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修
下村修
下村修(1928年8月27日至2018年10月19日),男,出生於日本京都府福知山市,畢業於長崎醫科大學和名古屋大學,是日本著名的化學家、海洋生物學家。
1951年下村修從長崎醫科大學藥學專門部(現長崎大學藥學系)畢業;在名古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1960年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留學;1982年-2001年擔任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高級研究員;退休后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家中繼續從事研究;2009年成為名古屋大學特別教授;2018年10月19日,下村修因病逝世。
下村修
1955年,下村修在日本做研究生時,導師讓他到另外一個實驗室去開闊眼界,而那個實驗室的導師介紹他做熒光素。
1960年,下村修獲名古屋大學有機化學博士,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約翰森實驗室做博士后。
1961年,約翰森帶下村修到西海岸華盛頓州的“星期五港”(FridayHarbor)實驗室,那裡當時盛產水母,有很多原料,他們在1961年做出主要發現,即綠色熒光蛋白(GFP)。
1963年-1965年,下村修回日本名古屋大學任副教授。
1965年-1980年,下村修回普林斯頓,繼續在約翰森實驗室工作。
1980年-2001年,下村修到麻省WoodsHole海洋生物學研究所工作、並任波士頓大學兼職教授。
2018年10月19日,下村修因病逝世,享年90歲。
下村修
在日本名古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赴美的下村修,從1981年到2001年一直是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所的資深科學家,實驗所在2008年12月8日發布的新聞公報中稱讚他是綠色熒光蛋白(GFP)的最初發現者,“綠色熒光蛋白是當代科學和醫學領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從顯微水平上照亮了生命。”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新聞公報中說,綠色熒光蛋白“已經成為現代生物科學研究領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它的幫助下,研究人員能夠看到前所未見的新世界,這包括大腦神經細胞的發育過程和癌細胞的擴散方式等。
2004年PearsePrize(英國王室顯微鏡學會)。
2005年EmileChamotAward(美國伊利諾伊州顯微鏡學會)。
2006年朝日獎(朝日新聞社・朝日新聞文化財團)。
2008年下村修和馬丁·沙爾菲、錢永健分享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
下村修幼年曾在中國東北、大阪等地生活,後來遷往長崎縣諫早市,16歲時經歷了長崎原子彈爆炸。
在同一領域的一些學者眼中,下村是一名“孤高的研究者”。下村為人淡泊名利,研究風格屬於“孤身奮進”一類。(日本學者宮協敦史評)
後輩眼中的下村既嚴厲又溫厚。先生乍看嚴厲,其實為人溫厚又不失幽默感。有一次前往下村家拜訪,離開時年近八旬的下村一直送到車站,15分鐘后汽車進站,目送上車後下村才離開。(北海道大學教授近江谷克裕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