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熊
雙門齒目袋熊科動物
袋熊(學名:Phascolomidae):是袋熊科2屬3種動物的通稱。包括昆士蘭毛吻袋熊、南澳毛吻袋熊和塔斯馬尼亞袋熊。體格粗壯,尾巴極短,外表似小型的熊類,而習性更接近嚙齒類。食草,善於挖掘,在地下挖複雜的深洞居住。昆士蘭毛吻袋熊已瀕臨滅絕。
體形粗壯似熊,眼小,臉似鼠。體重可達35千克,頭骨略扁平,鼻面部相對較短,它們的腳短及肌肉發達,身長約有1米,尾巴也很短,體型比樹袋熊還短粗。
生活於溫帶地區適合穴居的開放的森林、丘陵及海岸附近生活。海拔約0-1800米處左右。營穴居生活,善於挖洞。主要分佈於澳大利亞的東部、南部及塔斯馬尼亞島。
袋熊
袋熊在溫帶地區適合穴居的開放的森林、丘陵及海岸附近生活。海拔約0-1800米處左右。
袋熊營穴居生活,很善於挖洞,它們棲居的洞穴比較大。一般洞穴縱深可達10米,寬60厘米,洞的末端是卧室,用草和樹皮做鋪墊物。
袋熊喜獨立獨往,有時2-3隻在一起生活。為夜行動物,白天藏在洞中熟睡。它們以青草、野菜為食。袋熊的新陳代謝非常的慢,眼、耳均小,身體矮胖敦實,差不多要用14天的時間來完成消化,這有助於生活在乾燥的環境。它們一般行動得很慢,但當遇上危害時,逃走速度可以達40千米/小時,並維持達90秒。袋熊會保護由其巢穴為中心的疆界,對入侵者存有攻擊性。
當受到攻擊時,袋熊會發揮巨大的抵抗力。例如當它受到地底下的掠食者攻擊時,它會破壞地底隧道,令掠食者窒息。它主要的防禦是靠身體後部以軟骨組成的結構,連同不怎麼長的尾巴,可以避免在逃走入隧道時被掠食者攻擊尾部。
袋熊為食草性動物。和大多數食草性動物類似,袋熊的食譜包括灌木、樹木、真菌、樹皮、苔蘚、葉子和沼澤植物,尤其喜歡多年生牧草。在乾旱的季節,也會吃枯萎的草根。
袋熊是澳大利亞東南部特有的物種。從昆士蘭東南部大澳大利亞東南部大陸以及弗林德斯島和塔斯馬尼亞島。
袋熊分布圖
袋熊適應跳躍生活、草食性。由於具有類似反芻的消化方式,能佔據對其他大型哺乳動物不利的區域。在繁殖上也有特別的適應:雌獸在袋囊中有了幼仔以後,仍可交配受孕,但受精卵發育到100個細胞階段就停止發育;如果袋囊中的幼仔死亡,胚胎則繼續發育;幾周后第2個幼仔又可降生。
多於夏季繁殖,孕期1個月,每胎1仔。初生幼仔體長約2厘米,體重約2克,8-9個月才出袋活動,2-3歲性成熟。壽命一般為15年左右,也有活到20多年的記錄。野生袋熊的壽命通常為12-15年。
袋熊(2屬 3種 8亞種) | |||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一 | 塔斯馬尼亞袋熊 | Vombatusursinus | |
1 | 塔斯馬尼亞袋熊長毛亞種 | Vombatusursinushirsutus | Perry,1810 |
2 | 塔斯馬尼亞袋熊巴斯海峽群島亞種 | Vombatusursinusplatyrhinus | Owen,1853 |
3 | 塔斯馬尼亞袋熊指名亞種 | Vombatusursinusursinus | Shaw,1800 |
二 | 昆士蘭毛吻袋熊 | Lasiorhinuskrefftii | |
1 | 昆士蘭毛吻袋熊中部亞種 | Lasiorhinuskrefftiibarnardi | Longman,1939 |
2 | 昆士蘭毛吻袋熊南部亞種 | Lasiorhinuskrefftiigillespiei | DeVis,1900 |
3 | 昆士蘭毛吻袋熊指名亞種 | Lasiorhinuskrefftiikrefftii | Owen,1873 |
三 | 南澳毛吻袋熊 | Lasiorhinuslatifrons | |
1 | 南澳毛吻袋熊指名亞種 | Lasiorhinuslatifronslatifrons | Owen,1845 |
2 | 南澳毛吻袋熊南部亞種 | Lasiorhinuslatifronslasiorhinus | Gould,1863 |
塔斯馬尼亞袋熊和南澳毛吻袋熊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昆士蘭毛吻袋熊由於棲息地質量下降,主要原因是外來入侵草。每百平方公里的數量小於臨界值,被列為極危。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
2種無危(LC),1種極危。