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大街

威廉大街

威廉大街這條街形成於18世紀初,稱為驃騎兵大街,是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的一條街道。

街道介紹


威廉大街(德語:Wilhelmstraße)是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的一條街道,從19世紀中葉到1945年,這裡一直是行政中心,先是普魯士王國,然後是統一的德國,帝國總理府和德國外交部。因此,“威廉大街”在德國常用來代表德國政府,如同“白廳”經常被用來代表英國政府;在英語中,威廉大街通常代表德國外交部。
威廉大街的路線,從菩提樹下大街向南略微偏東,直到Hallesches Ufer附近的 Stresemannstrasse路口,長約2公里。交匯道路有 Behrenstrasse、萊比錫大街和Zimmerstrasse,威廉大街以西名為
今天的威廉大街
今天的威廉大街
Niederkirchnerstrasse(二戰前稱為阿布雷契親王大街)。

街道歷程


這條街形成於18世紀初,稱為驃騎兵大街(Husarenstraße),1740年和東側的平行道路弗里德里希大街一起改為今天的名字,以紀念發展這一地區的腓特烈·威廉一世。
威廉大街原本是一個富裕的住宅街,有許多宮殿屬於普魯士王室成員,從十九世紀中葉發展成為一個政府區。1875年,帝國總理府建於威廉大街77號。魏瑪共和國(1919年至33年)時期,總統官邸設在威廉大街73號。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總統在陽台上,觀看晚上納粹上台的火炬遊行。
1938至1939年,阿爾貝特·施佩爾為希特勒修建了一個新的帝國總理府,緊鄰老總理府以南,在威廉大街和沃斯大街轉角處,正式地址是沃斯大街4號,但是希特勒從面向威廉大街的陽台接見群眾。對面的廣場被稱為威廉廣場,已經不再存在。皇宮酒店也已消失,幾個門牌以外,是希特勒上台前的柏林住所。
在納粹統治時期,德國外交部位於前帝國總統府,威廉大街73號,納粹外交部長約阿希姆·馮·里賓特洛甫將舊建築改建為浮誇風格。財政部設在威廉大街61號。在納粹時期,約瑟夫·戈培爾的宣傳部設在更南面的威廉大街8-9號。農業部設在威廉大街72號,這是今天仍然設在戰前地址的唯一德國政府部門,雖然已經經過重建。英國大使館設在威廉大街70號。原來的建築毀於轟炸,新的使館在德國統一后重建於原址。2000年7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主持了盛大的開放典禮。
威廉大街上唯一倖存的納粹時代主要公共建築是81-85號(萊比錫大街以南)帝國空軍部大樓,這是一座巨大的大廈,根據赫爾曼·戈林的命令,興建於1933年和1936年之間。這座建築逃脫了戰爭的破壞,為柏林中區為數不多的完整的政府建築物,1949年用作新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部長會議。也是1953年6月17日工人起義期間民眾示威的中心。
除了空軍部,威廉大街上所有主要的公共建築都毀於1944年和1945年年初的盟軍轟炸。威廉大街南至Zimmerstrasse是在蘇聯佔領區內,除了從街上清除瓦礫,很少進行重建,直至1949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
東德政權視為前政府大廈為普魯士和納粹軍國主義和帝國主義遺跡,20世紀50年代初拆除了所有政府建築物廢墟。在1950年代末期,從菩提樹下大街到萊比錫大街的威廉大街,幾乎沒有任何建築物。1980年代,沿街修建公寓大樓。
從1964年到1991年,當時的街道南至Zimmerstraße是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境內,這一段稱為奧托- 格羅提渥大街,得名於1949至1964年的東德總理奧托·格羅提渥。
今天,威廉大街是一個重要的交通大動脈,但還沒有恢復從前的地位。空軍部大樓今天用作德國財政部。此外,農業部和英國大使館是街上唯一的公共建築。許多住戶的公寓樓是新移民,也有一些商店和餐館迎合俄羅斯和土耳其人
在最近幾年裡,柏林市沿威廉大街設立一系列的歷史標記,顯示戰前著名建築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