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江潮的結果 展開
- 國家納米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 原四川省軍區副司令員
- 原新四軍老四團一營三連任連長
- 概念
- 阜陽市農業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江潮
原四川省軍區副司令員
江潮(1917-1996),男,原四川省軍區副司令。
在1950年的抗美援朝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38軍曾經打出過一記漂亮的“左勾拳”——“三所里迂迴穿插”行動,粉碎了敵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的“聖誕節攻勢”,成為世界戰史上的經典案例。戰役勝利后,司令員彭德懷親自在嘉獎令中加上了“三十八軍萬歲”六個字。從此,38軍被稱為“萬歲軍”,而具體負責穿插三所里的113師則被人們給予了“飛虎師”的美名。“飛虎師”師長江潮在新中國成立后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江潮出生於河北省定縣,父親是一位鄉村土醫生,會一點針灸,經常給窮人看病。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而繼母對他並不好,所以他的童年幾乎沒有感受過家庭的溫暖。也許正因如此,這個聰明的孩子將全部的興趣都用在了學習上,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但畢竟家境貧寒,後來還是被迫停學了。
1934年,張學良的東北軍57軍到保定招收學生兵,聽說學生兵可以有機會讀書,江潮就報了名,成了57軍的一名“寫字兵”。
一年後被派到士官學校學習,由於各門成績優秀,回到原部隊的江潮當上了排長。
抗日戰爭期間,江潮積極參戰打日本鬼子,打了許多勝仗。其中,在戰鬥激烈的羅圩子戰役中,東北軍犧牲了很多戰士,第一連連長身負重傷,是江潮帶領一連戰士抄了日軍的後路,憑出色的指揮贏得了勝利。
黨的地下組織注意到了這個嶄露頭角的進步青年,1938年,發展他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民族解放先鋒隊。1940年初,由張冀和當時的中共地下黨工委書記谷牧發展江潮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但是,東北軍57軍部分上級軍官卻和日本人勾結在了一起,不僅密謀投敵,還要“清洗”軍中的共產黨員。為保存實力,羅榮桓指示派入57軍的同志撤離。
撤離的準備工作花了半個多月,布置得周密細緻。每一位撤離人員都得到通知,不能帶走東北軍的一人一槍,原先管錢管賬的也要寫好交接工作的清單。
撤離當天的起床號響起后,東北軍的各部隊都發現有戰士不知去向,而他們的枕頭下卻多了一份《告東北軍抗日將士書》,上面寫著:我們是為抗日救國而去,此處不給我們繼續抗日的機會,只得另尋為抗戰儘力的地方。這次神不知鬼不覺的大規模撤離行動,使那些堅持反共立場的高層軍官大驚失色,也使一些希望參加抗日的愛國官兵惋惜不已。
他們不知道的是,在這次撤離行動中,有一些黨員並沒有走。他們在57軍“土生土長”,還沒有暴露共產黨員的身份,他們有自己隱秘的聯絡方式,他們的任務是做好統戰工作,爭取這些愛國官兵一起抗日打鬼子。
連長江潮就是留下堅守的黨員之一。
1940年底,江潮的共產黨員身份被營長發現。營長假意通知他晚上開會,想在開會的時候逮捕加害於他。
江潮得知消息,將部隊緊急集合,帶著大量精良的武器裝備起義。在前有崗哨把守,後有騎兵追擊的情況下,抄小道歷經千難萬險跑了三天三夜,終於找到了中共特別黨員萬毅,投奔了八路軍。
這支部隊後來被擴編為海陵獨立團(中國人民解放軍38軍113師339團前身),江潮任團長。
江潮率領海陵獨立團參加了甲子山三次反頑戰役,堅持海陵地區反“蠶食”鬥爭,多次粉碎日、偽、頑聯合進攻,成功執行了黨的統一戰線政策,使海陵抗日革命根據地得以開創和發展。
1945年8月16日,濱海軍區部隊一部編成山東軍區第二師,羅華生任師長,劉興元任政委,賀東生任參謀長,王樹君任政治部主任。原濱海軍區第四、二十三團和獨立團編為第二師第四、五、六團。江潮任六團團長,李振邦任政委。二師10月上旬奉命挺進東北,次年8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第二師。
江潮挺進東北后,參加了三下江南(松花江)戰役,在零下40多攝氏度的艱苦環境里英勇作戰;參加了四打四平戰役,由於敵人工事堅固,我軍第四次才攻下四平,犧牲了很多同志。後來又參加了長春攻防戰、遼瀋、平津和渡江等著名戰役。
新中國成立后,江潮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38軍113師師長,開赴朝鮮戰場,參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戰役。
1950年11月24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發動了“聖誕節攻勢”,敵5個軍在東西兩線同時向北推進,志願軍採取運動防禦戰略,誘敵深入後進攻,一舉攻佔了德川、寧遠。敵軍遭此猛烈挫折后,開始集中力量向南突圍。為了殲滅美軍主力,11月27日11時,已至德川的113師接到命令,要於28日拂曉趕到三所里,“插得到、卡得死”,阻止敵人南逃北援。
當時,戰士們已經連續作戰多天,都很疲憊。在趕往三所里的途中,有人走著走著就睡著了,不小心掉下懸崖,還有人累得吐血。在這種情況下,有領導提出能否稍作休整,但此時一旦停下休息,很多戰士很有可能就再也起不來了,而且時間緊迫。
師長江潮下令,部隊繼續前進!這個命令決定了113師乃至中國軍隊在第二次戰役中的命運。部隊一夜行軍145華里,比敵人早5分鐘搶佔了三所里這個有利地形,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中國軍隊的兩條腿勝過美軍汽車輪子的奇迹。
突然出現的113師震撼了美軍,他們急忙調來飛機坦克掩護自己突圍,與攔在面前的113師338團展開激烈搏殺,戰鬥相當艱苦。犧牲很大。
師長江潮頂住了這種巨大的戰場壓力,沒有調動337團增援,而是命令337團趕往三所里以西10多里的龍源里,因為那裡也是敵軍南逃退路之一。29日4時,337團前衛1營趕到龍源里,又比敵軍早到一步,搶先築起了工事。
113師牢牢卡住了三所里和龍源里,使得南逃的敵軍和北上前來增援的敵軍雖然相隔不到一公里,卻始終無法會合。戰鬥一直打到30日晚上才結束,始終無法在三所里和龍源里突圍的美軍最終轉向安州方向撤退,然後一口氣潰退到了“三八線”以南,中朝軍隊迅速收復平壤等地,第二次戰役由此結束,朝鮮戰局也從此扭轉。
113師因此受到志願軍總部嘉獎,38軍榮獲“萬歲軍”稱號,這在我軍史上也是第一次。而具體負責穿插三所里的113師則被人們給予了“飛虎師”的美名。江潮本人榮立二等功。
抗美援朝結束后,江潮回國,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了三年,門門功課都很優秀,經常能拿到滿分5分,被留校任軍事學院炮兵教授會主任、訓練部副部長。
1962年年底,中印自衛反擊戰基本結束,但西藏地區還存有少量殘匪,迫切需要作戰經驗豐富並且年輕的幹部。領導詢問了江潮的意思,江潮一口應承下來。此時的江潮剛剛被檢查出肺和心臟都不好,醫生建議他不要去,可是江潮卻悄悄把檢查報告壓下了,不讓醫院交給學校領導。妻子舒星覺得很奇怪,但江潮卻很坦然,他說,如果是去什麼好的地方,還可以說說身體不好不折騰了,可這回是到艱苦的地方,卻不好這麼說了。
1963年到了西藏后,當時的大部分哨卡都沒有通路,江潮就騎著馬跑遍了西藏所有的邊防哨卡。很多哨卡之前根本沒有被巡查過。對哨卡官兵來說,江潮就是他們見過的最大的官。而對江潮來說,跑遍這些哨卡有三個意義,一是鼓勵駐守哨卡的官兵,二是為各個哨卡補充需要的物資設備,三是勘察這些哨卡的真實地形,修繕工事,以應對任何可能發生的戰爭。
在西藏期間江潮積勞成疾,兩次因為肺結核和肺部支氣管擴張吐血,被軍用飛機送到北京搶救,最後只好離開西藏休養身體。“文革”期間,被調任四川省軍區副司令員。“文革”后,任南京高級陸軍學校副校長,分管訓練部,經常跟著教員、學員們一起上山看地形、參加演練,一起吃大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