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藏菩薩
密教賢劫十六尊之一
金剛藏,梵名 Vajra -garbha ,音譯縛日啰孽啰婆。又意譯金剛胎。西藏名Rdo-rje-sn~in% 。為密教賢劫十六尊之一。
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微細會、供養會等外院方壇北方四尊中之第三位。密號持教金剛、立驗金剛,種子為釯(va);三昧耶形為四個獨股杵作井狀,表示萬智攝於四智中;形像為身呈青白色,左手握拳,右手持青蓮花,花上有獨股杵;印相為外縛拳立於火輪,或外縛五股印;真言為‘唵 縛日啰 孽羅婆野 娑縛賀’。
金剛藏,梵名 Vajra -garbha ,音譯縛日啰孽啰婆。又意譯金剛胎。西藏名Rdo-rje-sn~in% 。為密教賢劫十六尊之一。
位居金剛界曼荼羅微細會、供養會等外院方壇北方四尊中之第三位。密號持教金剛、立驗金剛,種子為釯(va);三昧耶形為四個獨股杵作井狀,表示萬智攝於四智中;形像為身呈青白色,左手握拳,右手持青蓮花,花上有獨股杵;印相為外縛拳立於火輪,或外縛五股印;真言為‘唵 縛日啰 孽羅婆野 娑縛賀’。
金剛藏菩薩
此菩薩於大日經卷一具緣品、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上及無量壽供養儀軌中,皆名為金剛薩埵;於文殊寶藏陀羅尼經中,則指文殊菩薩;於理趣釋卷下,指虛空藏;於略出念誦經卷三,為金剛寶、金剛利之異名;於三卷本教王經卷二,稱為金剛寶。又據陀羅尼集經卷七載,金剛藏為金剛薩埵之化身。
(菩薩)Vajragarbha,金剛界賢劫十六尊中之一。華嚴經說金剛藏菩薩十地品。此菩薩明王,現忿怒身,或持金剛杵以伏惡魔,謂之金剛藏王。
(術語)處胎經所說八藏之一。結集等覺菩薩於金剛心位斷極微細無明以證佛果之法門者。三藏法數三十一曰:“金剛藏者,謂佛所說等覺菩薩修因感果法,以其破惑之智最為堅利,能斷極后微細無明之惑,故名等覺菩薩,為金剛心是也。”
(名數)凡密教有四種之金剛藏,百八名贊以文殊為金剛藏,理趣經以虛空藏為金剛藏,又以金剛薩埵為金剛藏,陀羅尼集經八有金剛部之金剛藏。即同名異體四種也。楞嚴經所說之金剛藏王菩薩為此中第四雲。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凈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凈。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惟願不舍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凈,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盤,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盤,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盤。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盤,
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
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金剛藏問意,以為成佛因地法行,及頓漸二門,既聞命矣,但既雲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起無明耶?既眾生本有無明,佛何故又說本成佛耶?又十方眾生,本來成佛,後起無明,如是,一切諸佛,亦當再起無明矣,然則何時復生一切煩惱耶?佛與眾生,同本無生,無生之中,若同妄起,則佛與眾生,義又何別,故起此三惑而問也。
此問關係信上究竟決定,此中秘妙,義卻甚深,非方便開示,無由明悟,佛故許之。佛先破其三惑,謂情器各界眾生,一切不離分別,如始終是非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等,在情界念念相續,在器界往複循環,無一非依妄建立,皆是輪迴,以輪迴見,辨此圓覺,連圓覺亦同流轉矣,因輪迴心亦從圓覺所自出,譬如夢見實物,物亦是夢,又如雲動時,當作月動,舟行時,當作岸移,雲與舟之動,既是生死輪垢,曾未清凈,反疑月岸不動之圓覺,亦同此輪轉垢穢,此由於根本未明,故先破之。
次言由此幻翳,妄見空華,非有實體,幻翳若除,不可說言何時再起幻翳,何以故,幻翳與空華,非屬相聯對待,翳不與華合,華不隨翳生,因翳而立妄見,非華實生,二法各不相知,正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今此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原本不動,如月如岸,而無明生死涅盤,不過一幻起幻滅,一迷一悟,究與覺性何關,既以虛空而論,屬於世法,以暫有暫無之物,尚不隨華起滅,何況湛寂真常之圓覺,本性平等乎,是故果位既不再迷,成佛決不再起無明,眾生本來成佛者,如金礦,不得謂為非金,而金雜於砂,不能起用,但砂非本合於金,金亦非銷熔而始得,以金本有故,既已成金,開悟成佛,決不重入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變,不應說言如來圓覺本非成就,必待修而後得,與得而再妄等謬見也。
次言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是本來成就,就說不到菩提涅盤,成佛不成佛,輪迴非輪迴矣,然以聲聞境界,未入親證,法見未除,落於斷滅,尚不明此旨,何況眾生劣見,以小如螢火之有思維我見心,測度大如須彌之圓覺境耶,故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
再次佛說此有思維心,都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要用虛妄心,冀有所成就,正同空華求結空果,輾轉成妄,徒增巧見,決不能成就圓覺方便也。
再次說到本題決定辦法,謂妄見分別,終無實益,只有先斷無始輪迴根本,即是以智破妄,明心見性,親證圓覺,即無退轉,若以分別心,立此三惑,即屬邪見,非為正問,總之此惑,即修后之所知障。
此分正破所知障,以未明金剛藏本體,每起種種妄慮,粗者我見,細者法見,近世人未證圓覺,妄評是非,考據比量,自增我慢,即是此病,蓋於將明未明之時,白雪之白,與白鳥之白,似同實異,最易淆亂,此修行中一大關鍵,不可不知,今當先知本來,再求深入,故偈雲,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無非除所知障耳。
此分內疑悔二字,應注意,疑因修而起,悔因疑而生,皆不定之法,極言其惑也,凡修至中途,忽起所知,由自己知見不正而起疑,又無善知識為之決定而生悔,非求佛開示秘密,不能破此迷悶,故曰無遮大悲。
佛正答時,不先破其三惑,只說輪迴之根在於何處,即爾自生疑悔之根也,以顛倒妄心,未出輪迴,用糊塗眼,辨於圓覺,是自心取自心,非幻而亦幻,反使圓覺性亦隨之而糊塗流轉,如雲與月,舟與岸,誰動誰止,轉難分別,其終不能出此輪迴也矣,此破其疑悔之根也。
中段文最重要,只說本來不有,只是無明為因,幻想為果,文內如空本無華,非起滅故,金非銷有,金性不壞等句,顯如來圓覺,本來成就,無雜無壞,有何菩提涅盤輪迴非輪迴諸妄見耶?但二乘斷見,凡夫常見,如何能測,正同螢火燒須彌,空華求空果矣。
次說不應輾轉妄想,徒增巧見,成為邪問,只有先斷無始無明,則三惑不破自破,此遮說法也,惟鈍根人未必能了,當代答曰,眾生本來成佛,是言其體,無明是幻垢,體本不壞,垢則不無,體不因垢而壞,明則依舊,以本來不動故,此聖凡之別也。
此經但說平等本際,就根本說,故一切眾生皆是佛,非關無明之有無也,至於佛,則金已出礦,不重為礦,斷不致再起無明,爾今所問,是以有思維心,妄測如來境界,故非正問,此表說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