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發展學

個人發展學

個人發展學是指:研究現代社會(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為基礎)條件下,提高個人發展效率,最大程度地開發和實現個人價值,促進個人可持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它是融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戰略學、對策論、教育學、養生學、人力資源管理學等諸學科為一體的交叉學科。

簡介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 development
個人發展學
個人發展學
個人發展學
個人發展學是指:研究現代社會(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為基礎)條件下,提高個人發展效率,最大程度地開發和實現個人價值,促進個人可持續發展的規律的科學。它是融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戰略學、對策論、教育學、養生學、人力資源管理學等諸學科為一體的交叉學科。它是人才學的主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有句名言:“在那裡,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那麼如何有效地實現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在現代社會將是一門新興學科,我們認為,它是人類通向理想社會有效途徑。

理論構成


1、人才市場理論
個人發展學
個人發展學
人才開發(教育)市場、人才配置市場構成了完整的人才市場2、人才價值理論
J=a×(N×T×V×E)c×D×W÷S(其中a為某一常數,0≤C≤1)
上式中,J,N,T,V,E,C,D,W,S分別是指人才價格(一般是指工資水平),個人天賦,學習時間、投入精力、經濟投入,學業與個人天賦的匹配度,人才需求量,人才職位及人才供應量。
3、微觀人才論(學業規劃理論)
4、中觀人才論(團隊的人才開發、配置理論)
5、宏觀人才論(宏觀的人才開發、配置理論、個人發展理想與社會理想)
是什麼讓博士們“三十難立”?
時代呼喚“個人發展學”

事例


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克服狹隘認識、破解工作難題的“總閥門”。
感覺到自己的不足,人們往往有以下的不足:
相關圖書
相關圖書
一是自己滿足於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有了“差不多”、“說得過去”的思想認識,這是典型的小富即安意識在作祟的表現。二是存在著“懶”和“散”的意識,視野不夠開闊,考慮問題層次較低。
三是創新能力還不夠,工作亮點少。
四是滿足於“本事不大,老實聽話”,只限於完成規定動作,不能主動出擊,主動爭取。
五是滿足於輕車熟路,不願意再吃苦受累,存在得過且過思想。
二、查擺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是開啟科學發展之門的“金鑰匙”。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必須以解放思想為契機,正視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創新意識,增強責任意識,切實做到“五個破除、五個樹立”的要求,紮實推進工作開展。
一是破除自我滿足觀念,樹立爭先創優意識。始終做到把自己的命運同全區的興旺發達緊緊的結合在一起,以主人翁的責任感,常懷為民之心,常懷大局之心,常懷奉獻之心,踏踏實實幹好本職工作。
二是破除懶散觀念,樹立愛崗敬業意識。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向“懶”和“散”做堅決的鬥爭。有了工作任務,不怕早起晚睡,不怕加班加點,繼續發揚不怕吃苦、不怕熬夜、不講條件、堅決完成任務。
三是破除自我封閉,樹立改革開放意識。面對新形勢,要善於跳出館陶看館陶,樹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爭先創優意識,永不服輸、永不言愁,不與別人比待遇,敢於別人比貢獻。
四是破除反映遲鈍,樹立與時俱進意識。決不等待觀望,做到主動出擊,主動爭取,及時跟上時代步伐,把握髮展的主動權。
五是破除自我封閉,樹立創新意識。勇於請進來,敢於走出去,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作到學習學習再學習,努力努力再努力,積極參與建言獻策和爭先創優活動,立足本職,放眼大局,以自己優異成績,彙報自己解放思想大討論的成果,無愧於共產黨員的稱號。
三、能否讓思想解放之花在“一強兩促”實踐中充分綻放,是檢驗大討論成效的“試金石”
一是思想是否真正解放,觀念是否真正更新,主要看什麼?就是要看困難解決了多少,問題消化了多少,工作落實了多少,是否真正做到了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是否為促進經濟發展,為促進和諧館陶建設做出了自己的點滴貢獻?這就是判斷思想解放程度的試金石。我知道,再好的思路,再好的辦法,再好的制度,只有落實到位了,才能真正發揮作用。否則,再好的措施也是一紙空文,毫無意義。對我們這些平凡人而言,也許一輩子也不可能碰上一件大事,但我們有能力做成一件件小事情。能把簡單的事情辦好就不簡單;能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不平凡。從身邊小事做起,從踏踏實實做好身邊小事做起,堅持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一以貫之。
二是把解放思想體現在平常的工作中,學以致用,以學促用,以用促學,達到融會貫通的目標。
三是把學習當作自己終身大事來對待,作到時時學習,處處學習,永不自滿,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

關鍵砝碼


終身學習:個人發展的關鍵砝碼
個人發展學
個人發展學
21世紀的世界,信息瞬息萬變,知識更新加快,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教育在綜合國力的增長中處於基礎地位,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各類人才的質量和數量。作為現代化社會的必然選擇,終身學習將成為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必然趨勢。終身學習的概念及特性關於“終身學習”的概念,人們的解釋多種多樣。最具權威、最廣泛地被人們接受的定義是1994年11月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的“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上所採納的定義:“終身學習是通過一個不斷的支持過程來發揮人類的潛能,激勵並使人們有權力去獲得他們終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識、價值、技能,並在任何任務、情況和環境下有信心、有創造性和愉快地應用它們。”
終身學習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徵:第一,整體性。終身學習包括正規的、非正規的、非正式的各種學習形式,包括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幾個學習階段。第二,協調性。終身學習以學校為依託,把家庭、社會和工作場所都作為學習的場所,特別是要強調學校與家庭、社會及政府考核部門的相互聯繫與協調作用,既要把人的一生中各種教育機構協調起來,又要把學習與社會生活協調起來。第三,靈活性。終身學習把學習同個人成長進步、工作崗位變遷、職位升降都有機結合起來。它對受教育者沒有年齡、資歷、職業背景的任何要求,對學習時間和地點也無任何限制。人們只要產生學習需求,就能隨時在終身學習活動中獲得自己所需的知識。第四,民主性。終身學習的民主性意味著社會的所有成員都可連續不斷地受到教育,並能平等獲得受教育的機會。第五,個性化特徵。由於人的生存是個體的,所以,作為人的基本生存方式的學習或教育也應是個性化的,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式。
終身學習的基本任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題為《學習---內存的財富》的報告中為人們在新世紀的終身學習提出了新的基本任務,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
1、學會求知。這既可將其視為一種人生手段,也可將其視為一種人生目的。它是指人對客觀世界及其變化規律的認識和把握。
2、學會做事。即能夠以所學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學會做事,就是要重視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為了取得某種資格。
3、學會合作。要善於理解他人並與他人友好相處,以共同對付風險,迎接挑戰,實現計劃,並能以聰慧、和平的方式應付不可避免的衝突。
4、學會生存。這是終身學習要達到的終極目標。在知識經濟時代,要想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就要養成很強的獨立性、判斷性、自我責任感,一生必須不斷學習求得自我完善。
實施終身學習的必要性21世紀人類的社會生活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世界將邁向知識經濟時代,教育正在出現新的變革態勢,終身學習將成為社會進步和教育發展的共同要求。

意義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有句名言:“在那裡,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個人的自由與幸福是人類社會追求的最終理想和最高目標。那麼,在現代社會(以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為基礎),如何有效地實現個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將是一門新興學科,它是實現個人自由與幸福、人類通向理想社會有效途徑。
個人發展學由中國人才學學者、學業規劃與升學決策研究專家張恆亮先生創立,他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繼承和發展了從上世紀發軔於美國的職業指導與生涯教育理論,個人發展學不僅能夠指導人們實現人職匹配,更在於幫助人們提高個人發展的效率。即以最小的代價實現人匹配並促進個人的可持續發展。

評論


個人發展學
個人發展學
2007年4月29日,《中國青年報》以大篇幅報道了現今的許多博士面臨的發展困境:人已近三十,經濟難自立,成長成本高。所謂“三十難立”。接著有關專家分析道:造成博士們目前困境的原因一是教育環境,二是社會發展機會減少。應該說,專家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並沒有搔到癢處。
穩定的職業是經濟獨立的重要前提,這一困境所隱含的是博士們就業難的現實。如果說現在的博士都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深有造詣,並以學術研究為終生的目標和追求,那麼認同這樣的觀點:即社會發展機會太少。但現在的問題是,有相當一部分博士其人生志向並沒有確立,只是為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而不惜從專科升到本科,從本科考到博士。殊不知,人才市場的變化比你的學歷發展更快,三五年後,博士在人才市場上已不鮮見,於是,自己的就業目標像那美人如花隔雲端,總是差那麼幾步,再也夠不著了。
那麼,為什麼人們總是與市場需求差那麼幾步?這個問題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企業中,是很容易解決的。現代企業早已經進入到了戰略營銷的時代:要讓生產出來的產品順利的銷售出去,那就要在生產之前研究市場的需要及變化趨勢,簡單地說就是“以銷定產”。那麼作為博士,為什麼就不能引入戰略營銷的理念呢?為什麼不在自己求學(人才生產)之前,在讀博士之前,讀碩士之前,讀本科之前,讀專科之前,以及讀高中之前的初中畢業時,就認真地研究未來人才市場的變化趨勢,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呢?上面的每一個時點你都可以認真思考我到底該學(生產)什麼,我學(生產)什麼能學(生產)好,並能超過別人,進而實現經濟上的獨立(順利地實現銷售)。然後再做出選擇和決策,可你沒有!只是為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而一味的向上讀書。台灣著名漫畫大師蔡志忠在談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段話時說,初中畢業時,他的老師告訴他,“一個人獲得完整的學歷並不是必要的,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路。”此後,蔡志忠北上台北,開始了自己的職業漫畫家生涯,在十五歲的時候就一舉成功,實現了經濟上的獨立,為其人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我們目前的社會環境而言,也有一大批少年得志的青年,如丁俊暉韓寒劉翔以及大量的成功青年等等,他們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少立大志(合適的職業目標),選擇合適的學業,而不是以考大學、當博士為追求。兩相對照,現今的博士們是多麼地缺乏職業理想和學業規劃的意識。而這才是他們目前經濟難自立的根本原因。
另外,文章也以相當篇幅報道了成長成本高是個人發展的全球性難題,比如在美國、加拿大就有“歸巢小孩”(BoomerangKids)之說,指的是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英國,他們是“口袋小孩”;在德國,他們被叫做“賴巢族”;在義大利他們是“媽媽的小孩”;在日本被稱為“飛特族”;中國內地則習慣把他們叫做“啃老族”等等。但這非但不能降低目前困境中的個人因素,恰恰說明了在終身學習的時代,學業規劃的極端重要性。我們不僅要知道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更要明白在什麼階段、什麼條件下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在哪裡學等等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個人的發展效率,以最小的代價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進而實現人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時代為我們提出的全球性課題,現實在呼喚一門新興的科學——個人發展學。它至少是融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養生學、教育學、人力資源管理學、對策論等相關學科為一體的交叉性學科。
當然,一味地批評博士們缺乏學業、職業規劃的意識是不公正的,現今社會的主流觀念要麼是知識改變命運,要麼是讀書無用論,似乎就不知道馬克思主義的否定之否定規律。首先要承認知識能改變命運,但讀書無用論否定了對自己發展無用的知識,一個合理的結論就是:只有適合於自身發展的知識才能改變命運。而求學時,選擇適合於自身發展知識的過程就是學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