔0.5%;超過40人的有土家、回、苗、蒙古4個民族,其中土家族287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27.4%;回族208人,佔19.8%;苗族83佔比,佔比8.0%;蒙古族4佔比人佔比佔比5.0%。2011年,觀音橋街道人口出生率5.0‰,人口死亡率6.0‰,人口自然增長率-1.0‰,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2686.0人。
2021年6月24日,重慶市江北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觀音橋街道大學(大專及以上)人口數為64384人。
觀音橋街道圖片
觀音橋街道圖片

經濟


綜述

2011年,觀音橋街道財政總收入35億元,比2010年增長30%。

商貿

2011年末,觀音橋街道有商業網點15887個,職工7.5萬人。2011年,觀音橋街道商貿企業實現銷售額達1276.3億元,比2010年增長2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173.5億元,比2010年增長36.6%。

金融

2011年,觀音橋街道金融產業實現增加值46.7億元,比2010年增長5.6%。2011年末,觀音橋街道有數十家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為132.1億元,比2010年增長55.6%;各項貸款餘額1777.3億元,比2010年增長31.5%。
觀音橋街道圖片
觀音橋街道圖片

文化


地名由來

清康熙初年,觀音橋街道境內觀音廟前建有一小石橋,“觀音橋”因而得名。
觀音橋街道圖片
觀音橋街道圖片

交通


觀音橋街道有縣道X216、X219穿境而過。
觀音橋街道圖片
觀音橋街道圖片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觀音橋街道有幼兒園(所)21所,在園幼兒2195人,專任教師217人;小學8所,在校生7527人,專任教師452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4638人,專任教師368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99%,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6883人,專任教師432人;有各級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22所。觀音橋街道主要學校有貓兒石小學、米亭子小學、蜀都小學、花園小學等。

文體事業

2011年末,觀音橋街道社區有書畫社15個、群眾合唱隊8支、腰鼓秧歌隊12支、太極拳隊13支、群眾攝影隊伍6支,其它舞蹈藝術隊伍15支;有社區圖書閱覽室17個,藏書均超過千餘冊。
街道內設黨政辦公室、綜合治理辦公室、城市管理科、社區建設事務事事務物保障科、經濟發展科、農業科、財政所等8個職能部門。另設街道就業管理站、社會事務保障事務所、勞動事務所、經管站、文化站、獸防站等街道直屬單位。在觀音橋街道內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及家政服務中心。服務中心在轄區農業村和社區居委會下設18個社區服務站,覆蓋整個街道。現已開展了家政服務、計生服務、教育培訓、中介服務、城市、農村低保、殘疾人服務、優撫、救濟、市容衛生等服務項目。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觀音橋街道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4個,其中三級甲等醫院1所;病床近2000張;醫務專業衛生人員1000餘人。2011年,觀音橋街道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20餘萬人次。觀音橋街道重點醫院有重慶市和平醫院、重慶市精神衛生中心、江北區中醫院、江北區婦幼保健院,其中重慶市和平醫院為三級甲等醫院。2011年,觀音橋街道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435.6/10萬;孕產婦死亡率為零。

社會保障

2011年,觀音橋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10011戶,人數13355人,支出409.3萬元;城市醫療救助170人次,支出13.6萬元;大病醫療救助70人,支出15.5萬元;臨時救濟20人,支出8.6萬元;全年接受社會捐款超過32萬元,使超過700人(次)困難群眾受益。

基本信息‎

居委會:小苑、桃源、電測、洋河、建東、天原、鯉魚池、建北、洋河花園、塔坪、建西、渝北、黃葛、春暉、富麗海洋、北國風光、鴻恩寺鵬潤藍海、錦繡嘉陵。

街道建設

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高度重視轄區的三大文明建設,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落實“五個統籌”,按照區九次黨代會確立的工作目標,緊緊圍繞區六件大事,搞好四個配合(即觀音橋商圈建設、濱江路內側開發建設、鴻恩寺公園建設、江北城拆遷安置);實施工業驅動,建好三個園區(長安跨躍工業園區、寸灘向家灣工業園區和唐家沱棟樑河工業園區;履行三大職責則,抓好八大工程(即“明星鄉鎮”升位工程,社區建設系統工程,城建城管重點工程,就業低保“民心工程”,強村興街富民工程,擁軍優屬雙擁工程,社會治安穩定工程,黨建工作創新工程);加強黨的建設,創建一流街道(全市經濟發展強街,全區社區建設示範街,江北都市風貌展示街)。切實加強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建設和黨的建設,促進街道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

發展目標

新年伊始,江北區政府在區人代會上提出爭創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區的奮鬥目標,觀音橋街道圍繞打造“全國社區建設示範街、重慶經濟發展強街、重慶文化名街、江北都市風貌展示街”的總體目標,立足於早謀划、早部署、早落實,以創建“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為抓手,按照“強化愛崗敬業、激勵創優爭先、突出特色亮點、實現均衡發展”的整體工作思路,進一步夯實組織、載體、隊伍、群眾基礎,力促工作再上新台階。
一是進一步健全社區建設綜合協調機制,夯實組織基礎。繼續將社區建設工作納入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重要議事日程,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在組織領導、資金投入、設施建設等方面,為社區建設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健全社區建設工作的監督、檢查、考核和獎懲制度,確保社區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到實處;繼續完善領導聯繫社區制度,機關各部門在推進社區建設中要找准各自工作的結合點、切入點和著力點,尤其是依託社區開展工作的部門既要依法行政、各司其職,更要關心、服務社區,對照社區居委會的職責,清理附加的不合理任務,努力減輕社區居委會的負擔,凡屬於部門自身應當做好的工作不得攤派到社區;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動員和組織社區居民和社會各界參與社區建設,在實踐中提高參與社區事務管理、建設美好家園的能力,將“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變成大家的自覺行動。
二是進一步加大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夯實載體基礎。加大社區平台建設工作力度,將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和管理工作納入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多渠道、多形式解決好社區的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加大向轄區房地產開發商爭取社區用房力度,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做好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用房的選址、協調和驗收工作,為社區組織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對全街社區用房和設施設備進行全面調查摸底,市級示範社區年內實現每人配備1台電腦,其他社區逐步配齊,努力將北國風光社區、富力海洋廣場社區(擬建)打造成市級示範社區,著力對辦公條件較差的社區進行改造,逐步實現社區辦公服務平台全面達標;注重推行現代信息技術在社區管理中的運用,擬啟動社區信息化平台建設,實現社區辦公、服務的自動化、現代化,實現社區工作信息化網路管理;進一步加大社區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為群眾辦事提供舒適環境;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凡需社區承擔或參與的任務,嚴格實行准入制,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在調查研究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對社區水、電等辦公經費進行適當調整,逐步提高工作經費。
三是進一步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素質,夯實隊伍基礎。按照建設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社區專職工作者隊伍的目標,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民主選舉、競爭上崗,選聘、補齊社區專職工作人員,逐步實現社區專職工作人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社會化;加大培訓力度,建立健全社區專職工作者崗前培訓和執業培訓制度,提高社區工作人員愛崗敬業的工作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提高服務質量;落實社區工作人員報酬隨本地經濟發展而相應增長的機制,切實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加大考核力度和獎勤罰懶、獎優罰劣力度,修訂完善社區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更為科學的社區考核體系和考評激勵機制,樹立和培育先進典型,對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群眾意見大的個別社區工作人員和班子要適時進行調整交流,實現社區均衡發展。
四是進一步拓展和提高社區服務內容、質量,夯實群眾基礎。針對新形建設的建設的新設新情況,逐步推行社區服務規範化、精細化、標準化管理;按照新型社區管理模式和“一社區一品牌”、“一社區一特色”標準,著力打造特色鮮明、亮點突出的新型社區;在條件成熟的社區進行物管公司、業主委員會和社區居委會“三位一體”管理模式試點並逐步在全街推開;築牢執政發展的發展的意識展意識,加強街道辦事大廳服務窗口規範化建設和管理;大力倡導為民義務服務的良好道德風尚,加大社區志願者隊伍的培育力度,整合社區志願者服務隊伍,建立社區志願者服務檔案,引導和鼓勵有愛心、有專長的社區居民從事志願者服務活動;做深做細做實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以及廉租住房實物保障、租金補貼等日常工作,做到基礎工作紮實、應保盡保。
觀音橋街道圖片
觀音橋街道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